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常聽老人說,哪種植物在庭院里能種,哪種不能種,房屋的前面只能種什么,后面只能種什么,左邊可種什么,右邊可種什么,其中的規(guī)矩還是比較多的,一不小就觸犯了這種規(guī)矩。
到了每年的雨水季節(jié),是植樹的季節(jié)。倘若你喜歡某種樹木,或者某種植物,從山上或其他地方挖出,帶回來在院子里種上,老人認為種這種樹不符合規(guī)矩,犯了忌,就直接把種上的樹苗或者植物給拔掉,扔了。
當然,如果你帶回來的樹苗,或其他植物,種在庭院里,符合所謂的規(guī)矩,他們滿心歡喜,種好后,小心翼翼地替你看管,不讓家禽家畜搞破壞。比如,野柿子樹,寓意事事如意;水草(蘭花的一種)寓意品行高潔;五香草(又叫八角香草),既寓意五福臨門,又是炒菜去腥味的調(diào)料。如此等等。
鄉(xiāng)村很多老人,大多都是這樣,在他們的傳統(tǒng)意識里,庭院內(nèi)能種什么,不能種什么,規(guī)矩很嚴,容不得半點馬虎。鄉(xiāng)村民居庭院內(nèi)種植物的禁忌,是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并被賦予了一定的民俗含義。
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鄉(xiāng)村傳說中的7種所謂辟邪植物,也是人們嘴里常說的7種祥瑞植物。
在鄉(xiāng)村一些手抄本的“地理”書籍中,記載了這7種植物。這7種植物分別是桃樹、銀杏、艾蒿、茱萸、無患子、葫蘆、柳樹。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7種植物有一種早就被剔除,但在庭院中,它依然改頭換面出現(xiàn),證明它們曾經(jīng)被認可的民俗歷史。那么這一種植物是什么呢?
這里先賣個關(guān)子,聽我將這7種植物從頭細細說來,后面會有詳細介紹。
這里先說說鄉(xiāng)村民眾經(jīng)常說的,與本文有關(guān)的兩個民俗詞語,“祥瑞”和“辟邪”,這里有必要進行解釋一下,免得讀者朋友引起誤會。
祥瑞,民間又稱福瑞,吉祥的征兆;辟邪,就是避免或驅(qū)除邪祟的意思,現(xiàn)在人們一般認為,此詞通常出現(xiàn)在迷信的語境之中。
這種說法過于片面了,因為我國古代學上,“邪”指引起疾病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比如說,因風、寒、暑、濕之氣引起的疾病,分別稱之為中了風邪、寒邪、暑邪、濕邪。
還有古代醫(yī)學不發(fā)達,很多病因搞不清楚,也說不明白。古代醫(yī)療不像現(xiàn)在的醫(yī)療,現(xiàn)代醫(yī)療可以借助各種高科技手段,一檢查就查得八九不離十。古代人是做不到這一點,只能靠望、聞、問、切來判斷。即使初步判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又查不清楚是什么問題,無法下手解決,或者沒有這樣的條件和技術(shù)解決。
于是,古人就將問題歸咎為神秘的“邪”,又稱為“中邪”。比如,舊時,人們就把精神性疾病稱之為“中邪”。在人們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人們開始寄希望于一些迷信活動,來辟邪、驅(qū)邪等。
而“辟邪”,在中醫(yī)學上的解釋,則是利用以前積累的經(jīng)驗,避開對人們身體健康不利的因素,采取必要措施,主動防疫。這與我們現(xiàn)在的衛(wèi)生防疫理念是一致的,是要人們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如此說來,古代中醫(yī)中的“邪”,先是指身體健康的異常、不正常,在想盡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求助于神秘力量力,也就是救助于迷信來解決。這是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人們只能尋求一種心理上的慰藉。
因此,我們現(xiàn)在不能見到“邪”字,或者“辟邪”兩個字,就片面地認為都是迷信,不是很準確,應(yīng)該辯證地看待,既要看到其中包含的科學成分,也要看到落后愚昧的迷信成分。
實際上,下面人介紹的所謂庭院傳統(tǒng)的7大辟邪植物,這兩種現(xiàn)象是并存的。下面就對7大植物的民俗寓意進行介紹。
1、桃樹
我國民間傳說,桃樹為五行精華,是吉祥的象征,被尊稱為仙木,為五果之首,可帶來平安吉祥。又是長壽的象征,用來祝壽。
古人認為桃木的制作的物品,能夠鎮(zhèn)宅避邪,我國現(xiàn)在的對聯(lián)的就是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桃符,就是用桃木制成兩塊木板,并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或者寫上兩者的名字,端午、夏至、春節(jié)掛在堂屋大門兩邊,用來驅(qū)邪避災(zāi)。
