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原研藥,賣出天價。
6 月 2 日,德國BioNTech生物公司以780億元高價,將 抗腫瘤藥物BNT327開發和商業權賣給了美國跨國藥企BMS。
這筆高額交易看似與我們毫不相關,但誰都不會想到,這款藥品其實是國內一家生物藥企的創新成果。
只不過,早在幾年前,國內這家藥企就把BNT327的權益,以1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德國BioNTech。
如今,這相差幾十倍的轉賣價,讓很多人為國內這家藥企感到可惜。
讓更多人擔憂的是,一旦國內失去創新藥的控制權,會不會出現電影《我不是藥神》一樣的情景。
普通人因吃不起國外高價原研藥,只能接受悲慘的命運。
換個角度,既然國外存在不可控因素,國內眾多生物科技藥企為何不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說起這款抗腫瘤藥物,可不比其他尋常藥。
BNT327是一款針對腫瘤治療的PD-1和VEGF雙特異性抗體,也可稱為BNT327雙抗藥。
在癌癥腫瘤領域中,實際上給人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PD-1和VEGF,其中PD-1能使腫瘤細胞逃避人體的免疫系統,VEGF能夠促進腫瘤血管的生成,為腫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而BNT327能雙管齊下同時治療抑制PD-1和VEGF這兩個靶點。
更令人驚喜的是,體外實驗表明,雙特性抗體還有協同的作用,在特定情況下,能提升雙特性抗體與PD-1、VEGF的結合能力達十幾倍。
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治療癌癥中,人類有可能會使用這種雙抗藥,從而避免以毒攻毒,令人痛不欲生的化療療法。
同時也意味著,誰擁有了雙特異性抗體藥,誰就擁有了治療癌癥的話語權,說白了,就是控制生死的權力。
面對這種話語權,全世界各國都巴不得據為己有,但國內卻有家藥企不走尋常路,甘愿舍棄自己的創新成果。
2023年,普米斯創新研制出BNT327雙抗藥,公司編號為PM8002。
要知道,雙抗藥領域內的競爭異常激烈,然而PM8002當時在雙抗藥領域竟排在第一梯隊。
沒過多久,隨著全球知名藥企默克和GSK在雙抗藥臨床試驗中多次失敗,PM8002反而憑借自身優異的臨床數據,一度躋身全球前三。
也就在此時,德國BioNTech生物公司看中了米斯PM8002雙抗藥的巨大療效潛力。
2023年11月,德國BioNTech以超過10億美元的高價,買到了PM8002雙抗藥所有國外權益。
事實上,在此次交易中,普米斯只拿到了5500美元的首付款,后續款項還要根據PM8002的后續開發進展情況而定。
一旦一個公司動了賣的念頭,就會步入“賣賣賣”的漩渦。
到了2024年11月,普米斯生物公司又以8億美元的低價,將自己“賤賣”給了德國BioNTech公司。
這一次,不但原研藥賣給德國人,連公司也成了德國人的。
相比PM8002未來研發的潛在風險,普米斯股東選擇一次性拿走8億多美元現金,完美離場。
僅僅過了幾個月,在今年6月2日,美國 BMS出資111億美元天價與德國BioNTech共同研制BNT327雙抗藥,開拓市場。
普米斯股東絕對想不到,PM8002竟會如此值錢。
回看這兩次交易,單從投資額就能看出PM8002雙抗藥的巨大潛在價值。
在創新藥方面,國內本就優勢不足,普米斯本有機會為國內醫藥領域開拓助力,拿到生死控制權,卻選擇了半路賣掉,這實屬讓人遺憾,扼腕嘆息。
事實上,普米斯賣掉PM8002雙抗藥也是情非得已。
眾所周知,在創新藥領域,不斷融資才是一個創新藥能從被研制出來,再到上市的關鍵,否則,一切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
回看普米斯融資過程,從2020年起,普米斯每年至少有一輪融資。
2020年,第一輪融資是由聯新資本帶領的一眾投資人投資;2021年,聯新資本等一眾投資人再次投資了第二輪;后面就有IDG資本等投資人的投資。
總計下來,普米斯一共融資4輪,總融資超過2.4億美元。
