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一直是位聰明的電影市場迎合者。
他的職業生涯,踐行了一種持續的實用主義,他將自己置身于各種容器中,結合個體經驗,調整電影創作以適應不同的市場與觀眾。
可惜,這次翻車了。
陳可辛號稱要拍《醬園弄》很多年了,陣仗很大,全明星陣容。上映幾天后,豆瓣評分是血淋淋的5.8,不及格,創下他電影職業生涯最低分。
作為一部懸疑片,《醬園弄》沒有將重點放在講好故事、邏輯與人性上,轉而大肆營銷女性覺醒、愛女標簽。底氣不足,只好故弄玄虛。
這幾年,從《狗十三》《出走的決心》到《愛情神話》,關于女性題材的電影,無疑都成為電影市場的口碑之作。
在女性電影人與女性電影日漸崛起的當下,聰明人陳可辛不得不承認,自己也想吃女性主義這碗飯了。
事實證明,這碗飯并不容易吃到。
陳可辛是北上的香港導演里最清楚游戲規則的人,深入內地后,商業嗅覺極為敏銳,從未失敗過。
此時此刻,陳可辛一定心情復雜。
在意志的喧囂里,不妨露出幾句自嘲。
早在戛納電影節,章子怡的白眼,已經預示了一切。
在記者會上,面對眾多媒體的鏡頭,章子怡黑著臉質問導演陳可辛:“那場很精彩的戲被剪掉了,我不知道為什么?”
陳可辛解釋道:“只是剪短了,要是都剪出來,電影得3個小時。”
只見章子怡翻了個白眼,沒再講話。
退出江湖許久,章子怡回到戛納,依然是將野心寫在臉上的國際影后,風范依舊不減當年,永遠是一張為電影而生的臉。
很久沒有力作的她,為了《醬園弄》這部復出大作,可謂是拼了老命。
看著銀幕上的詹周氏,觀眾很難不被章子怡的演技再次折服,那佝僂的、傷痕累累的身體,那雙血紅色的眼睛,似乎要將你盯穿。
電影《醬園弄》章子怡 劇照
“醬園弄殺夫案”是一樁發生在1945年的真實奇案,講述了詹周氏不堪丈夫多年凌辱、家暴,持刀殺死虐待自己丈夫詹云影并分尸的故事。
章子怡的演繹,讓人信服一個羸弱的女人,可以憑一己之力殺了她的大塊頭丈夫,并且將其分尸。
電影《醬園弄》章子怡 劇照
陳可辛想在詹周氏身上安放女性意識覺醒的意識,卻缺少讓人信服的邏輯。
她在法庭上沒有自己的語言,直接朗誦女作家的“爆文”,在監獄靠大姐大幫襯,并且被丈夫打、被警察打,甚至被野豬攻擊。
于是整部電影成了章子怡挨打大賞,讓觀眾感到不適,也產生疑問:“這到底是是在痛斥暴力,還是在消費暴力?”
電影《醬園弄》章子怡挨打大賞
觀眾看見的,是一個完全失去主體性的章子怡。
在過往作品中,不論是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里的招娣,李安《臥虎藏龍》里的玉嬌龍,王家衛《一代宗師》里的宮二,章子怡無疑都擁有強烈的主體性,不由分說。
這同樣是章子怡本人的特質,她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美麗、倔強、剛烈、天生的犟種。
電影《一代宗師》章子怡 劇照
身為拍了多年電影的大導演,陳可辛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于是在章子怡的妝造上做了大量的丑化,可這都是外在的東西。
作為女主,章子怡的戲份被大量稀釋,大明星們各演各的,多線敘事重在形式,卻削弱了懸案本身的懸疑性。
有網友辣評:“《醬園弄·懸案》就是請來米其林大廚,又叫了倆國宴廚師,用九九八十一道工序,做了一盤涼拌黃瓜。”
語言有些許刻薄,卻較為恰當。
畢竟《醬園弄》群星匯聚,并有著頂尖的攝影、美術道具等硬實力,卻唯獨沒好好講故事。
電影的全明星陣容,幾乎少見,從國際影后章子怡到85花趙麗穎、楊冪到雷佳音、易烊千璽、王傳君、梅婷、章宇……堪稱內娛編年史,宣發通告吹噓“這陣容不爆,天理難容”。
電影《醬園弄》戛納合照
堆砌明星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利用明星效應把觀眾吸引走進影院,然后呢?
