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證實,山東艦航母編隊于7月3日抵達香港,展開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同一時間,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結束新加坡停靠后,未按原計劃進入南海,轉而繞行巽他海峽駛向澳大利亞。這一航線調整被英媒稱為“百年未有之退縮”,引發全球關注。
山東艦(資料圖)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排水量達6.5萬噸,搭載約10架F-35B隱身戰機,紙面數據看似強勁。但該艦存在致命短板:F-35B因短距起降模式限制,載彈量和作戰半徑大幅縮水,且編隊護航艦艇半數因故障閑置,45型驅逐艦僅6艘可用。更尷尬的是,此次部署中一架F-35B曾在印度故障滯留12天,暴露戰備漏洞。反觀山東艦,雖搭載第四代殲-15戰機,但依托南海島礁基地群、空警-500預警機(探測半徑400公里)及陸基殲-20支援,形成立體防御網絡。殲-15D電子戰機能全頻段壓制英艦雷達,而英國航母缺乏固定翼預警機,信息感知能力落后一代。體系化作戰的懸殊,迫使英方放棄“自由航行”計劃。
英航母改道時機耐人尋味。6月30日離開新加坡時,山東艦正駛向香港,兩艦最短距離僅1000公里,處于航母作戰半徑交叉區。英方聲稱因“天氣原因”繞行,但7月南海風平浪靜,這一借口遭多方駁斥。更深層動機來自戰略評估:英國國防部內部指令明確要求“避免刺激東方大國”,尤其山東艦抵港前48小時,中國在南海設立2.6萬平方公里禁航區試射東風-21D導彈,展示反介入能力。衛星影像顯示,英編隊隨后撤至山東艦防區外200海里,印證其避戰意圖。
航母(資料圖)
英國國內對此次退縮反應激烈。《每日郵報》頭版標題“恥辱時刻”席卷輿論場,《泰晤士報》則批評皇家海軍“背離歷史榮耀”。社交媒體更涌現尖銳嘲諷:“沒實力就別挑釁”“鍋爐修好再出門”。民眾痛斥軍方“虛張聲勢”,尤其對比1840年英國艦隊武力叩開中國大門的往事,歷史反差令英媒感嘆“時代已變”。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網民矛頭直指政府而非中國,認為挑釁行為本身缺乏實力支撐。
事件折射出全球海權深度重組。中國海軍神盾艦數量達40艘,是英國7倍,且南海島礁將“主場優勢”轉化為戰略支點。英國卻深陷國力衰退:軍費緊縮導致航母建造屢次延期,遠洋部署依賴西班牙護衛艦、挪威補給船等“拼湊編隊”。這種失衡在亞太尤為凸顯——英國既想通過AUKUS聯盟彰顯存在,又無力承擔對抗成本,最終選擇“象征性存在”。正如美軍報告指出:“山東艦+永興島+東風導彈構成的拒止體系,效能遠超英國航母”。
航母(資料圖)
山東艦訪港期間,香港市民登艦參觀、與官兵互動,見證中國國防透明度與和平誠意。而英國航母繞行雖被部分輿論曲解為“怯懦”,實則是基于現實的戰略清醒。當西方某些媒體用“避讓”“退縮”等刻薄詞匯煽動對立時,中國以開放甲板傳遞合作信號。歷史總在循環中印證真理:1840年的炮艦外交已成云煙,2025年的南海,實力與和平才是真正的通行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