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條留言。
“孩子放假了,帶娃出去玩,我們一家三口坐在經濟艙第二排。剛上飛機,就看到你們乘務員熱情的跟坐我女兒前面的那位男士熱情的問候,然后乘務員一走,我眼看著那位男士翹起二郎腿踩著前面的壁板,同時順勢把椅背放到了最低。
我女兒剛把桌板放下,擺好了水杯和自己的畫筆,水杯就直接被碰倒,畫筆也灑了一地。前面那位男士放椅背的速度特別快,一鍵到底,沒有任何反應時間。女兒委屈的看向老婆,老婆低頭去撿,我強忍著生氣,站起身來跟前面那位男士說:你好,你的椅背能不能收起來點,孩子在后面太擠了。
那位男士回頭瞥了我一眼,沒說話,把椅背收了起來,又放倒了一點——說實話,出門在外,我可以理解他坐的不舒服,放倒一點我是可以接受的。
這個插曲就這么過去了。飛機延誤了一會,時間不長,我坐著刷手機,老婆看女兒畫畫,前面男士已經睡著了,開始打鼾。后來飛機推出的時候,乘務員過來客客氣氣的叫醒他,讓他把椅背收直,他很不耐煩的收起來,繼續睡覺。
飛機滑行準備起飛,他醒了,在飛機離開地面的那一刻,他嗖的一下又直接把座椅靠背放倒了,而且同樣是速度奇快,我女兒正開心的仰著頭看著窗外,就在馬上撞到她頭的那個瞬間,我伸手直接用力頂住了他的椅背。
他不知道是我頂住了,又一邊按按鈕一邊使勁往后靠,我大喝一聲:現在不能放座椅靠背不知道嗎!
他回頭看我,瞪了我一眼。沒有繼續放,但椅背還是倒下一半的。
航班的乘務長應該是聽到了,走過來看了一眼,過來其實她就看到了那個放了一半的椅背,然后很緊張的拍了拍前面那位男士,用特別卑微的語氣說:先生不好意思,現在飛機處在起飛的關鍵階段,椅背需要調直。
前面男士假裝沒聽到。她又看向我,很委屈的表情,我擺了擺手,意思是算了就這樣吧。因為我能想到她的為難。
但是,你們不是說不內卷了嗎?為什么你們乘務員還是不敢有理有據的管?”
看完,我也挺無奈的。
其實我們都知道,不是不想管,也不是沒道理。而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怕旅客,我們在怕公司。
怕一個投訴,怕一次談話,怕因為“服務態度”被寫進績效記錄,怕明明照章辦事,最后卻變成“不夠靈活”。
一個“有理有據”的提醒,如果對方愿意配合,皆大歡喜。但如果對方擺明就不想講道理,那我們的“有理”就會被按上“態度問題”,你的“有據”就會變成“方式欠妥”。
旅客說“不是不內卷了嗎?”
是啊,很多航空公司現在都在說“停止內卷”“減負增效”。
但口號的歸口號,具體是不是真的這樣,還是要靠“事兒上見”。
你看到那個乘務長低聲下氣的提醒,可能覺得她怕了那位旅客。
但我知道,她怕的是落地之后那個投訴電話。
怕的是“乘務員態度冷淡”“影響乘機體驗”“不夠人性化”。
怕的是自己一通操作都對,卻還是要在班組會上被“重點通報”。
怕的是第二天領導的電話:“以后這種情況你要靈活處理。”
你看到的是她在退讓,其實她是在自保。說到底,不是乘務員不想管,而是我們不能在制度允許的邊界之外,用“正義”去冒險。
與其落地被折騰,不如笑一笑;與其剛到底,不如認一認。
我們也想“管”得理直氣壯,但前提是我們被允許、被支持、被理解。
如果制度不保護規則執行者,那最終規則就會變成笑話。
當規矩靠自覺、標準靠商量,秩序就會靠“誰更強勢”來決定——這,才是乘務員最害怕的那個“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