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車,正式宣布進軍中國。
最近,印度塔塔汽車表示,2025年計劃推出一款微型電動車,名為Avinya,售價僅為2.88萬元,并宣稱該車將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圖源:X
Avinya滿電續航570公里,搭配雙電機總馬力達到398匹。咋一看都挺正常,然而疑惑的是,塔塔宣稱整車售價僅為2.88萬元,這個價格恐怕連570公里的電池成本都無法覆蓋,嚴重違背行業成本邏輯,引發廣泛質疑。
若塔塔是想以價換量,以原價入華,相當于直接刷新電動車價格下限,但現實可能沒這么簡單。
印度塔塔汽車約等于三星+比亞迪?
用一句話形容塔塔汽車,那便是“三星”與“比亞迪”的結合體。
圖源:塔塔
像“三星”是因為塔塔集團不止涉及汽車產業,其旗下企業遍布各行各業,其中上市公司超過30家,坐擁塔塔鋼鐵、塔塔汽車等多家位列世界500強的行業巨頭。
打開塔塔集團中國官網,可以看到涉及行業之多,包括銀行與金融業,消費品與零售、制造業、生命科學、甚至旅游業都有涉及,其服務更是涵蓋云計算、網絡安全、物聯網等,妥妥巨頭。
不過,在中國官網中仍未見到關于汽車的消息,但通過國外官網可知,汽車確實是他們的核心業務,且從印度網友的描述中來看,塔塔汽車堪稱印度汽車市場的“比亞迪”,憑借性價比優勢牢牢占據著印度國民“神車”的地位。
圖源:YouTube
之所以敢稱為“國民車”,是因為塔塔汽車誕生之初,就一路見證了印度的成長,1945年,印度獨立之年,也是塔塔汽車的誕生之年。不過,其創業之初并非專注于汽車制造,而是以生產火車車廂等工業品為主。
后來隨著印度工業體系在90年代逐漸成熟,以及經濟自由化改革的推進,國民出行需求激增。時代的機遇才迫使塔塔將戰略重心轉向乘用車領域,并成功打造了首款自主研發的轎車。
1998年,塔塔推出了里程碑式的產品——印迪卡(Indica),這是首款完全在印度本土設計和制造的小型轎車。憑借約5-6萬元人民幣的親民售價,印迪卡一經上市便引爆市場,訂單迅速突破10萬臺。2002年,其升級版印迪戈(Indigo) 問世,這兩款“兄弟車型”一度聯手占據了印度中小型汽車市場四分之一的份額。
2008年,塔塔汽車再次震動世界,發布了號稱“全球最便宜轎車”的Nano微型車,比五菱宏光(參數丨圖片)MINI EV早了12年,且售價僅約1.3萬元人民幣,不出意外地再次成為現象級爆款。
圖源:印度塔塔公司
然而,真正讓塔塔汽車躍升為全球焦點的事件,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彼時,深陷困境的福特汽車為求自保,被迫出售旗下豪華品牌捷豹路虎。塔塔集團果斷出手,斥資23億美元完成了這場關鍵收購。
難能可貴的是,盡管塔塔汽車以制造商用車起家,卻并未改變捷豹路虎的豪華基因。塔塔集團將自己定位為戰略投資者,堅持“只賦能,不干預”的原則,甚至明確承諾:捷豹路虎將始終作為“扎根英國的英國企業”獨立運營。
正是憑借對捷豹路虎的成功整合與運營,塔塔汽車一舉躍升為全球頂級汽車制造商之列。然而,當它信心滿滿地調轉車頭,瞄準龐大的中國市場時,等待它的并非坦途,而是一場異常艱難的“東征”。
塔塔進軍中國市場?恐面臨地獄難度
說歸說鬧歸鬧,想真進入中國市場,這款印度神車并不容易。就算Avinya能維持紙面參數進入中國,等待它的也是更為殘酷的現實拷問。
首先,雖說印度本土起售價為2.88萬元,但想進入中國市場,還需要疊加15%關稅、13%增值稅、消費稅、物流成本等等,綜合起來最終定價可能飆升至6萬元以上。
6萬元在中國微型車市場算是個中規中矩的價格,但也無法避免“落地成盒”命運。
這一價格區間恰與中國微型電動車的“死亡競技場”重合,同時恰逢中國微型電動車市場的關鍵轉折點,經歷野蠻生長后,這個細分市場正經歷殘酷的“良幣驅逐劣幣”進程。
五菱宏光MINI EV的成功秘訣在于精準定位:滿足城市短途通勤需求,車身僅2.9米,可輕松穿梭于狹窄街巷;支持家用220V充電;后排座椅放倒后能裝下嬰兒車、行李箱等大件物品。
比亞迪海鷗則憑借垂直整合優勢筑起壁壘。從刀片電池到IGBT芯片,從電機電控到智能座艙,全產業鏈自研使其在成本控制上擁有絕對話語權。海鷗車型搭載的八合一電驅系統,將能效提升至89%,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圖源:比亞迪
可以說,這個價位的標桿產品已經出現,再有入局者,很難挑戰它們的地位。
更遑論“印度制造”在中國消費者心中那近乎“品牌原罪”的標簽,早已為其蒙上難以驅散的陰影。
