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埃安是新能源汽車賽道最耀眼的“星二代”。
背靠廣汽這棵國有車企的參天大樹,埃安踩著新能源風口扶搖直上,年銷約50萬臺的戰績,讓它穩坐新勢力前列,連行業都稱其為“國企新能源的標桿”。
可如今,這顆“明星”卻像被抽走了光環:新能源車銷量暴跌、員工持股爆雷風波、“車圈恒大”標簽纏身。曾經的“天之驕子”,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1. 銷量過山車
用“高開低走”來形容埃安,再合適不過了。
2017年,廣汽集團高瞻遠矚,成立廣汽新能源,與蔚小理等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幾乎同時誕生。
2020年,發展勢頭良好的廣汽新能源,從廣汽乘用車分公司,獨立升級為子品牌——埃安,并由此駛入高速發展軌道。
2022年,埃安熱銷27萬輛,同比暴漲126%。2023年,埃安同比勁增77%,月均銷量超4萬臺,全年爆賣超48萬臺,穩居新勢力銷冠寶座,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黑馬,一時風頭無兩。
可是從2024年開始,埃安在銷量就不增反降,而且跌跌不休,遠遠跑輸處于大幅增長態勢的新能源車市大盤。
2024年,埃安銷量大幅下滑22%,月銷銷量只有3萬臺出頭,銷量只剩下37.5萬臺,被理想、賽力斯等大幅超越。
進入2025年,埃安銷量進一步下滑。今年上半年,埃安月銷銷量進一步下滑至不到兩萬臺,累計售出10.9萬臺,同比下滑14.0%。
近兩年半,埃安銷量一直在下滑。
2. 汽車圈恒大
比銷量持續下滑還要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一場更加兇險無比的風暴,在上個月席卷埃安。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埃安實施混改,推動了全員持股。
共有794名員工,合計出資近18億元,持有埃安4.55%股份,平均每人200多萬元,有很多員工還是貸款的。當時大家都認為埃安很快就會上市,然后員工身家倍增,完全有能力償還本息。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受制于銷量持續下滑,以及車市大環境等原因,埃安至今未能上市。
上個月中旬有傳聞稱,埃安的IPO計劃“疑似告吹”,這就意味著之前員工夢想中的上市股票紅利消失,員工目前面臨償還高額利息和本金,很多人都沒能力還。
如果員工想要退出,現在只能收回本金的約42%,等于投資款縮水一大半。同時,還傳出部分管理層早就套現離場的消息。
這與當初恒大崩盤有點相似,因此“車圈恒大”的帽子就落到了埃安頭上。
對此,埃安發表聲明稱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股權激勵計劃也在“依法依規正常推進中”。
3. 神經被刺痛
盡管埃安迅速辟謠,但是當時輿情迅速發酵,“車圈恒大”的標簽如瘟疫般蔓延,引發軒然大波。這深深刺痛了廣汽集團,畢竟它是國有車企。
說起員工持股這個事,原本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公司不僅能獲得資金,還能拴住人心,員工也能沾點發展和IPO的雨露,聽著就頗具誘惑力。沒有想到埃安未能成功上市,讓公司和員工均深陷泥潭。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埃安銷量的下滑。曾經當過新勢力銷冠的埃安,為何失去先發優勢?
首先,B端網約車的市場飽和。
早期,埃安發力B端市場,2023年的48萬輛,就源于新能源汽車B端市場的紅利。其中接近一半(約22萬輛)是網約車,全國排名第一,因此埃安贏得“網約車之王”的稱號。
可是此后網約車市場逐漸飽和,多個城市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提醒當地市場運力飽和。于是埃安銷量大幅下滑,成為新能源頭部陣營中,唯一衰退的車企。
其次,C端大眾主流市場遇阻。
在發力網約車市場的同時,埃安并未放棄C端市場。甚至為了扭轉網約車的品牌形象,進行了多番努力。
但是許多消費者,就是不太喜歡埃安身上曾經的網約車標簽。
疊加新能源市場競爭白熱化,極端內卷化,價格戰硝煙彌漫,埃安也并未形成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于是在C端市場就每況愈下,銷量自然下滑。
新能源行業進入深度洗牌期,埃安的未來迷霧重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