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心求藝——劉正惲人物扇面釋讀
作者 劉悅蕾
扇面雖小,卻足以容下一位畫家一生的志向、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劉正惲先生正是這樣一個把所有情感傾注于繪畫之上,將傳統文人畫繼承發揚下去的人。
劉正惲先生筆下的人物取法于明清的文人畫,造型氣韻沉靜、形態舒朗、色彩清明,賞玩片刻,超然物外的靜謐之感便油然而生。在參展的數十幅人物扇面中,高士題材占比最大,如此選材正是劉先生的匠心獨具之處。先生說:“文人畫里的人物不能用現代人物造型,特別是扇面,不好看,畫古人才有味道。宋元時期已經出現很多高士圖了。到了近代,張大千、陳少梅也都是畫高士圖的高手。我特別崇拜任伯年。他的人物畫對后人的影響力很大,黃胄、何家英都受他啟發。”從這幾句簡單的言語中,可以看到劉先生取法于古人的學習路徑。
圍繞與高士相關內容,古人創作了許多主題,如“試茗”、“觀瀑”、“撫琴”、“論古”,不僅為了展現高士遺世獨立的風骨,更是借喻自己的氣節,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劉先生亦是通過這些主題來表達自己的文人情結和對高士精神的向往。“試茗”,為文人畫的常見題材。最早是一種皇室禮儀,古代皇室在春季用新茶祭祀后,會以“試茗”儀事開啟全年的茶事,并將茶賜予臣子。文人詩詞中常以“試茗”表現風雅情趣,畫家更熱衷與茶相關的主題。現存的試茗圖包括陸治的《竹泉試茗圖》、文嘉的《溪亭試茗圖》、王翚的《石泉試茗圖》等。高士與茶的結合更突出了超脫塵世的意境,正如文徵明在陸治《竹泉試茗圖》上的題詩:“是自高人能領略,試烹新茗汲清泉”。古人將自己對待世界的態度寓于畫中,而劉先生則是把自己對文人畫的敬畏表現在藝術的追求和傳承里。
在扇面如此小的尺幅上進行人物創作,對技藝要求極高。劉正惲先生設計人物形象時,注重主題思想的表達,注重人物身份與環境的關系處理,對人物面部神情和體態衣著的刻畫可謂細致入微,不同場景都有獨特考量。同為觀鳥,《羲之愛鵝圖》和《松蔭觀鶴圖》中人物的神情體態迥然不同。《羲之愛鵝圖》中,“愛”是畫題之眼,要如何表現這個“愛”——王羲之面露關切,身體前探,一副“鵝癡”形象。《松蔭觀鶴圖》里的高士,體態輕松略向后傾坐于石上,寧靜安詳地欣賞仙鶴起舞。
人物畫注重線條質量。劉正惲先生剛入姚有多先生師門時,姚先生就特別強調:“要多臨帖。”文人畫追求以書入畫,書法功底不足,線條質量不過關,人物造形就不準確。五十余年前的叮囑猶在耳畔,如今劉先生筆下的人物線條精道,蘊含著無窮力量。在扇面的方寸之間,準確的人物造型足顯半世紀的功力。
畫了一輩子文人畫,劉正惲先生總是自謙學問不及諸位恩師:“我的恩師梁崎先生是個大文人,學問是真好,除了畫畫就是看書,總是一看就看到半夜。先生有一方印章,刻的是’好書悟后三更夜’,說明先生每天讀書都是讀到深夜。”每每提及恩師,劉先生心中就不禁升起崇敬之意。
正是懷著對傳統的敬畏,對文人畫的敬畏,對前人的敬畏,劉正惲先生在繪畫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