俗話說“冬有數九,夏有數伏”,這分別代表著一年中最寒和最熱的兩個時期。如今盛夏已至,人們最關心的莫過于三伏天了。其雖然算不上傳統節日,但是其反映著夏季中炎熱氣候的變化。蟬從初伏噪,客向晚涼吟。古代的很多詩文中也有關于三伏天的描述,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三伏天在民間便深受重視,其對我們適應自然環境有著很重要的指導。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民諺正告訴我們,三伏天是結合傳統節氣以及天干地支紀日法來確定的。眾所周知,節氣是人們依照太陽運動周期而劃分而來,其體現著節令,氣候以及物候變化,而三伏天是在此基礎之上而來,也就能夠更加準確地體現自然氣候的變化。而由于干支歷與公歷是兩種不同的紀日方式,二者之間存在著時間差,所以節氣固定,但正式入伏的具體日期都是不同的。2025年具體情況如下:
透過今年的具體時間安排可以看出,正式入伏是在7月20日,期間的三個階段各有10天,合起來總共長達30天。而近年來,自2015年到2024年皆為40天,所以說今年的三伏天為10年一遇的短版伏天。
為何三伏天有長有短?其實我們留意便會發現,初伏與末伏的計算方式以及時長都是固定好的,分別為10天,所以整個三伏天是長還是短,是由中伏的具體情況來定的。從初伏結束到末伏開始之間便是中伏。而三伏天的計算中,庚日是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從夏至到立秋總共是45天,兩節氣當中的庚日個數,也就決定了中伏是長還是短。今年的中伏為10天,也就意味著期間總共有4個庚日,若是出現5個,便是長達20天的中伏。
而“短版”的三伏天則代表著暑熱會來得比較快,且高溫的時間段也比較集中,給人以酷熱難耐之感,但這種情況可能持續的也會比較短暫。
今年三伏天還有3大特征
1、10年一遇最晚入伏
入伏時間并不固定,也就有了早晚之說,其一般都是出現在小暑節氣以后,對比近10年來看,2015年為7月13入伏,2018年為7月17入伏,2023為7月11入伏,2025年為7月15入伏,由此可見,今年的7月20日幾乎是近10年來最遲的情況了。這是因為今年的夏至前一天剛好錯過了一個庚日,就需要再往后數9天才出現第1個庚日,那么第3個庚日則相當于夏至當天往后計算29天,這樣的情況注定是入伏不能更晚了。
而對應于晚入伏,有著“熱的愁”之說,由于前期熱度的積攢,所以在入伏后熱度可能會瞬間起來,令人無處躲藏。
2、入伏在月尾
這里的月尾也是通過農歷來分辨的,從日歷中可以看出,7月20號開始數伏,對應于六月廿六,屬于月尾。民間有“入伏在月尾,三伏似烤炙”的說法,意思是假如入伏是趕在月尾,整個三伏天會格外炎熱,似火火烤一般,這是一種夸張的形容,但也提醒我們在這樣的年份里要格外重視。
3、三伏天遇到閏六月
三伏天年年有,閏月也常有,但閏六月卻是比較難得的。六月被譽為“伏月”,這意味著今年有兩個“伏月”,是否預示著暑熱會持續比較久呢?其實對于這樣的年份,老人們也早有經驗,那就是“一年兩六月,三伏不見天”,天,是指藍天,太陽之意,不見天也就是看不到太陽。也就是說陰天雨天會比較頻繁。而陰天下雨會令溫度有所下降,帶給人們些許的清涼。且充足的雨水也可以令作物旺盛的生長,在秋后獲得豐收。當然這樣的年份也要需要我們時刻關注氣象變化,警惕雨水過多可能帶來的洪澇現象。
雖然今年是10年一遇的“短版”三伏天,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高熱多雨高濕所帶來的悶蒸氣候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考驗。小暑以后,伏天越來越近,今后的每一天都要重視養生,注意休息,調整情緒,同時也要多吃些清淡營養的食物,從多方面去調整,把身體從內到外都養好,才能順利安康地度過夏季這段特殊時期。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