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會打仗,那還有誰會打仗?”
1958年會議上,面對眾人的質(zhì)疑,陳賡怒拍桌,為粟裕仗義執(zhí)言。
但誰又能想到,其實陳賡與粟裕二人根本沒有見過幾次面,那為何陳賡會這樣說呢?他們之間又經(jīng)歷了什么,才會結(jié)下如此深厚的情誼?
首次見面同作戰(zhàn)
說起陳賡與粟裕的交情,其實得從解放戰(zhàn)爭開始說起。
二人相識較晚,雖然同樣參加了南昌起義,但并不在一個隊伍中,那是粟裕在葉挺的手下,而陳賡則在賀老總的隊伍中,雙方距離較遠。
在起義失敗之后,粟裕一直就在中央蘇區(qū)活動,而陳賡則在那段時間去了上海,與周總理一起重新整頓我黨的地下工作,與李克農(nóng)等人并肩作戰(zhàn)。
而二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勝利,解放戰(zhàn)爭即將迎來反擊的時刻。
那時的粟裕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華中野戰(zhàn)軍與華東野戰(zhàn)軍的重組,成為了華野的副司令。
在中原大地上,粟裕打出了七戰(zhàn)七捷的傲人成績,早已傳遍全區(qū)。這之后他與陳老總并肩作戰(zhàn),指揮華野與國軍對抗。
彼時的陳賡對正在晉冀魯豫軍區(qū),帶領(lǐng)四縱從從另一路阻擋國軍大部隊,想要切斷國軍的進攻路線。
彼時我軍的勢頭正猛,而國軍在戰(zhàn)場上屢戰(zhàn)屢敗。氣急敗壞的老蔣決定進行重點進攻,派遣幾十萬大軍進攻中原等地,與劉鄧大軍對上。
本來中央打算派遣華野南下,渡過黃河,為我軍的進攻打開局面。
結(jié)果粟裕“三次直陳”,闡明利弊,從外線轉(zhuǎn)為內(nèi)線,繼續(xù)在中原地區(qū)活動。
毛主席為此召開會議,經(jīng)過商討后,同意了粟裕的意見。
粟裕帶領(lǐng)華野轉(zhuǎn)戰(zhàn)中原的時候,與劉鄧大軍合作,也是在這個時候粟裕與陳賡相識。
不僅如此,陳賡還成為了粟裕的手下。彼時兩路大軍由粟裕統(tǒng)一指揮,在平漢鐵路附近對敵,成功殲滅幾萬敵人,并成功將戰(zhàn)線縮短。
不過,劉鄧大軍是由粟裕遠程指揮,照樣按著計劃進行,這讓陳賡對粟裕極為佩服。在兩軍會合后,陳賡更是湊到了粟裕的面前,好好討論了一番。
也是在這一刻,兩顆熠熠生輝的新星交織在一起,為毛主席所看重。
淮海戰(zhàn)役顯神威
不久之后,淮海戰(zhàn)役爆發(fā),粟裕帶領(lǐng)華野成功消滅黃百韜兵團,又與胡璉的軍隊遇上。而陳老總這邊遇上了黃維兵團,陷入苦戰(zhàn)。
眾將領(lǐng)認為現(xiàn)在最緊要的辦法就是加緊進攻,以密集的火力打退敵人。
但陳賡卻不這樣想,因為密集的火力攻擊固然重要,但也會造成大量的傷亡。
黃維不可能急功近利,而我軍也應(yīng)該循序漸進,消耗敵軍力量,最后再一網(wǎng)打盡。
因此,指揮部中發(fā)生激烈的爭吵,誰都不讓誰,到最后也只能粟裕出馬。
不得不說,陳賡與粟裕心有靈犀,粟裕所說的方法與陳賡大差不差,他也是通過緩慢推進的方法,一步一步將黃百韜兵團殲滅的,還4天4夜都沒有睡覺。
眾人一聽粟裕的想法,所幸讓陳賡放手去干。
而陳賡撂下電話后,直接著急各將領(lǐng),命令其先暫緩進攻,先修筑防御工事,一點一點滲透敵軍的陣地,包圍圈進一步縮小。
在雙堆集這個地方,第12兵團被全殲,國民黨重要將領(lǐng)被俘。
起初,我軍并不知道黃維的身份,直到一名從國民黨投靠過來的士兵指出,他們這才認出黃維。
可以說,陳賡能夠打贏雙堆集戰(zhàn)役,背后有著粟裕的影子。因此,陳賡對粟裕頗為欽佩,還經(jīng)常去找粟裕,向其詢問作戰(zhàn)技巧,粟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也是在這個時候,雙方惺惺相惜,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一起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二次見面力推薦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百廢待興,粟裕以其豐富的經(jīng)驗擔任總參謀長。