范曄《后漢書·志·禮儀中》:“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也正是因為這些民俗方面的原因,古人認為。將桃樹種在庭院內(nèi),可以驅(qū)邪避災(zāi)。
然而,民間習俗在傳承過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意思是說,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詩句是對桃花的贊美之辭。到后來,“桃之夭夭”引申為“逃之夭夭”,成為逃跑詼諧的說法,含有貶義了。
桃的民俗的演變也同樣如此,有些地方因為“桃”與“逃”同音,桃樹種在庭院內(nèi),人們就聯(lián)想到家財“逃走”,家里不聚財;又因桃樹是愛情的象征,人們又怕娶進門的妻子“逃之夭夭”。由此,一些地方忌諱在庭院,甚至忌諱在門前種桃樹。
但是,很多地方依然堅守桃樹辟邪植物的民俗傳統(tǒng),喜歡在庭院或門前種植桃樹。
2、艾蒿
艾蒿,我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稱,如白蒿、家艾、艾葉、陳艾、大葉艾、祁艾、大艾、艾絨、艾蓬、五月艾、黃草、野艾等。在我國古代,艾蒿還被稱為醫(yī)草、灸草。
在湖南的一些地方,因“艾”與土語“安”字時諧音,當?shù)匕寻锓Q為“安園”,意思是種了艾蒿,家園就能平安。這與《史記》中把平安無事稱為“艾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xiàn)在人們對艾蒿這種草本和半草本植物比較熟悉,主要原因是端午節(jié)那天,至今還保存了在門戶上,或者門戶兩邊掛艾蒿和菖蒲的習俗。而對于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對艾蒿比較熟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時農(nóng)村,熱天家里蚊蟲多,為了節(jié)省買蚊香的錢,就把艾蒿點燃來驅(qū)蚊蟲。
端午節(jié)那天掛艾蒿的習俗,在我國非常古老,從《詩經(jīng)》開始,眾多的典籍都有記載。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對這一習俗的記載就比較詳細:
五月五曰,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按:宗測字文度,嘗以五月五曰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艾先生。”
這句話中的“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應(yīng)是采回艾蒿,做成人的形狀,掛在門戶之上。因為比宗懔更早的周處,著有《風土記》,其中《風土記·卷四·歲時部下·五月五日》記載:
以艾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載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端午掛艾蒿的習俗傳到現(xiàn)在,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發(fā)生了變化,不再用艾蒿做成虎的形狀或人的形狀,而是將一把艾蒿在掛到門戶上時,擺開成一撇一捺,組成漢字中的“人”字形。現(xiàn)在很多地方仍然采用這種方式。
正因為有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風俗,民間將艾蒿看成是可種植在庭院之中的辟邪之物。
3、銀杏
銀杏樹是我國獨有的樹種,又被稱為公孫樹。關(guān)于公孫樹之名,有兩種說法,一是銀杏樹生長緩慢,明代周文華著植物書《汝南圃史》說:“公種而孫得食”。另一種說法,因黃帝軒轅姓公孫,《銀杏史話》說:
“傳說中華民族祖先軒轅復姓公孫。銀杏的壽命可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相比,因而稱為公孫樹。”
銀杏樹被視為祥瑞之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寓意:一是最長壽的樹木,又有公孫樹之名,象征著長壽。二是銀杏葉子像心的形狀,象征家庭和睦、夫妻著心心相印。三是銀杏樹的名字中有“銀”字,即有“銀子”,到了秋天,銀杏樹葉變成金黃,當樹葉落地就像黃金鋪地,因此,銀杏樹寓意有金有銀,象征著財富。我國民間俗語說“銀杏進宅滿地財”。四是銀杏樹在夜間開花,民間認為它們有一種神秘力量,可以鎮(zhèn)宅。
正因為有了以上這些說法,民間認為銀杏樹是可種在庭院內(nèi)的辟邪之樹。
4、茱萸
