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港交所的銅鑼幾乎被排隊上市的消費企業敲出了凹痕。從年初蜜雪冰城首日市值破千億創港股紀錄的盛況,到海天味業以2190億港元市值登頂消費IPO榜首;從一天三家企業(周六福、圣貝拉、穎通控股)同臺敲鐘的擁擠場面,到泡泡瑪特市值突破3100億港元、一年暴漲超10倍的資本神話——消費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涌向港股。
浪潮之下,遞表隊伍仍在拉長。截至5月底,港股IPO排隊企業超160家,僅5月就有40余家遞表,消費類占比近16%,老鄉雞、八馬茶業、鳴鳴很忙、巴奴火鍋等新面孔擠滿通道。政策東風同步吹來,六部委發文明確“支持消費企業上市”,要求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向服務消費領域,尤其支持私募基金投資消費類初創企業。官方認證下,消費企業迎來黃金窗口期。
耐人尋味的是,當市場“消費降級”的聲音不斷,這些企業卻借IPO完成身份“升咖”,將奶茶杯、黃金柜和毛絨玩偶擺進資本市場的櫥窗。港股上市,正從突圍選項變為消費品牌的標配入場券——但這顆救心丸,真能治愈同質化競爭與盈利焦慮嗎?
01百花齊放的上市圖譜
餐飲茶飲打頭陣,情緒消費成新貴。
茶飲三巨頭——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率先扎堆上市,其中蜜雪冰城以1.84萬億港元的凍資規模創港股紀錄;餐飲連鎖緊隨其后,三次闖關A股的老鄉雞轉戰港股,綠茶集團融資計劃3年海外拓店28家,遇見小面、綠茶集團緊隨其后,綠茶集團計劃2025-2027年在海外新增28家門店,加速東南亞市場滲透,遇見小面,則是幾年前被“把整個消費行業重做一遍”的資本浪潮托舉出來標志性面館。
與此同時,情緒消費與新零售勢力異軍突起。泡泡瑪特市值3304億港元,憑借自有IP矩陣推動海外收入增長超475%;老鋪黃金市值1716億港元,以高端定位對標愛馬仕店效;零食折扣店鳴鳴很忙則以555億元GMV搶占市場。傳統巨頭亦不甘缺席,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港股募資101億港元,30%資金用于產能擴張,20%投入全球品牌建設。
頭部企業營收表現亮眼,但盈利分化顯著。
泡泡瑪特2024年營收130.4億元,同比增加106.9%,經調整凈利34億元,暴增185.9%;蜜雪冰城依托門店擴張驅動增長,毛利率達43%。同潮玩賽道企業52TOYS卻連續三年虧損,2024年虧損額擴大至1.22億元,其營收超六成依賴授權IP,自有IP占比萎縮至24.5%。依靠低價策略的鳴鳴很忙,上市難擋投資人們對盈利脆弱性的質疑——凈利率僅2.1%,折射出規模與利潤的悖論。餐飲與茶飲行業則面臨品牌溢價挑戰:八馬茶業、綠茶集團等面臨同業擠壓和轉型壓力,消費品牌“上市即巔峰”的隱憂不斷浮現。
資本是如何投票的?資金不斷向頭部企業高度集中,“港股三朵金花”里,泡泡瑪特年內漲幅174.4%,市盈率86倍,行業平均也不過20倍;老鋪黃金股價飆升324.2%,市盈率90倍;蜜雪冰城上市三個月漲134.9%,獲高盛上調盈利預測。但流動性分化加劇中小市值企業壓力:港股IPO排隊企業達159家中,部分企業為滿足VC退出匆忙上市,但盈利質量存疑,面臨“上市即破發”風險。
《零售圈》看來,此輪港股消費上市潮本質是“全球化布局”與“資本退出”的雙向奔赴。頭部企業借勢擴張海外,而VC/PE亟需解套。然而,狂歡背后,同質化競爭與盈利模型脆弱性已拉響警報。二級市場的超高估值能否被業績消化?“流量故事”如何能講扎實?
02為何港股是必選項?