在《醬園弄》中,每位明星輪番登場,又很快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見,費盡渾身解數遞上一盤“涼拌黃瓜”,情緒與氛圍都是割裂的,故事自然講不好。
再耀眼的明星,也難掩作品的蒼白與空洞。
電影宣傳海報上寫著“女子反殺犯罪大片”,可不論是沖著女性題材去的,還是沖著犯罪劇情去的,都失望了。
影片剛開始前幾分鐘,趙麗穎飾演的女作家西林一出場,就讓人感覺不對勁,過于夸張華麗的造型,不停變裝,與知識分子這個身份不相符。
在家短發,出門戴上大波浪卷發,且并無交代背后寓意。
電影《醬園弄》趙麗穎 劇照
她被電影塑造成一個“女性主義表演者”,很愛在眾人面前煽動情緒,以此享受他人追捧。
她口號不斷,且都是一些空話:
“詹周氏,不要屈服,不要讓他們得逞。”
“一個敢于出走的女人有無數種可能。”
這些蒼白無力的說教,放在一個日漸泛濫的女性敘事母題中,非常乏味,更何況對于詹周氏這樣的底層女性而言,這些話是如此的何不食肉糜。
電影《醬園弄》章子怡 劇照
影片甚至略過了《為殺夫者辯》原文中,西林最值得反復考究、最有力量的話語:
“唯有常受委屈與難堪的人才是永遠心懷毒恨的,久而久之,化為戾氣,才必須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做出來的事,使萬人流血,便是英雄,使一人流血,便是罪犯。”
詹周氏、西林、王許梅各自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女性,可是她們之間的互動更像是空中樓閣,女性之間的互助淪為了工具化表達。
楊冪、趙麗穎、章子怡
我們相信,真實生活中的女性,不會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突然朗誦波伏娃名言,這本身就是脫離實際生活的浮夸操作,很難不令人皺眉。
更令人訝異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詹周氏,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時,竟然流利背誦出了西林為自己辯護的原文……
更何況,作為案件的當事人,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沒講一句自己多年來受到丈夫侮辱、家暴的相關言語,反而直接用了市面上女作家的“爆款文章”,讓人匪夷所思。
章子怡期待許久的復出之作,就這樣落空了,她徹底成為沒有靈魂的工具人,也難怪她朝陳可辛翻白眼。
陳可辛與章子怡
在籌備階段,有人問陳可辛《醬園弄》最打動他的點是什么,他說是“時代”。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詞,放眼于宏大敘事往往拍出來的是泛泛而談,但聚焦于個人的故事反而能展現出背后時代的陣痛。
陳可辛,恰恰搞反了。
電影上映前,他曾大放厥詞:
“拍三條都不過的導演應該回去改劇本,沒有演不好的演員,只有寫不好劇本的導演。”
顯然,他對自己這部電影是自信的,滿意的,如今面對口碑與票房雙雙撲街的境地,陳可辛不知作何感想。
更令人擔憂的是,《醬園弄》還有下一部。電影上映前,他自信表示:“第一部票房越好,第二部越早上。”
不妙,同行烏爾善便是前車之鑒,陳可辛應避免重蹈覆轍才是。
對于演員而言,對于這部大作,仿佛有全員割席的意味。
章子怡前幾日上了嘉人封面,配文“從影片到照片,盡力了”,言語中透著疲憊與無奈。
有人想看85花趙麗穎和楊冪撕逼,誰知趙麗穎從不參加電影宣傳活動,讓想看好戲的人看不了……
電影《醬園弄》戛納合照
陳可辛拍攝《醬園弄》,是因為一樁發生在1945年上海的奇案,也是因為他的父親一直以來的“上海夢”。
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陳銅民就跟他講石庫門,偶像是魯迅,理想是可以成為一個作家。
讓陳可辛感到遺憾的是,父親在這部電影開拍前幾個月離世了,但他認為,這部電影在某種意義上圓了父親的上海夢。
他的父親是一位失意的導演,追了一輩子電影夢,卻只拍過五六部不成功的電影。
陳可辛的身上,有一種漂泊感,那是生活本身帶給他的。
他出生于中國香港,12歲跟隨父母移居泰國曼谷,18歲到美國洛杉磯念大學,畢業后又回到香港拍戲,之后來到內地拍電影。
對他來說,哪里都不是故鄉,異鄉人這三個字陪伴了陳可辛的前半生。各種漂泊的生活,沒有讓他成為一個底色悲涼的人,反而很樂觀。
他的家庭溫暖,和父親的關系特別親密,陳可辛將自己的少年時期稱為“溫暖寫實主義”。
在泰國讀書時,陳可辛讀的是國際學校,沒什么朋友,只要到了放假,他就跑回中國香港,到影院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機票錢都是他從平日里的零花錢省出來的。
年輕時的陳可辛與曾志偉
18歲那年,陳可辛獨自前往洛杉磯讀大學,在父親的建議下念的酒店管理專業,念了一個學期就換了電影課程。