四輪融資下來,從2021年到2023年之間,近3年沒有普米斯的融資消息。
普米斯再次融資時,融資對象已變為國外的BioNTech生物公司。
從融資過程不難看出,普米斯陷入融資困境,創新藥研發資金可能出現斷裂,不得不尋求跨國藥企的幫助。
其實,并不只有普米斯一家生物科技藥企融資困難,國內整個創新藥企的融資環境陷入了“寒冬”時刻。
據統計,2023年,在生物技術/醫療健康IPO領域,有32家企業融資到268.94億元,到了2024年,僅有13家生物技術企業僅融資到55.45億元,同比下降了近60%。
面對如此惡劣的融資環境,眾多創新藥企只能賣給跨國生物藥企,從而渡過當下難關。
僅在雙抗創新藥領域,從2020年~2025年,據丁香園數據統計,有20家國內創新藥企將雙抗藥賣給跨國生物藥企。
來源:丁香園
在普米斯轉賣雙抗藥之前,就有6家已經完成交易,其中還包括最大的競爭對手雙抗藥,依沃西單抗。
可能在普米斯看來,競爭對手都已經得到跨國融資研發,自己再不想辦法就要退出創新醫藥舞臺。
無論從自身資金困難,還是從當下BD(商務擴展)交易趨勢來看,普米斯選擇出海融資或許是唯一的出路,也可能是當下國內創新藥企無奈之舉。
瑞寧康生物創始人說過:“當下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活下去。”
一個企業連最基本的活路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創新藥,還談什么未來。
在國內融資“寒冬”下,創新藥尋求BD跨國交易無疑是一種生存本能,也是一種雙贏局面。
事實上,很多跨國藥企雖然在創新藥領域縱橫百年,但也要面臨創新藥專利到期的局面。
以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為例,其專利將在2026年到期,而諾和諾德憑借美格魯肽專利在2024年全球收入達到280億美元。
專利到期后,若沒有新藥專利更替,像諾和諾德一樣的跨國藥企,就要面臨斷崖式的營收。
為了避免專利到期帶來的損失,跨國藥企除了自制研發新藥外,還會以一種風險更低的方式去投資一款創新藥。
據統計,近一年,跨國藥企在全球的并購中就已投入千億美元,而國內藥企在吸引海外的投資中,每年逐步攀升,近兩年就拿到800多億美元。
顯然,中國創新藥已是跨國藥企目標之地,同時也是國內創新藥企的新生機會。
跨國藥企的融資不僅能讓當下國內創新藥度過融資“寒冬”,還能帶領國內創新藥企走向國際市場。
更重要的是,跨國藥企的融資能為國內創新藥帶來再造血能力,為創新藥的進一步突破提供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資源。
在國與國的鏈接中,雙贏是出路,但也要考慮策略。
最佳的策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而不是套現離場。
像傳奇生物就和國外美國強生的合作模式一樣,對于Carvykti的推廣成果,海外營收五五分成,國內市場七三分成,傳奇生物牢牢掌握主動權,真正實現雙贏。
還有上個月,三生制藥以一款SSGJ-707的雙抗藥物,直接拿走輝瑞公司400億元,公司市值更是一路狂飆。
反觀普米斯生物轉賣拿錢離場,德國BioNTech收購普米斯后成為BNT327研發的主導方,而普米斯原團隊只能淪為研發的執行方,徹底失去控制權。
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僅僅只是失去創新藥的控制權,而是國內失去了控制生死的權力。
攻克癌癥腫瘤本就極度艱難,若是這種極少的資源和控制權被國外搶占,高價藥的窒息感只會讓國內患病的普通人絕望止步。
對于國內創新藥企而言,出海尋求生路必然不能馬虎,但也不能忽略帶有“國”字邊界的長遠大計。
參考資料:
1.搜狐網 《2025年中國創新藥企:邁向全球市場的出海之王報告》
2.投資界 《創新藥出海啟示錄》
3.每日經濟新聞 《海外權益售價創新高!從“買買買”到“賣賣賣”,中國如何重塑全球新藥研發版圖?》
4.36氪 《一家B輪公司賣了68億》
5.36氪《國產抗癌神藥,轉手賣了800億》
6.丁香園 《又虧大了?中國藥被外資 72 億買入,轉手竟賣了 11 倍》
作者:少卿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