以蜜雪冰城、海天味業、泡泡瑪特為例,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企業的上市寓意。
國內三線以下門店占比57.2%的蜜雪冰城,借港股資本跳板加速出海。據招股書披露,本次IPO募資凈額32.91億港元中,超60%重倉供應鏈,重點擴建原材料生產基地與東南亞本土化產能,如印尼、越南工廠,借以降低海外門店成本;12%的資金用于品牌IP建設,強化“雪王”IP影響力,支撐海外市場溢價空間。2025年欲新增500家海外店。
從其經營來看,蜜雪冰城97.4%收入來自加盟商采購,毛利率為32.4%。對比A股對“低價茶飲”毛利率的質疑,港股認可其“供應鏈賦能B端”模式,并給予43倍PE的高估值。發行價首日暴漲43.2%,市值達1093億港元,一度登頂全球現制飲品龍頭。
另一家轉戰港股的傳統巨頭海天味業,用2190億港元市值刷新港股消費IPO紀錄,開啟傳統巨頭的二次增長革命。回看其在A股市值,較2021年高峰蒸發近5000億元,急需新敘事提振。程雪團隊在港股募得2190億港元市值,將20%資金砸向全球化短板,越南工廠投產清真醬油,歐洲供應鏈2028年建成,目標三年內把海外收入占比從4%提至15%。
相比A股對于傳統調味品的“不感冒”,港股對“必需消費”估值錨向龜甲萬(日本醬油)40倍PE,豐厚的溢價給深陷存量廝殺的傳統消費開出的一劑強心針。
而泡泡瑪特的逆襲更是將“非標商業模式”翻譯為資本數據。在A股被質疑“塑料玩具割韭菜”的商業模式,港股卻貼上86倍PE標簽。國際資本、外資機構對“IP泛娛樂化的潛力”的認可,助其熬到Labubu全球爆火。其中募資30% 投入海外擴張,借港股國際信用背書降低出海成本——港股成了非標商業的“價值翻譯器”。
深剖這場“集體遷徙”,是政策窗口、資本退潮與全球化戰略共振的結果。
比起A股“紅黃燈”逼退消費企業,港股制度更顯包容。
2023年A股明確限制食品、餐飲連鎖等“紅燈行業”上市,八馬茶業、老鄉雞等多次闖關失敗;綠茶集團耗時4年5次遞表A股未果,然而轉戰港股即獲通過。即便未盈利,港股也允許上市,如52TOYS連續三年虧損仍成功遞表;審批縮至4-6個月,較A股提速三倍、;此外,同股不同權,創始團隊保留控制權,也十分契合茶飲連鎖加盟模式治理需求。
在資本大舉涌入“新消費”的幾年后,一級市場的寒氣讓港股成主要退出通道。造富效應也引爆打新狂潮,如蜂巧資本清倉泡泡瑪特套現23億港元獲利數百倍;美團龍珠在蜜雪冰城和古茗身上狂攬112億浮盈,成最大贏家。散戶打新收益率更是碾壓理財,上半年新股平均首日漲13.3%,蜜雪冰城中簽一手即賺6000元。
更深層的推力來自全球化野心。超70%的IPO企業將20%-30%募資用于出海,2025年凈流入的南向資金中,外資占比從2024年的18%提升至35%。
這些曾被詬病“只會內卷”的企業,正用港股募資拓寬生存半徑。
03鐘聲之后的長線博弈力量
港股市場的紅綢落下,消費企業的IPO盛宴暫告段落,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拉開帷幕。更復雜的命題浮現:資本彈藥充足之后,如何將短期融資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這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的生存,更映射著中國消費產業在全球經濟重構中的戰略定位。
消費企業扎堆港股的A面,是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B面則是行業內部的同質化焦慮。以新茶飲賽道為例,古茗、茶百道、滬上阿姨在2024年集體沖刺IPO,其招股書中的“萬店計劃”“供應鏈優化”“數字化升級”等關鍵詞高度重合,甚至門店密度、單店模型等數據也呈現趨同態勢。資本市場對這種策略性模仿逐漸喪失新鮮感,部分企業上市首日即破發,暴露出“資本助推-規模擴張-估值透支”的惡性循環。
估值泡沫的另一重推手是全球化資本的短期偏好。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樂觀預期,往往集中于“人口紅利”“消費升級”等宏觀敘事,而對具體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力有待考究,最終陷入“概念股”陷阱。這種資本熱潮與產業實質的錯位,迫使企業不得不在融資后重新調整戰略重心。
當消費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海外市場雖被視為“第二增長曲線”,但文化差異、政策壁壘與供應鏈斷點等阻力。“本土化研發+本地生產”的模式亦需要3-5年的周期沉淀。
盡管挑戰重重,我們仍對中國消費企業的長線前景保持審慎樂觀。不僅源于14億人口的規模效應,更基于中國消費結構的質變——恩格爾系數降至28.5%,服務消費占比突破42%,文旅、健康、數字消費等新賽道形成萬億級市場。消費企業的下一階段競爭,不再是單點突破,而是從規模崇拜到生態構建的進化。
消費企業借由港股的“戰略跳板”,實現資本與產業互動的正向飛輪。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港股市場匯聚了全球資金,通過滬深港通機制能夠吸引內地投資者,同時連接國際資本,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品牌國際化的有力背書。
當古茗的門店開進曼谷商圈,海天味業的醬油出現在米其林餐桌,消費企業正在以商業為媒介,完成中國故事的世界表達。
港股上市的鐘聲,是消費企業走向全球的起跑線,而非終點線。在這場跨越周期的長跑中,資本市場的陽光或許會短暫偏移,但那些扎根實體經濟、持續重構價值鏈的企業,將在全球消費版圖中刻下中國坐標。資本的潮水退去后,方知誰在真正游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