1983年,讀大二的暑假,陳可辛回到香港,在父親的介紹下進了吳宇森的泰國動作電影《英雄無淚》劇組,需要泰語翻譯,陳可辛做翻譯、參與編劇及統籌,自此進入電影圈。
那一年,他21歲。
電影拍完后,陳可辛便進入嘉禾電影公司,為蔡瀾等人做副導演和助理制片。為了追求電影夢,他放棄了大學學業。
在嘉禾,陳可辛監制了幾部影片后,終于在1991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雙城故事》,由曾志偉、譚詠麟和張曼玉主演,被中國香港導演協會選為最佳影片,這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導演的信心。
由左到右:陳可辛、張國榮、曾志偉
三年后,陳可辛請來張國榮、袁詠儀和劉嘉玲,拍了愛情電影《金枝玉葉》,當年票房高達3000萬,陳可辛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陳可辛的功力不一般,他幾乎沒有低潮期。
1996年,陳可辛拍出了自己電影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甜蜜蜜》,拿獎無數,由張曼玉與黎明主演。
電影《甜蜜蜜》張曼玉與黎明 劇照
在選角階段,為了滿足片中角色李翹是中國內地移民的背景,陳可辛原先相中了王菲。
可王菲連劇本都沒看就拒絕了,這個角色便落到了張曼玉身上。
電影《甜蜜蜜》張曼玉 劇照
《甜蜜蜜》是香港回歸前的電影,并且1995年鄧麗君驟然離世,很多人與戲中人物共情。
李翹與黎小軍兩個從大陸到香港討生活的異鄉人,在此相識、相愛、錯過,又因為鄧麗君,兩人的緣分并未終止,最終在紐約街頭重逢。
電影《甜蜜蜜》張曼玉與黎明 劇照
講的是愛情,又不只有愛情,這對在大時代浪潮下的孤男寡女,背后是人內心的困惑、迷惘與接受。
時隔近三十年,很多人再度回看這部電影,內心仍有所感懷,并覺察到當年的香港電影是如此令人心醉,很多鏡頭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比如那一幕,李翹看到黎小軍在紐約街頭的櫥窗前看電視,突然他從自己身后過去,她跑著去追,落空后的失落,掛在臉上。
在紐約街頭的那些鏡頭,是極具魅力的電影表達。
張曼玉在影片中,貢獻了當今演藝圈女星無法超越的名場面,彼時她的演技在王家衛過往的反復折磨后,已經爐火純青。
在異國停尸房認領豹哥尸體時,張曼玉看到曾志偉背上的米老鼠時,先是笑了一下,又慢慢崩潰,眼淚流出。
這段驚天動地的神級表演,至此成為經典。
電影《甜蜜蜜》張曼玉 神級片段
張曼玉有剛強,也有脆弱,后者是與生俱來的。
這場戲當時拍了八條,結果回去剪片子的時候,陳可辛還是覺得第一條最好,那個笑實在太妙了。
很多年后,陳可辛才明白張曼玉那個笑的意味,因為他親眼看到了那種情境。
毋庸置疑的是,陳可辛如今的江湖地位多半來自于《甜蜜蜜》,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好的華語愛情電影。
電影《甜蜜蜜》張曼玉與黎明 劇照
從《甜蜜蜜》開始,陳可辛漸漸離開了自己以前的電影風格,也離開了香港,去往內地開拍自己的電影市場。
《如果·愛》這部愛情歌舞片拍完后,陳可辛感到慶幸,還好找了周迅來演。
他想拍的是一個殘酷版本《甜蜜蜜》,可周迅再怎么殘酷,那雙人畜無害的眼睛,看起來都很懷念金城武。
周迅最難忘的一場戲是在零下二十度冰河,與金城武接吻,兩人在寒風中幾乎凍僵。
后來,周迅笑著說終于可以出師有名,讓她抱著大帥哥金城武取暖久久不愿放開,開心到睡不著覺。
電影《如果·愛》周迅與金城武
2007年,北上的陳可辛拍了一部大片《投名狀》。
這部由劉德華、金城武、李連杰三位巨星聯袂主演的古裝武打電影,用現代視角審視權利與情感之間的沖突。
電影《投名狀》由左到右: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
陳可辛打破傳統武俠片慣用的拍攝方式,拋卻了打打殺殺的戰爭場面,也成為繼張藝謀之后,國內第二位擁有兩億票房的導演。
在這之后,陳可辛更是義無反顧地擁抱內地,也將自己的影片類型對準了真人真事改編,《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都大獲成功。
電影《中國合伙人》鄧超與黃曉明
他沒有平移香港經驗,而是真正深入內地講故事。
隨之而來的,并不只有票房,還有批評他“投機取巧、雞賊”的聲音,說他拍的兩部電影是偽現實主義。
其實換個角度看,所謂的“雞賊”也是一種精明。
拍了幾部現實題材之后,陳可辛又轉戰體育運動題材影片,拍了《奪冠》,拿下金雞獎最佳影片。
他從來不重復自己,不停地開拓新領域,完整經歷了中國電影市場浪潮的沉浮。
這對于一位已經成功的導演而言,并不是件易事,離開熟悉的安全舒適區,放棄自己熟悉的題材,這意味著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帶來失敗。
