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零售研究院(SRI)分享:
成功的DTC轉型需要同時完成"數字化基建、組織轉型、用戶運營"三位一體的升級。
作者 |齊鴻
極致零售研究院(SRI)研究員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消費者決策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實用性需求逐漸被個性化、體驗化的綜合需求所取代。面對這一趨勢,DTC(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成為零售品牌實現確定性增長的第一選擇。
今天,我們將結合華為、小米等標桿案例,深入探討DTC模式的核心邏輯、實施路徑及其對品牌增長的深遠影響。
消費者決策模式的變化:
從單一需求到多元體驗
過去,消費者更關注商品的性價比和實用性;如今,他們不僅追求產品功能,還注
重購物體驗、品牌認同感和個性化服務。他們不僅購買產品本身,更看重品牌故事、購物體驗、社交認同和個性化服務
不同人群的消費決策呈現出明顯差異:
Z世代(95后-00后):
社交驅動型消費:容易被KOL種草,喜歡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發現新品。
體驗至上:愿意為獨特的品牌體驗(如線下快閃店、聯名活動)買單。
價值觀認同:支持環保、國潮、小眾品牌,拒絕"爹味說教"式營銷。
新中產(80后-90后):
品質+效率型消費:追求高性價比,但更看重便捷性(如即時配送、會員服務)。
圈層化消費:健身愛好者選擇lululemon,咖啡愛好者鐘意%Arabica。
這種變化使得品牌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品質與成本,如何通過DTC模式直接觸達消費者,滿足其多樣化需求。
關鍵點:
消費者需求從“實用性”轉向“體驗化+個性化”。
品牌需通過DTC模式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實現快速反饋與迭代。
為什么DTC是品牌增長的第一選擇?
DTC模式的核心在于“去中間化”,通過數字化手段直接連接品牌與消費者。這種模式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覆蓋手機、家電、美妝、運動等多個領域,其背后是供需兩側的數字化生態支持。
需求側:消費者追求個性化產品與互動體驗,渴望與品牌直接共創。
供給側:電商、直播、社交平臺等數字化基建為DTC提供了技術支撐。
案例1:小米
背景:通過“粉絲經濟”和MIUI社區直接與用戶互動,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打造爆款。
小米:從"為發燒而生"到全民共創的DTC生態
1. 粉絲經濟的深度運營
(1)小米社區:全球注冊用戶突破1.2億,日均活躍用戶超300萬。通過"橙色星期五"MIUI更新機制,每周收集用戶反饋超10萬條,其中約15%會被產品團隊采納。
(2)爆米花計劃:每年在全國舉辦超過200場線下粉絲見面會,雷軍等高管定期參與"高管面對面"活動。2023年米粉節期間,線下活動參與人數突破50萬。
(3)用戶共創實驗室:在北京、深圳等地設立6個共創空間,邀請核心用戶參與產品測試。Redmi K60系列發布前,累計收集5000+用戶反饋,優化了37處細節設計。
2. MIUI系統的數據閉環
(1)反饋系統:MIUI內置"用戶反饋"App,平均每天收到有效反饋2.3萬條,緊急問題2小時內響應。
(2)內測機制:設立"先鋒組"(每周更新)、"開發版"(每月更新)、"穩定版"三級測試體系,超過200萬用戶參與系統測試。
(3)數據駕駛艙:產品經理可實時查看功能使用率、用戶評分等數據,MIUI13的全局側邊欄功能就是基于用戶使用數據優化迭代的產物。
3. 爆款打造方法論
(1)預售眾籌模式:小米AX6000路由器在社區發起需求調研,3萬人參與投票,最終產品首銷10萬臺秒罄。
(2)產品經理直面用戶:手機部門每個產品經理必須每月回復100條用戶反饋,KPI與用戶滿意度直接掛鉤。
(3)社會化傳播體系:建立2000個城市粉絲群,核心粉絲可提前3天體驗新品,帶動社交傳播。小米13系列發布時,用戶自發創作內容在抖音獲得5億+播放量。
案例2:華為
背景:依托華為商城、線下體驗店及會員體系,構建全渠道DTC生態,實現用戶數據閉環。
華為:高端化DTC戰略的標桿實踐
1. 華為商城的數字化中樞
(1)會員體系:實行8級會員成長體系,累計注冊用戶2.4億。黑鉆會員年消費額是普通用戶的18倍。
(2)精準推薦:基于HarmonyOS生態數據,推薦準確率達82%。Mate60系列發布時,老用戶換機轉化率突破35%。
(3)服務一體化:整合售前咨詢、以舊換新、碎屏險等20余項服務,客單價提升60%。
2. 線下體驗店的場景革命
