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印象中,網紅直播往往是一個人對著手機自導自演,想方設法從流量中變現。但如今,一種將線上直播與線下展演結合的“網紅經濟”模式,正進入地方文旅部門的視野:主播把表演場地遷移到線下公共場所,一手賺取線上打賞,一手為實體經濟創造客流。
每晚8點,擁有千萬粉絲的快手網紅“唐山泡泡龍”準時開演。直播舞臺設在河北唐山下屬縣級市遷安的天元谷景區,這是當地一處度假游樂園區。表演形式類似于央視《星光大道》,由網紅本人充當主持場控,每期邀請數位素人進行才藝比拼,勝出者可獲得上萬元獎金。
這樣的直播,場均吸引約500萬用戶在線觀看,并參與才藝比拼的投票。線下慕名而來的觀眾,則在1500多人的規模。對主播而言,線下觀眾更多是直播畫面的點綴,但景區運營方將其視為撬動夜間經濟的客源。
當虛擬經濟有望反哺實體經濟,直播平臺也積極扮演背后的推手。7月4日在遷安一場直播產業發展交流會上,快手直播品類運營中心負責人陳驍介紹,目前已孵化出57個類似于“唐山泡泡龍”這樣的“直播大舞臺”項目,后續將拓展至上百個。據記者了解,不少“直播大舞臺”誕生在縣城甚至鄉村。
“線上+線下”的網紅直播模式背后,縣域文旅經濟近年來已然風生水起。6月下旬發布的《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縣域旅游平均接待游客總量為580.79萬人次,同比增長14.26%,旅游總收入增長9.96%,Z世代與千禧一代成縣域旅游消費主力。
“‘直播大舞臺’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數字技術對縣域、鄉村經濟的賦能,帶動了人流、物流,給縣域文旅產業突破提供了新的引擎。”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經貿法律研究所所長郭成龍表示。
“線上+線下”實質是利益互補
網紅“唐山泡泡龍”本名趙長龍,從事直播已有近十年,曾嘗試過戶外直播和電商帶貨。2024年7月開始,他轉型投身天元谷景區的“泡家大舞臺”直播項目。
“泡家大舞臺”每晚開演約3小時。如此高頻率、長時段的開播,趙長龍稱是為了以最快速度積累最多的粉絲。過去一年內,他的賬號粉絲數從170多萬迅速攀升至1400多萬,團隊規模突破200人,涵蓋藝人、導播、攝像等多個工種。
整場直播如同一臺草根晚會,一開場便是約20分鐘不間斷的歌舞串燒,為演出“熱場”,緊接著從觀眾中挑選出五六位素人上臺PK才藝,日冠軍有1萬元獎金。登臺素人往往需提前報名,通過試鏡篩選后才能參與。為了增強線上線下互動感,才藝PK的結果交給線上用戶投票產生。表演之外,有時直播還會安排同城相親環節。趙長龍稱,會對每場直播進行不同的編排設計,以確保內容的新鮮感。
他告訴南都記者,一場直播開銷上十萬元,資金由其個人承擔,而營收主要依靠粉絲打賞以及直播時的帶貨。但成本和收入并非總能維持平衡。趙長龍說,直播項目尚處于發展階段,迅速積累粉絲是核心目標,短期內并不以變現為首要任務。
“泡家大舞臺”演出現場,同步線上直播。場地旁有屏幕實時顯示線上互動情況。圖:楊柳
作為合作方,天元谷景區運營公司為直播項目免除了場地、水電等費用,也不會從線上直播營收中抽成,甚至為趙長龍整個團隊提供辦公區、宿舍和舞臺安保,這些開支每個月達幾十萬元。“化解了很大一部分的固定成本。”天元谷旅游度假區董事長陽家軍向南都記者直言,“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他(趙長龍)是很難做的。”
景區得到的對價是線下客流。陽家軍透露,“泡家大舞臺”常態化開播之后,景區平日客流從原先的一千多人,增長至兩三千人;周末的客流則從過去三千人左右,提升至四五千人。這還是在有意控制客流的前提下——主播不會刻意動員粉絲到現場。