現(xiàn)在人們對茱萸這個名字比較熟悉,主要是因為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國古代很古的時候就有在庭院種茱萸的習慣。比如,《本草綱目》在介紹茱萸時,就引用了古代兩本書籍的記載。第一本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萬畢術(shù)》,其內(nèi)容是:
“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于屋,辟鬼魅。”
古代平原地區(qū)的民居,庭院內(nèi)大多有水井,因此,文中說井上種茱萸,古人認為,茱萸樹葉落到水井中的水中,人喝了這種水,可以預防瘟疫。到了茱萸樹果實成熟后,將其果實掛在屋內(nèi),利用其濃郁的香氣,凈化室內(nèi)的空氣。
第二本書是引用史書“志”篇目的《五行志》,其內(nèi)容如下:
“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
舍東就是房屋的東面,可以指宅院內(nèi),也可指院墻外,古代可種白楊樹和茱萸,但隨著民俗的演變,白楊樹被稱為“鬼拍手”,因而民間很忌諱,但是茱萸依然被視為辟邪之樹,可能種植。
5、無患子
無患子,別名洗手果苦患樹,木患子,肥皂樹等多種名稱,在民間又被尊稱為“菩提樹”,是一種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0余米。
在我國古代,相傳以無患樹的木材制成的木棒,可以驅(qū)魔辟邪,因此名為無患。其果實的表皮含有皂素,可以用來洗衣服,洗手、洗頭發(fā),為古代主要清潔劑之一。其果實籽粒,可能串成珠,是最早的佛珠,民間認為可以認人生活平穩(wěn)健康。
舊時,人們認為,在民居庭院種植無患子,寓意無憂無患,代表吉祥、安康、幸福等祥瑞之象,為辟邪之樹。
6、葫蘆
我國民間的創(chuàng)世神話傳說中,有兄妹在洪水中靠葫蘆舟獲救,最后創(chuàng)造了世界的故事。因此,葫蘆是我國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我國農(nóng)村,至今還有門口、臥室等處掛葫蘆的習俗。在傳統(tǒng)民俗中,葫蘆有以下寓意:一是子孫人丁興旺的象征。二是葫蘆的諧音為“護祿”和“福祿”,是福祿雙全的象征。三是夫妻互敬互愛、和諧美滿的象征。四是驅(qū)災(zāi)辟邪、祈求幸福的象征。
因此,葫蘆被視為一種辟邪的植物,種在庭院中,可為家庭帶來吉祥。
以上6種植物,即便到了現(xiàn)在,很多鄉(xiāng)村仍然將它們歸為吉祥的植物,可以放在庭院中種植。然而,古人認為的祥瑞植物總共有7種,剩下的柳樹不能種在庭院內(nèi)了,這是為什么呢?
7、柳樹
現(xiàn)在很多地方很忌諱把柳樹種到院子內(nèi),認為這是自古以來的風俗。這是一種誤解。其實,柳樹是古代人喜歡種在庭院中的種樹之一。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就在自家的庭院堂前和后園栽了5棵鵝黃柳,并自稱“五柳先生”,有他的兩句詩為證:
“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古俗語中也有一句這樣的話:“東柳西桑,進益牛羊”。意思是說,在庭院的東邊種植柳樹,西邊種桑樹,有里于家里牛羊成長。到現(xiàn)在有些地方風俗,這兩種樹忌諱在庭院種植。但是,有的地方?jīng)]有這樣的講究。
柳樹古代被民間視為辟邪之樹,主要是佛教傳入我國之后,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就有記載了民間這樣的風俗:
“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意思是說,正月初一,人們?nèi)砹Γ逶陂T戶上,用來辟邪。這說明在南北朝時,我國古代民間,已經(jīng)形成了在宅院門戶上插柳枝的風俗。到了宋代以后,用柳枝插門戶的習俗從正月初移到了清明節(jié)。
到后來,柳枝進一步與掃墓和辦喪事扯上了關(guān)系,比如用柳插墳紙、做孝棒,把柳樹種在墳地(此種習俗周朝時就有),自此以后,一些地方將柳樹從庭院中的7種辟邪植物中移出,忌諱種在庭院中。民間有一句俗語“前不栽桑,后不種柳”,反映了這一習俗的形成。
柳樹雖然不能種在庭院內(nèi),但是正月或者清明節(jié),用柳枝插門戶的習俗,在一些鄉(xiāng)村依然保存下來。
最后,這里需要強調(diào)一下,庭院傳統(tǒng)的7大辟邪植物,是在古代科學不發(fā)達的背景之下產(chǎn)生的,并形成的一系列的民俗傳統(tǒng)文化,其目的是為了趨利避害,能夠過美好健康的生活,但是,我們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真鑒別,既要尊重民俗,又要相信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