(1)智能體驗館:全球超200家旗艦店配備"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區,顧客平均停留時間達47分鐘。
(2)服務+零售模式:推出"服務日"活動(每月第一個周末),單日進店量提升300%,連帶銷售率提升25%。
(3)數字化工具:部署AR眼鏡體驗、智能導購機器人等設備,購物轉化率提升40%。
3. 數據驅動的閉環運營
(1)OneID體系:打通官網、商城、門店等12個渠道的用戶數據,識別出3000+用戶標簽。
(2)預測性服務:基于設備健康數據,主動推送電池更換等服務,服務預約量提升150%。
(3)區域化運營:根據門店數據優化庫存,熱門機型區域調配效率提升50%,滯銷庫存下降30%。
這些實踐表明:成功的DTC轉型需要構建"用戶參與-數據洞察-體驗優化"的完整閉環。小米強在讓用戶成為產品經理,華為勝在讓每個觸點都創造價值。兩種模式都值得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借鑒學習。
DTC模式的三大關鍵要素
1、產品距離(共創):邀請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與測試,快速響應需求變化。
小米案例:MIUI系統每周更新,吸收用戶反饋,形成“用戶共創”模式。
MIUI系統構建了行業領先的用戶共創體系,每周五固定更新開發版,2023年累計收集用戶反饋超500萬條,其中約8%被直接采納為產品改進。系統內置的"用戶之聲"平臺,讓普通消費者可以直接@工程師進行問題反饋,典型問題響應時間控制在4小時內。這種高互動性使MIUI用戶留存率長期保持在85%以上。
2、心理距離(共振):通過社交媒體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建立情感連接與品牌忠誠度。
華為案例:通過“華為學堂”線下活動,增強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
"華為學堂"已發展成體系化的用戶教育平臺,2023年全國開展課程超8萬場,覆蓋攝影、辦公、健康等六大品類。課程采用"理論+實操"模式,學員完課率高達92%。數據顯示,參與過學堂的用戶,品牌推薦意愿提升40%,設備更換周期縮短25%。
3、渠道距離(直達):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實現全場景無縫購物體驗(如“小時達”服務)。
小米之家:線下門店與線上商城數據打通,提供“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服務。
通過自研的"零售通"系統,實現全國2000+門店實時庫存可視化。用戶線上下單后,系統自動匹配最近門店,提貨等待時間中位數僅15分鐘。該模式使門店坪效提升30%,線上訂單到店轉化率達65%。2023年雙十一期間,"線上下單門店自提"訂單量同比激增180%。
不同類型品牌的DTC轉型策略
- 經銷制品牌:推動線上線下一盤貨,整合庫存與數據,實現全渠道協同。
- 直營品牌:強化用戶經營思維,通過私域流量和直播電商提升復購率。
- 新銳國貨品牌:線上擴大社交化內容營銷,線下拓展體驗店,實現“爆品迭代”。
結語
DTC不是簡單的渠道變革,而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重構。華為和小米的實踐證明,成功的DTC轉型需要同時完成"數字化基建、組織轉型、用戶運營"三位一體的升級。在存量競爭時代,DTC將成為品牌突圍的核心競爭力。
在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中,DTC模式為品牌提供了一條“零距離”觸達用戶的黃金路徑。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新銳玩家,只有真正以用戶為中心,才能在數字化時代贏得未來。
極致零售研究院(SRI)將持續分享零售前沿洞察,助力品牌增長。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行業干貨!
如果您想學習
更多品牌DTC案例與運營方法,
掃碼即刻加入我們。
依據學員意向,靈活組織線上或線下培訓課程。
-我們是誰-
極致零售研究院(SRI)是專注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業機構,以"助力中國零售企業走向極致"為使命,匯聚零售行業領袖、技術專家及學術精英,通過消費行為研究與數字化課題探索零售本質。
我們提供:
【咨詢服務】零售戰略規劃/頂層設計/DTC數字化布局
【培訓服務】企業內訓/零售工作坊/DTC專項訓練營
【知識輸出】定期發布深度研究報告與行業白皮書(被眾多媒體、券商及研究機構引用)
如果您對文章中的任何觀點感興趣或者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的專家和編輯很樂意與您深入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