但陳可辛不同,從愛情片、恐怖片到武俠片、歌舞片……每次轉變,他都義無反顧。
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并不是小眾的、孤芳自賞的類型,它足夠商業,卻又不是如王晶那般完全擁抱商業。
導演黃建新評價,陳可辛的電影“永遠有一部分藝術電影的成分在,你會找著他非常好的段落。”
梁朝偉與陳可辛
陳可辛向來將電影的商業價值放在第一位,怪不得曾志偉曾經將他稱為男版施南生。
施南生是徐克的前妻,這是個不一般的女人,在電影圈親手開辟出一席之地,是當年新藝城的電影統籌運營者。
新藝城在香港電影擁有一席之地,施南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之后又幫丈夫徐克成立了個人電影工作室。
徐克只負責創作,施南生負責拍電影以外的融資、找演員、發行、宣傳等。
沒有施南生,就沒有徐克。
陳可辛非常欣賞施南生,經常與她交流電影上的心得。
左一為陳可辛,右一為施南生
他認為“監制是職業,導演是興趣”,不得不說,陳可辛在內地監制的電影,才是他作品集中無比重要的部分。
2016年,陳可辛監制了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票房與口碑雙雙開花,三年后《少年的你》同樣大獲成功。
除了在內地做監制,陳可辛還帶出了曾國祥、許宏宇兩個后輩。
曾國祥是曾志偉的兒子,還是陳可辛的弟子,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才華與努力之外,與陳可辛這位伯樂的提攜是分不開的。
由左到右:曾志偉、曾國祥、陳可辛
2022年,剛剛60歲的陳可辛宣布成立泛亞洲制片公司,“旨在成為一個強大的制作中心,為流媒體提供優質的劇集內容”。
一直在探索前路的香港導演,無疑又解鎖了新的電影人生版圖。
其實早在千禧年,他就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電影制作公司,開始了第一次泛亞洲合作的實踐,曾參與《甜蜜蜜》《投名狀》《春逝》《三更》等經典影片的制作。
他一直很有危機感,也小心翼翼,如今打算從電影轉型拍電視劇,擁抱流媒體。
畢竟在如今的娛樂環境,一切影視的終點都是流媒體。
陳可辛在宣傳《醬園弄》時,表示自己愿意跟妻子姓,做妻子背后的人。
沒人在意這話是真是假,不過作為融入內地最成功的的香港導演,陳可辛對于其中的規則門兒清,也一直既來之則安之。
他的作品里沒有絕對的善惡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也有被眷顧、被拋棄的結局。
回過頭,才發現這些故事竟與現實暗合。
導演是枝裕和與陳可辛
陳可辛也許不符合我們對藝術家的美好想象,他有才華,卻將商業價值看得很重要,時刻保持警惕,要與時代、與這個圈子同步。
他認為自己拍的不是商業片,也不是文藝片,而是永遠在主流電影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讓明星去講故事。
“在這個空間里,我還能拍到今天,已經很不容易了。”
與文藝入骨、不為物欲與名望拍電影的許鞍華,才華過人、不急不慢的王家衛,個人風格鮮明的爾冬升相比,陳可辛始終保持中庸,在藝術性與商業之中尋找一種平衡。
王家衛與陳可辛
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表達者,對自己真誠,又要服務觀眾。
18年前,陳可辛喊來劉德華、金城武、李連杰拍了《投名狀》,故事講的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
三位帥哥在零下20度的北京郊外凍僵了,在房車等了導演一周。
對于復雜的大場面動作戲,陳可辛堅持不用各種炫技,想要削弱武打場面,不喜歡用威壓讓角色在天上飛來飛去,因此與團隊產生分歧。
陳可辛面對場面調性無法統一的困境,逃回了香港,害怕到吃不下一口飯,妻子吳君如一句話點醒他:“你不回去,這輩子都站不起來。”
最終,《投名狀》成為陳可辛的轉型之作。
其中有場戲,至今仍被影評人詬病,龐青云去見慈禧,踩在冰面上,說了一句臺詞:“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
當年有些人認為鏡頭可以講話,不必讓李連杰講出這句話,有些話講出來就差了口氣,過于直白,沒有留白美。
有人說可能沒有這一句臺詞,這部電影就能拿三大獎。
陳可辛是一個喜歡清楚表達的人,不喜歡留白。
他不是一個曲高和寡的導演,一定要讓觀眾在電影里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置身于主流敘事中多年,深知做純藝術性的作品是奢望,碰不得。
在陳可辛的經驗里,拍電影就是如履薄冰。
如果有機會,下次他依然會將這句話,借角色之口明明白白講出來,不留余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