主播與景區的合作還涉及項目審批、帶貨管理、內容把控等多個方面。陽家軍說,網紅到線下直播,究竟適用怎樣的管理規范也經歷過一番討論。景區最終將其作為自創特色演出的內容形式加以管理,只需每年向監管部門進行一次概括性審批,免去每次開播均需前置報審的繁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很多地方難以做到的原因”。
在直播帶貨上,陽家軍要求趙長龍團隊提前報備帶貨品類,“我們鼓勵他帶貨,某種程度上是在拿景區的信用做背書,所以他要多擔一份責任”。而內容質量方面,陽家軍給主播團隊劃定了尺度:堅決杜絕惡俗,適當跳出低俗,大致定位在庸俗,不能太雅俗和高大上,得保持下里巴人的煙火氣。
基于流量經濟線下化,天元谷景區進一步衍生出網紅開店的商業探索。陽家軍介紹,自今年5月底起,景區劃出一條街的六十余間鋪面,專門打造網紅開的網紅鋪,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店鋪開業運營。陽家軍提到,網紅可以根據個人特質,針對性地售賣一些具有網紅本人屬性的產品類別。店鋪負責人中,不乏來自趙長龍團隊孵化的藝人。
陽家軍同時對開店網紅設定了入駐門檻:提出的項目要有創意和一定的市場競爭力,網紅本人也需具備基本的經營思路。景區管理方則協助其辦理營業執照等手續。
模式可復制性幾何?
快手方面介紹,“直播大舞臺”已形成三類樣板:一是以“泡家大舞臺”為代表的景區合作案例,實現常態化運行;二是快手直接與地方文旅部門合作,邀請快手網紅為政府節慶活動做直播;三是更鄉土化的村民自發組織模式。
位于河北晉州西曹村、由村民尹氏父子打造的“西曹大舞臺”,被視為第三類模式的典型。一開始,尹葉森的父親喜歡和幾位朋友在自家院子里跳舞。隨著圍觀的村民增加,去年6月,尹家自費購置了音響和紅地毯,將場地搬到村口的曬谷場,“西曹大舞臺”由此誕生,主打村民自娛自樂,并同步線上直播。
今年6月6日,“西曹大舞臺”建成固定舞臺。據尹葉森介紹,當天現場涌進四五萬名觀眾。目前,舞臺周邊自發形成100余個攤位。有時,擺攤村民利用上臺表演的機會,順帶著吆喝自己的攤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盧暉臨長期從事城鄉社會變遷研究,他認為,這些在縣域和鄉村運營起來的直播項目,展現了傳統縣鄉在數字時代尋求突圍的可能性。
盧暉臨指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縣城面臨年輕人口外流、城市活力減弱的壓力,這導致本地消費市場收縮。而數字技術為縣鄉打造植根于本地的地方性或鄉土性創新提供了可能,比如“直播大舞臺”的形式,便以真實、生動的民間敘事手段,重塑縣鄉的吸引力,積聚和激活地方的人氣。
地方文旅部門亦日漸意識到網紅經濟線下化的價值。河北省文旅廳副廳長王榮麗表示,“直播大舞臺”線下火爆,線上直播間數十萬、數百萬用戶觀看,“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復制、可持續的‘直播+文旅’新路徑,可以成為宣傳推介河北文旅資源的新窗口”。
地方文旅部門的政策支持,也是趙長龍眼中“直播大舞臺”模式能否復制到其他地域的基礎條件之一。“地利”之外,趙長龍認為“人和”同樣關鍵:線下場地的負責人要高度配合和支撐,主播及其團隊要具備拿得出手的好內容。“沒有好的內容,在哪也做不成,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然而,四川天府新區未來數字產業研究院院長鞏強提醒,一旦相似的直播模式在其他地域鋪開,唯有避免表演的同質化,以及提供高標準的線下服務,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維系已有的流量。
采寫:南都記者 楊柳 發自河北唐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