只不過,彼時的粟裕因為戰(zhàn)場上留下的傷,一直頭疼得厲害,所以為了照顧粟裕,中央還設(shè)了很多的副參謀長,為的就是幫助粟裕分擔工作。
也是在這個時候,抗美援朝爆發(fā),毛主席起初是考慮粟裕帶兵入朝的,但考慮到其身體狀況,便讓處于大西北的彭老總回北京,帶兵出發(fā)。
當時陳賡因為還在越南,所以并未首次入朝。
而后陳賡三次入朝,最后一次更是代替彭老總進行指揮,挖坑道,修建地下長城,讓局面得以穩(wěn)固。
但在戰(zhàn)爭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陳賡卻收到了中央回國的急電。陳賡立馬將現(xiàn)有工作完成,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國內(nèi),結(jié)果就接到了一份緊急任務(wù)。
毛主席與周總理二人一起見了陳賡,并表示希望他能夠建立一所軍事學校。
陳賡驚訝不已,這份任務(wù)這么重要,他根本沒有多少經(jīng)驗,于是連忙推辭。而從二人的口中,讓陳賡來完成這一任務(wù),其實是粟裕向中央提議的。
可見粟裕對陳賡極為信任,也對其能力頗為看重。
見大家如此相信自己,陳賡也不再推脫,立馬開始學校的選址、修建工作,最后在哈爾濱找到了一個好地方,而哈軍工也就此誕生。
隨后,陳賡便投身于哈軍工的建設(shè),開設(shè)各種科目,招生、招老師,完美完成了中央交給他的任務(wù)。
也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在不久后他成為了副總參謀長,這下他又能與粟裕并肩作戰(zhàn)。在這段時期,陳賡經(jīng)常與粟裕討論軍隊建設(shè)工作,二人聊的十分投機。
正是因為對粟裕的認可,所以當別人質(zhì)疑粟裕的能力時,陳賡第一時間站出來反駁,甚至罕見地發(fā)怒了。
這無非是二人友誼的美好見證。
但共事的時間是短暫的,不久之后粟裕就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總參,二人又是否有緣重逢?
三次重逢終離別
當時因為陳賡既要完成總參的工作,又要兼顧哈軍工的工作,導致其身體不堪重負,不幸昏迷。醫(yī)生勸他好還休息,但陳賡病一好就立馬來工作。
當時彭老總體諒陳賡的身體,便提議讓他休息一段時間。
中央也批準了,結(jié)果陳賡反而不樂意了,因為他還有那么多工作沒有完成呢!
但他終究拗不過這么多人的勸告,最后選擇退居幕后,到上海休養(yǎng)。
1961年,陳賡帶著家人來到了上海。
但令人陳賡奇怪的是,他來上海一段時間了,卻沒有人來看望他,這讓他不禁懷疑:自己的人緣有這么差嗎?
他詢問傅涯這件事,結(jié)果傅涯卻說,是她為了讓他好好休養(yǎng),所以將那些來探望的人給拒了。
陳賡聽后十分生氣,隔天就帶著傅涯去道歉了。眾人也十分體諒陳賡,讓其好好休息。
可是陳賡怎么閑的下來,只能到處溜達,結(jié)果就讓他發(fā)現(xiàn)了一件大事。原來在他住處不遠的地方正是粟裕的住處,這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隨后他就再次與粟裕重逢,而粟裕看到他也驚訝不已,隨之而來的是高興。
兩人聊得十分盡興,陳賡左瞅瞅、右瞧瞧,突然就說了句:“老首長,你官大,咱倆要不換換房子?”
粟裕哪能不知道陳賡的脾性,不禁說了句:“你要搞什么鬼?”
陳賡只是笑笑,他是真的覺得粟裕家小,想讓他住個寬敞的地方。粟裕也看出陳賡對自己的關(guān)系,但依舊婉拒了,畢竟是房子,能住就行,管它是大是小。
那一天,兩人似乎有聊不完的話題,直到天色漸暗,陳賡才慢悠悠地回家。
從這之后,陳賡每天都去粟裕家轉(zhuǎn)轉(zhuǎn),有的時候還在他家吃飯。而粟裕也因為陳賡的到來,心情好了不少,每天都期待著他的叫喊聲。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當年抗美援朝的故事還沒有說完,粟裕就再也等不到講這個故事的人。
得知陳賡去世的消息后,粟裕悲痛萬分,他拖著病體送完陳賡的最后一程。偌大的院子里,無人再跟他嘮叨打仗的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