捷豹路虎被塔塔收購之后,不少中國網友因為它遠嫁印度而放棄購買路虎車。在消費電子市場也是如此,2023年,iPhone 15發布后,有傳言稱印度產的iPhone 15專門投放中國市場,在社交媒體引發部分消費者對“印度產”質量的擔憂和抵制聲浪,以至于蘋果不得不出來澄清:印度制造的iPhone15沒有銷住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的iPhone15系列,全部是中國制造。
總之,印度在國人眼里“不受待見”,印度車想進入中國市場,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當然,中國車企進入印度市場也不容易。但這種不容易并不是消費端不認可,而是印度對于外企比較敏感。2023年,比亞迪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10億美元的投資提案,結果該項目由于“對中國投資的安全擔憂”而被印度相關部門否決。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十億美元,卻在印度碰了一鼻子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談及印度拓展之困,語氣難掩無奈。
反倒是印度人很希望中國汽車能進入印度市場,在YouTube上一則標題為《比亞迪殺了塔塔和馬恒達?》的視頻中,就有不少印度網友表示對中國汽車技術的肯定。
圖源:Youtube
正所謂,墻內的人想出去,墻外的人想進來。然而,就在塔塔為突破中國市場壁壘絞盡腦汁之際,一場源自產業鏈上游、更為致命的危機悄然降臨,瞬間讓“價格戰”的算盤顯得蒼白無力。
遭稀土致命“斷糧”,塔塔們命懸一線?
2023年,印度本土汽車巨頭馬魯提鈴木董事長巴爾加瓦曾豪言:“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超越美國和中國,登頂全球汽車生產第一大國?!?/p>
結果短短兩年后,印度車企就被中國“卡脖子”了。
今年4月4日,商務部官網信息顯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
中國官方曾多次重申,出口管制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目的是防止稀土物項被用于軍事或其他敏感用途。
此舉引發了極大的連鎖反應,從美國到歐洲,再到日本和印度,不少國家的汽車制造業開始出現稀土短缺的情況,其中就包括塔塔。
截至2025年6月6日,印度最大汽車制造商塔塔集團的稀土磁鐵庫存已幾近枯竭,生產線面臨隨時停擺的威脅,危機迫在眉睫,以至于就在當月,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在新德里議會講臺上向印度全國發出呼吁:“我們必須打破中國的稀土壟斷!”
圖源:塔塔
所謂稀土,也被譽為全球工業的“維生素”。這17種礦物對現代汽車工業至關重要,廣泛應用于電動機、傳感器、轉向系統、燃油噴射、催化轉化器以及再生制動等核心部件。
其中新能源汽車對稀土的需求尤為巨大。稀土永磁材料,如高性能釹鐵硼是新能源車驅動電機、傳感器及電池的關鍵原料。中國企業在該領域占據絕對優勢:比如全球釹鐵硼專利中,中國占比高達68%;而在高溫磁材專利數量上,更是美日總和的3倍。這些技術壁壘直接支撐著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產業。
因此,稀土是懸在印度車企(甚至是全球車企)頭上的“達摩斯之劍”。
據《印度時報》、《經濟時報》6月15日報道,印度多家車企已向中方提交“最終用戶證書”(EUC),證明自華進口的稀土磁體不會被轉用于國防或武器生產,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Siam)甚至計劃派代表團去中國求情,但是至今沒拿到“積極成果”。
印度電動車產業對中國稀土應用技術高度依賴。 據中國海關總署2024年貿易統計數據,僅2024年一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包括電池和稀土永磁體,總價值就高達約70億美元。 這一龐大的進口規模意味著,幾乎每一輛在印度本土組裝的電動車,其核心部件都深度依賴“中國制造”的技術與產品。
總之,印度塔塔的“神車”Avinya,還未真正駛入中國,便已深陷多重困局的重重包圍之中。
印度的“汽車大國夢”能否照進現實,或許首先要問一問:它的“工業維生素”,何時才能真正自給?多重枷鎖之下,這輛宣稱要刷新價格下限的“神車”,恐怕連在中國市場濺起水花的資格都難以獲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