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對等關稅”暫停期限的臨近,美國最近很是著急。
因為,除了極個別國家之外,美國與其他的國家的關稅談判幾乎沒有進展。
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及其團隊,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展開了威脅。
不過,他們對中國是閉口不提。
而美國內部也出現了一個惹人注目的事件:馬斯克要成立新黨了!
特朗普對全世界施壓
隨著7月9日的到來,特朗普政府對全球的貿易壓力也開始全面收緊。
這一天是美國設定的“最后談判期限”,按照特朗普團隊的說法,如果各國還沒有和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那么等待他們的就是新一輪的懲罰性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7月6日的公開采訪中放話稱,美國政府將在未來幾天內向大約100個國家發出正式通知函,如果這些國家在7月9日前沒有給出滿意的答復,美國將從8月1日起恢復4月份曾宣布過的“對等關稅”政策。
所謂“對等”,在特朗普政府眼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等,而是美國單方面認定他國市場不公平,就可以征收高額報復性關稅。
貝森特甚至明確表示,有些國家面臨的關稅上限可能高達70%。
從4月初提出“對等關稅”到如今,美國這一輪貿易攻勢早已不再掩飾其強硬立場。
但現實卻是,在90天談判緩沖期過去之后,美國僅與英國、越南和柬埔寨三個國家談妥了所謂的“框架協議”,大多數國家根本沒有選擇屈服于美方的高壓手段。
這種局面顯然讓特朗普十分不滿,因此他在接下來的行動中,試圖將壓力擴大到全球,靠“關稅大棒”推動各國讓步。
就在特朗普把矛頭指向全球之時,外界注意到一個特別的例外:中國。
從最新幾輪的發言與通牒來看,無論是特朗普本人還是財政部長貝森特,都刻意避免在公開場合提及中國。
這背后其實有跡可循。
今年4月2日,特朗普首次宣布“對等關稅”計劃后,中方反應異常迅速。
不到48小時,中國就對美方展開有力反制:不僅通過外交管道表達強烈抗議,還直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指控美方違反多邊規則,并同步發布了12項具體反擊措施。
這種堅定而有策略的應對方式,顯然出乎特朗普團隊的預料。
相比其他大多數被動挨打的小國,中國不僅有能力抗衡美國的關稅脅迫,更能在國際規則體系中找到自己的“武器”。
而事實證明,美國也欺軟怕硬,面對中國的反制,也只能低頭!
馬斯克的新動作
就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在全球挑起經濟摩擦的同時,美國國內也發生了一件極具震動效應的大事:埃隆·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
這場“建黨風暴”的導火索,是特朗普近期簽署的一項名為“大而美”的稅收和支出法案。
這項法案不僅改變了美國部分財政政策的方向,也引發了包括馬斯克在內的眾多企業家強烈不滿。
早在6月30日,馬斯克就公開表示,若這項法案生效,第二天他就會組建新政黨。
果然,7月4日特朗普正式簽署該法案成為法律,馬斯克隨即發起了一項在線投票,征詢公眾是否支持成立一個全新的政黨——結果顯示,超過65%的參與者表示支持。
不到24小時,馬斯克兌現承諾。
7月5日,他在自己擁有的社交平臺X上發布聲明,正式宣布“美國黨”成立,稱其目標是“還給人民自由”。
他進一步表態,計劃讓該政黨參與2025年的中期選舉。
馬斯克的這番動作,引發了美國政界的極大關注。
不過,馬斯克也深知,美國政壇從來不歡迎“攪局者”。
在“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下,新政黨要想真正參與選舉,面臨的現實障礙重重。
最直接的問題是:要把黨的名字印上各州選票,需要在50個州分別征集到法定數量的簽名,這既費時又費力。而這還只是最基礎的一關。
更具挑戰性的,是美國政治體系對非兩黨候選人幾乎沒有容身空間。
因此,不少觀察者認為,馬斯克建黨的難度不小。
此外,許多人還關注,在美國對華政策逐步右傾、強硬派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馬斯克及其新政黨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過去,馬斯克在涉華問題上一直比較謹慎。
他旗下的特斯拉公司在中國市場占有重要份額,其對中國的工程與制造能力也表達過多次肯定。但是,長期以來,美國政界強硬派卻鮮少將矛頭指向他。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華盛頓許多人相信:馬斯克代表的是美國高科技資本的頂層力量,而這種力量恰恰是美國在與中國競爭中最有可能取得優勢的部分。
不過,在美國政治極化、內亂不休的當下,他們自己的事情還處理不好,更別想妄圖遏制中國了!
貝森特威脅:如果不達成協議,8月1日將恢復更高關稅——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