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曾是重中之重。
如今顏值高于一切,表面功夫好成了潮流,
底盤好像被集體遺忘,
誰還在乎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術。
撰文:阿立
汽車行業正在飛速地向智能化、電動化邁進,很多技術都被那些 “奪目” 的配置所遮擋。中國品牌們似乎在底盤技術上都 “統一戰線”,選擇輕宣傳。真的不重要嗎?那為何車企又爭相推出自己的成果,如云輦底盤、途靈底盤、天行底盤、太行底盤、魔毯底盤、飛魚超感底盤、AI 數字底盤。連寧德時代以降本增效為宣傳點,都開發出一種 “滑板底盤”。只是被各路 “高玩” 笑話其靈感肯定來自 “四驅兄弟”。對于那些想快速推陳出新的企業來說,這未嘗不是一條捷徑。當然,抄近路的壞處就是在操控和舒適性的調校上會缺少一些 “靈魂”。
最讓我沒想到的是小米汽車。2024年11月14日,雷軍正式發布了小米汽車智能底盤預研技術。涵蓋全主動懸架、超級四電機系統、48V 線控制動和 48V 線控轉向四項核心技術,展示了小米汽車對未來出行的深度思考與布局。這家車企界的“小學生”沒有去復刻它的手機之路,而是在發布第一輛車型后就推出了自己的研發之路。小米的智能底盤預研技術在雷軍的講解下,讓大家覺得這并不是 “PPT 產品”。那亮點在哪里呢?
底盤的亮點之一是小米全主動懸架,想要舒適與操控,這部分必不可少。這項技術之前只出現在高端豪華車型上,如奔馳 S、寶馬 7 系、奧迪 A8、凱迪拉克 CT6 等。小米全主動懸架在每個輪端配備高功率動力源和雙閥 CDC,這使其與半主動懸架形成鮮明區別。半主動懸架依賴路面刺激改變,而小米全主動懸架變被動為主動,獨立控制每個輪子抗力,精確控制車身姿態,想實現“零顛簸、零側傾、零俯仰”,甚至要做到類似摩托車壓彎的“反向側傾”。
只是該懸架要從超高壓系統取電,通過強大舉升力去化解地面強力沖擊。能實現 140mm 高度調節幅度,迎賓時用于降低車身的功能。相較于空氣彈簧的調節速度有顯著的提高,并能精準過濾細碎顛簸。在智能駕駛時代,傳統的被動懸架所帶來的支撐和減震功能,無法根據實時的路況條件去主動調整。小米的全主動懸架則能結合道路預瞄和云端數據,帶來“魔毯” 般的體驗,這將是為自動駕駛做準備。
另一個亮點則是小米超級四電機系統,它由 2 個全新自研前電機和 2 個 V8s 后電機組成,最大馬力達到驚人的 2054PS,全球頂級超跑也不過如此。新研發的前電機在有限空間內能實現功率提升、體積重量縮減,采用 X-Pin 繞組定子和創新行星減速器設計,功率密度提升 75%,同時提升了整車動力性能和乘坐空間。這看似簡單的解釋,卻是科研人員們日以繼夜努力的結果。
四電機實現四輪獨立驅動,每秒 500 次扭矩控制,帶來精準操控體驗。看似與比亞迪的 “易四方” 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原地掉頭、圓規掉頭等功能展示了其強大控制能力,且能做到原地掉頭速度可控。此外,散熱系統能確保電機在連續多次操作中的穩定性,在日常和緊急情況下都具有實用性,能提升駕駛安全性和便利性。
48V 線控轉向、48V 線控底盤技術、48V 全干線控制動等三項技術,看到小米是將汽車的電壓從傳統的 12V 提高到 48V,這種提升的優點首先就是能降低低壓損耗、滿足大功率器件需求、實現輕量化。48V 系統的加入能支持更強大的電器負載,提升整體性能。線控轉向的運用更是比傳統的機械連接更省空間,響應速度更快,還能通過電控信號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轉向控制。只是迄今為止讓我略感擔心的是線控的出錯率會高于機械。
小米宣稱運用 AI 能力將持續賦能底盤技術,全面打通 “人車家全生態”,使智能底盤成為數字化基座,想以此推動體驗變革。為此小米智能底盤已申請多項專利,展現了巨大潛力。相信所有的車企都沒有小覷底盤技術,只是在宣傳上做了取舍。希望智能底盤及相關領域會出現更多的創新,讓我們早點看到領先世界的智能汽車,才是中國品牌需要努力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