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原以為馬斯克說成立新黨,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事情發展得這么快、這么猛。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宣布:“美國黨”正式成立。而就在各方都認為他過于天真時,英國《獨立報》于數小時后發布了最新民調,馬斯克是真贏麻了。
民調數據顯示:約40%的受訪美國民眾支持馬斯克成立新黨;居然有14%的民眾表示會支持馬斯克的美國黨,22%的民眾表示不確定是否支持,只有38%的明確表示不會支持他。
估計連馬斯克都沒想到會有這么高的支持率。
美國黨引來重量級人物倒戈
說道馬斯克美國黨太猛了,這可不是瞎吹捧。一個初創黨派,沒有任何根基,居然能在第一時間引來重量級人物的倒戈,比如曾在特朗普政府任職的斯卡拉穆奇、億萬富翁馬克·庫班都公開站隊。
為啥這么猛?首先,馬斯克這人自帶光環,玩科技玩得溜,又在政治圈浸染多年——他在特朗普政府那會兒就刷足了存在感,積累了一套人脈和影響力。
這次他抓住時機成立美國黨,猛就猛在速度快、勢頭猛:從喊話到落實,簡直是開火箭式的推進。
特朗普支持率下降
與美國黨的發展迅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朗普個人支持率的持續下降。最新數據:目前,有53%的美國民眾對特朗普上臺后的表現投出了“不滿意”,其凈支持率為負10%。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也于當地時間7月6日緊急表態了,他表示:“馬斯克可以從中找點樂子,但組建第三黨這件事本身是荒謬的。”與此同時,已經有共和黨政客威脅馬斯克,說要讓他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一場前所未有的三黨之爭,很快就要在美國拉開序幕。
特朗普在社交平臺諷刺馬斯克
特朗普的報復來得極快。他在Truth Social上嘲諷馬斯克:“荒謬,他已徹底脫軌!”甚至暗示要審查其企業補貼,取消他的美國公民身份。
共和黨議員跟著補刀,有人威脅讓馬斯克“變成沒有國家的人”。而就在一個月前,兩人還上演過“光速和好”戲碼,馬斯克道歉,特朗普大方原諒。
馬斯克的目標很具體:2026年中期選舉,主攻2-3個參議院席位+8-10個眾議院選區。他放話:“只要拿下關鍵搖擺區的幾個議席,就能在爭議法案上投出制衡票! ”
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
馬斯克的行動并非心血來潮。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7月4日簽署生效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該法案取消了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直接沖擊特斯拉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特斯拉的掌舵者,馬斯克在法案通過前數小時發起網絡投票,124.9萬網民中65.4%支持成立新政黨,為其政治行動提供了“民意背書”。這一策略與他一貫的“數據驅動決策”風格高度契合,也暴露出其將商業邏輯移植到政治領域的野心。
當地時間7月5日,伊隆·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消息一出,像一顆石子投進死水。幾小時后,英國《獨立報》的民調就給這顆石子標定了驚人的重量。
對現有體制的不信任
一個甚至還沒完成注冊、沒花一分錢宣傳的新生政黨,竟憑空獲得了14%美國民眾的明確支持,還有22%的人在猶豫觀望。如果算上那些原則上贊成“有人來攪攪局”的,支持率更是高達40%。
這串數字背后,沒有復雜的政治魔法,只有簡單到令人心酸的民意。它不是對馬斯克的集體崇拜,而是一張投給現有體制的、響亮的不信任票。
人們早已厭倦了民主黨與共和黨那套永無休止的黨派爭斗。當通貨膨脹侵蝕著錢包,當氣候問題迫在眉睫,華盛頓的政客們卻似乎只醉心于相互攻擊。馬斯克的出現,恰好為這股積壓已久的失望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泄的出口。
最先感到寒意的,是特朗普
新勢力的沖擊波,最快、也最準地打在了唐納德·特朗普身上。他嗅到了危險,反應快得驚人,姿態卻也軟得反常。
第二天,特朗普就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表長文回應。通篇文字滴水不漏,不見任何攻擊性詞匯,被外界評為一次“高情商”的危機公關。他沒有炮轟馬斯克是叛徒,反而擺出一副痛心疾首的姿態,惋惜一段友誼的“脫軌”。
他給出了兩個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取消電動汽車強制令,動了馬斯克的蛋糕。第二,他想安插密友掌管NASA,我沒同意。最后,他將一切拔高到國家利益層面,宣稱自己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美國公眾”,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國犧牲友誼的硬漢。
當硅谷新貴對上昔日盟友,戲才剛開場。
這場風暴的核心,終究是兩個巨大自我的碰撞。曾幾何時,馬斯克與特朗普還是惺惺相惜的盟友,如今卻在政治的棋盤上兵戎相見。
特朗普那篇“心痛”長文,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敘事戰爭。他試圖搶先定義這場決裂的性質: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利益和私欲的沖突。他想告訴世界:看,是馬斯克先不仁,我才不能不義。這既是防御,也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攻擊。
而馬斯克組建新黨,就是他最有力的回擊。他沒有陷入對方設置的口水戰,而是直接釜底抽薪,用行動去爭奪特朗普最看重的基本盤——那些對建制派不滿的選民。
無論誰贏,美國都已經輸了。
不必等到大選,一個結論已經可以提前寫下:無論馬斯克的“美國黨”最終走向成功還是淪為笑柄,它的出現,本身就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游戲規則。
所有分析都指向同一個未來:美國的政治內斗將因此愈發白熱化,社會的撕裂將進一步加劇。
一個有競爭力的第三黨,會讓共和黨腹背受敵,內部的路線之爭可能被徹底引爆。而對于那些失望的溫和派民主黨人,一個看似“中間”的新選項,同樣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穩固的兩極結構一旦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不可預測的三角關系,甚至多方混戰。這場由一個14%的數字引發的政治風暴,最終卷起的,或許是一個更加動蕩和分裂的美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