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報》7月6日2版
盛夏時節,惠東縣平山街道的一棵古榕樹旁,劉某家新建的擋土墻灰白相間,孩童們在修葺一新的巷道里追逐打鬧。任誰都看不出,這條如今洋溢著祥和氣息的巷道,曾經是一個持續6年的“泥石戰場”——一面擋土墻引發的鄰里糾紛,讓兩家老小劍拔弩張。
這場糾紛的伏筆早在十多年前便已埋下。王、劉兩家的房屋依山相鄰,2003年,劉某在坡頂建房,為防止水土流失,便在坡下方修建了擋土墻;2015年,王某在坡底的擋土墻旁建了房。從2019年起,擋土墻風化失修常有泥石滑落,導致王某房屋前的道路不時被堵,兩家人為此爭執不休。當地居委會也多次組織雙方調解,均以失敗告終。2023年10月30日,王某憤而將劉某訴至惠東縣人民法院,法院判決劉某清理泥石并加固圍墻。
可判決生效后劉某并未履行,無奈之下,2025年1月,王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長達6年未解決的原因為何?癥結在哪兒?收案后,惠東法院執行法官鐘偉東向審判團隊和村干部了解情況才得知,雙方積怨已久,一見面就吵個沒完,所以調解遲遲不能推進。
“如果強制執行,恐引發更大沖突。”思忖良久,鐘偉東決定帶領團隊去現場探個究竟。
法官到現場向當事人了解具體情況
當天,寒潮籠罩的村莊透著濕冷的氣息,鐘偉東一行人不禁裹緊了衣襟。
見到鐘偉東一行人,王某帶著他們來到自家后院,望著那堵坍塌的擋土墻直嘆氣,“這墻一天不修,我這心總是七上八下的,生怕哪天有生命危險。”王某抱怨道,每次下雨,全家人都不敢住屋里,只能到附近酒店寄住。
“他建房的時候,我就講過不要建那么近,他不聽,現在還要我修墻,哪有這樣的道理!”聽見王某這么說,剛到現場的劉某情緒激動,兩人眼看著又要爭辯起來。
“這么一大面墻要是強制執行,費用可不少啊。”鐘偉東一行深一腳淺一腳爬上近三米的泥石堆,從不同角度拍攝記錄,腳下不時打滑。
“您看看這兒。”他指著其中一塊塌陷處對劉某說:“要是您家被堵,您急不急?”見劉某別過頭,鐘偉東話鋒一轉,又問道:“我聽村委會說您早就請好施工團隊了?”
劉某看著鐘偉東沾滿泥灰的衣角,嘆了口氣:“其實我早就想修了,就是實在氣不過。”
劉某告訴鐘偉東,自己當時已經找好設計團隊做修墻方案了,沒想到王某為了讓他修墻竟把病重的老人抬到他家門前。“這讓街坊鄰居怎么看我!他越這樣我越不修!”劉某憤憤道。
鐘偉東拍了拍劉某的肩膀,拉他坐在石階上:“消消氣,不說這個,我給您講個故事吧。”鐘偉東搬出“六尺巷”典故,娓娓道來。
劉某不知不覺聽得有些入了神,回過神來又嘀咕道:“老故事能解決新問題?”
“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可不只是退讓,更是互諒。”
經過鐘偉東兩個小時的釋法明理后,劉某終于松了口,“修修修,這事一直擱著我心里也鬧心,就不和他計較了。”
另一間屋內,同行的法官助理也在開導著王某:“維權也要講方法,硬碰硬可解決不了問題。況且遠親不如近鄰,咱不能只看眼前。”
王某點點頭,承認自己之前確實太激進。
春節過后,劉某喊著號子指揮工人清淤壘墻,王某也在一旁協助配合。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圍墻終于加固好了,并且劉某還預留出了更寬的巷道給王某。雙方終于消除心結,回歸鄰里友好,王某當即申請結案。
望著眼前嶄新的擋土墻和寬闊的巷道,王某不由得感嘆道:“6年了,擔驚受怕的日子總算結束了!”
立足群眾司法需求,深度踐行“如我在訴”理念,堅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精準發力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今年以來,惠東法院已成功調解案件904件。
來源:人民法院報
惠州中院 惠東法院
審核:黃慧辰
編校:余淑嫻
采寫:陳育敏 羅曉燕 柯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