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科普:氣溫和體感溫度是兩個概念。當空氣相對濕度達到一定數值時人的體感溫度會有不同表現。比如當氣溫為30°c,相對濕度80%時,人的體感溫度為38°c。而7月2日當天,K1373所在的金華路段最高氣溫為37°c,相對濕度88%。
正文如下:
當室溫逐漸向35度以上攀升時,你的避暑選項有什么?
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打開空調。沒錯,那空調故障無法運轉呢?打開窗戶透透氣肯定是次優解。
不管你是在北半球還是南半球,無論你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室溫高了先降溫,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在空調系統發生故障的K字頭列車上。當火車空調宕機幾小時后,車廂內空氣逐漸渾濁且溫度逐步攀升時,敢于去砸窗通風者寥寥。
而為眾人砸窗者,成了反面典型。
高鐵時代到來后,普速列車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當有消費能力的旅客習慣了早間廣東涼茶,午間江城熱干面的快節奏后,很少有人會去問一句,“沒錢買高鐵票的旅客都去哪了?”
事實上,普速列車在當下仍然承擔著相當部分運力,盡管其線路繞、體驗差、時間久,但對于2.6億農民工朋友來說,用時間換一份實惠,仍然是不二選擇。
而發生砸窗事件的K字頭列車,恰恰就是這樣的一趟列車,接近24小時的行程,聯通外出務工集中地的湖南懷化到充滿萬千可能的魔都上海。
車上運乘的多是老實本分的務工人員,他們多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就業,大多數人選擇背井離鄉的原因無非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吃點苦希望能讓下一代幸福,能讓上一輩善終。
乘客中的不少人,他們平日的勞動環境一定不會多好,勞動保障一定不會多么到位,習慣逆來順受的他們,對于大多數事情的反應無非兩種,要么是“我還是不說話的好”,要么是“這點苦我能忍”。
因而,眼見車廂內溫度不斷攀升,仍然沒有一個人選擇主動站出來,給自己求得一份舒坦,生活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沒多少甜,很難再有什么苦能成為壓死他們的最后一個稻草。
只不過,乘客就算是此種心態與表現,作為乘務服務部門的鐵路公司,卻不能是“聽之任之”的態度。
但遺憾的是,僵化機械的應急處置與基本為零的臨場發揮,很難讓人相信高鐵里程屢創新高的背后,作為鐵路運營服務的主管部門的服務居然是如此千瘡百孔。
網上給鐵路部門洗白洗地的文章很多,大多圍繞著“都是為了大家安全著想”“還不是為了你好”“乘務員也很辛苦”“互相理解共創美好生活”之類的我在近幾年聽了差不多有七八九百遍的話,但他們的說理又很難讓我信服。
你如果為了我好,為啥我熱的哭爹喊娘時,不是給我打開窗,不是給我想辦法解決眼前困難,而是在不斷對我說“你就克服克服”,要么說什么“大家都熱,你看我不是也渾身濕透了”。
比爛從來不是為了我好,而是為了掩蓋自己對于當下事件基本為零的處置能力而找的看起來高大上的借口而已。
而這所謂的“為了我好”,在我看來反映了三點問題。
一是在對旅客進行服務的時候存在看人下菜情形,即面對乘坐高鐵動車的所謂相對“高凈值旅客”與面對乘坐普速列車乘客所提供的服務不一。
二是缺乏對列車上乘客生命安全的重視,而面對汗流浹背、叫苦不迭的乘客仍放任不管,本質上反映了對其基本生存權的漠視與對其尊嚴的無視。
三是在遭遇突發緊急情況時仍堅守官僚主義做派,堅持先請示匯報,后行動實施,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展現的淋漓盡致,把不敢擔當、不想擔當、不能擔當的思維深刻體現。
當然,還會有人說“那被帶走的破窗男子最后不就是批評教育了一下而已嘛”。
那區別可大了去了!警方不做處理,則表示官方默許今后適用緊急避險的情形下,旅客可以開展自救;警方帶走人后批評教育,則表示官方是不認可在適用緊急避險的情形下,擅自開展自救。
這一事件最終的蝴蝶效應也必然可以預見,在今后再有發生此類事件后,很難有人再主動去做那個為眾人抱薪之人,因為可能會被帶走,如果留個底子,那自己考編或子女考編就完蛋了;
如果沒留底子,但這一趟折騰也足夠讓熱心人死心,讓觀望者潛水。
最終,埋單的就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你和我。
而我們,將在每次出行、每天生活中,不斷祈禱自己不要遇到什么事,出事了很難有人做出頭鳥,且如果擅作主張很可能會吃不了多好的果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