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三伏”分別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它們的開始日期是根據農歷的干支紀日法來確定的,具體來說是“夏至”之后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庚日是按照天干紀日法中帶“庚”字的日歷,每隔10天會出現一個庚日。
中伏是初伏結束后的10天或20天,這取決于當年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與立秋前最后一個庚日之間的間隔。如果兩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剛好是10天,那么中伏就是10天;如果超過10天,中伏就會有20天。
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持續10天。
三伏天的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低氣壓和風速小。這是因為夏季白天長,太陽輻射強,地表吸收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使得地表溫度持續升高,達到一年中的頂峰。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加上風速小,人們會感覺異常悶熱。在三伏天,人們容易出汗,消耗體力,中暑、脫水的風險增加。此時應多喝水,注意防曬,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同時,中醫認為三伏天是身體排毒的好時機,提倡適量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三伏天有吃涼面、綠豆湯、西瓜等清涼食物的習俗,以幫助身體降溫。此外,一些地方還有泡腳、敷貼等傳統養生方法,用以緩解暑熱,保持身體健康。7月20號入伏,別忘了“吃3樣,忌1事”,遵循老傳統,家人少生病!
“吃3樣”
1:餃子,在北方,初伏吃餃子是一種傳統習俗。餃子的形狀類似古代的元寶,象征著財富和好運。初伏吃餃子還有慶祝新麥豐收的意義,因為餃子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初伏時正值小麥收獲不久,人們借此機會享用新鮮的小麥制成的餃子,同時也祈愿家人能夠順利度過炎熱的三伏天。
2:吃雞,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尤其是在南方,初伏(三伏天的第一階段)吃雞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這一習俗主要基于中醫養生理論和當地的文化傳統。
夏季是養陽的季節,而雞肉,尤其是公雞,性質溫熱,富含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有助于滋補身體,補充因炎熱天氣而流失的能量和營養。在初伏這樣炎熱的天氣中,人們往往食欲不振,身體容易疲倦,吃雞可以幫助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
在中國南方,特別是湖南、江西等地,初伏吃雞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人們相信,初伏吃雞不僅能補充營養,還有助于抵御炎熱帶來的不適,甚至有諺語稱“初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
3:吃伏羊。初伏吃伏羊是中國某些地區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尤其在魯西南、蘇北、皖北、豫東等地區較為盛行。
羊肉屬于溫補性食品,具有暖中祛寒、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功效。在初伏這樣的高溫季節,人體易受“濕氣”影響,而羊肉被認為能夠幫助去除體內濕氣,對身體有益。此外,三伏天雖然炎熱,但中醫理論認為這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通過食用羊肉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在江蘇徐州地區,伏羊節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伏羊節通常從初伏開始,持續到末伏,期間人們聚餐共食羊肉,既是一種美食享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忌1事”
最忌貪涼。入伏時節,正值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人們常會尋求清涼以舒緩酷暑。然而,依據傳統的養生哲學,此時期應避免過分追求涼爽。
古訓指出,脾胃偏好溫和而厭濕,胃則喜愛滋潤而畏寒。過度貪涼可能干擾脾胃的平衡狀態,影響身體對食物的正常轉化和吸收。貪涼易于使體內的氣血流動變得遲緩,長遠看不利于維持身體活力與靈活性。
長時間置身于空調環境,室內外溫度差異顯著,可能會讓身體難以適時調節,造成不適感。三伏天濕度較高,過度貪圖涼快可能促使濕氣在體內積累,影響整體舒適度。
在大量出汗后立即尋求極端冷卻,如冷水沐浴或直接迎冷風,可能令身體難以迅速適應,產生不悅感受。
鑒于此,入伏期間宜采取以下調養策略
持續飲用適溫的清水,減少冰冷飲品的攝入。
調整空調使用頻率和強度,避免長時間直面冷氣或風扇,適度控制室內外溫差。
保持適量的體育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避免在烈日下進行高強度鍛煉。
在飲食中合理添加溫補食材,如姜、蔥、羊肉等,同時注意均衡攝取,防止過多油膩。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環境過于潮濕。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