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新組建的陸軍兵種大學、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正式成立。
這次調整優化,本是軍隊建設的常規動作,可沒想到,這事在國外媒體嘴里,卻酸出了味。
比如,日本《朝日新聞》分析此舉意在臺海,印度《德干先驅報》揣測是為了邊境沖突,而美國《防務新聞》則稱,是在打造“中國版網絡戰硅谷”,說咱們是在推動區域軍事競爭。
組建3所軍校,有這么夸張嗎?新建三所軍校真的劍有所指?
壹
聊之前,先搞個小科普,軍隊院校命名原則。
普通高校名稱辨析度很高,如四川大學,一看就知道是在四川的綜合性大學;重慶醫科大學,也立刻明白是在重慶的醫學院。
但分辨軍校就很難,像這三所大學,一個兵種,兩個工程,大多數人不知道是教啥的。如果再告訴你,軍隊共有9所工程大學,那肯定直接原地起飛。
其實,軍校名稱規律性很強,都是三段式。
一是看前綴,就是看軍種。咱們現在有陸、海、空等8個軍兵種,外加武警,所以就有9所工程大學。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是給信息支援部隊培養人才的;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是給聯勤保障部隊培養人才的。
二是看中間,就是看職能。主要有指揮、工程和其他職能,指揮學院是培養指揮員,工程大學是培養技術人才,兵種大學是培養裝甲、防空等指揮員。
三是看后綴,就是看培養對象。大學、學院是本科以上教育,培養軍官為主;士官學校是??平逃?,培養軍士為主。
當然,這個規律不適用于國防大學和國防科大,這兩所是面向全軍,是我軍的頂級指揮和技術大學。
下面,咱們首先說說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
這所大學位于湖北武漢,由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和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士官學校合并而成。
看了校名,可能會有人覺得,由兩個二級學院(其中一個還是士官學校)合并組建,是不是“檔次”不高?
那您就走眼嘍。
這兩所院校,2017年以前叫“國防信息學院”和“重慶通信學院”,堪稱軍隊通信院校里的“清北”,這么說吧,軍隊通信專業的團以上干部,基本出自這里,那團以下基層骨干呢?也還是出自這里。
如果要扒拉歷史,那更是“根正苗紅”,可以追溯到江西“無線電偵察”小組,當年正是靠著這個小組,偵收、破譯敵人電報,才讓紅軍一次次跳出包圍圈。
所以說,這兩所院校,是妥妥的實力派。
其實,這次組建只抽調了核心專業,原來的院校并不撤銷,即國防科大和陸軍工程大學仍然保留其余信息通信專業,不過,有所區別。
國防科大更加側重“研”,搞理論;陸、海、空、火箭軍等工程大學側重“用”,教操作;而這所新大學,主攻把“研”轉化成“用”的方法路徑。換句話說,其他院校研究如何架設通信網,而新大學則是研究如何用信息流主宰戰場。
舉個例子,全軍唯一的“復雜電磁環境智能感知與對抗”實驗室,就設在新大學,這個實驗室投資10億,對標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天天模擬量子感知和智能電磁博弈,所以《防務新聞》說這是“中國版網絡戰硅谷”。
從專業設置上,也可以看出這點。比如新大學有個專業叫“智能視覺工程”,恐怕沒幾個人知道是干什么的吧。
通俗地講,這個專業就是“米粒里面找沙子”,當敵軍突然發起無人機襲擊時,烏泱泱地來了幾百架,搞這個專業的就得立即分辨出,哪些是干擾機、誘餌機、攜彈機,并把信息反饋給防空部隊。
信息支援,從本質上說,就三件事。
第一件是看得見,能時刻感知戰場態勢,知道敵人的飛機在哪,坦克在哪,導彈發沒發射。
第二件是藏得住,能隨時干擾敵方,要么讓他們看馬賽克,要么讓他們看到無數假目標,當年美軍轟炸南聯盟,就用電子信號誘騙,耗光了南聯盟防空導彈。
第三件是全感知,讓自身作戰體系里的單元,無論天上飛的、水里游的還是地上跑的,都能實時信息共享,就好像大家同時開直播,你見即我知,我見即你知。
前段時間印度被“剃光頭”,根本原因是信息體系落后,還在靠戰斗機單打獨斗。
而巴基斯坦這邊,則已形成初步信息作戰體系?!瓣囷L”戰斗機剛起飛,預警機就看得清清楚楚,共享給殲10C;當導彈飛出去時,印度飛機員還被電子干擾的“世界一片靜好”,然后就“被打了被打了”。
要打贏未來戰爭,就必須把太空的衛星,天上的預警機,水里的聲納,陸地的電子對抗裝備,全部整合好,并且揉成一個團。
成立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就是培養專門“揉團”的人,培養決戰于千里之外的戰略人才。
其次,咱們說說陸軍兵種大學。
這所大學位于安徽合肥,以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為基礎組建。
兩所軍校合并成一個,這規格夠高了吧?
還不夠。如果你知道這兩所軍校的歷史,才懂得啥叫“名門之后”。
裝甲兵學院的前身,叫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就是陳賡大將創建的那所。1966年在這所學院基礎上,成立了國防科大,裝甲兵學院,還有一個叫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防七子”之一)。
而炮兵防空學院,這么說吧,我軍的炮兵和防空兵軍官,都是校友。
裝甲兵學院是“陸戰之王”,炮兵防空兵學院是“火力支配大師”。兩校合并,主打一個拉通培養,既要搞得懂各個兵種,更要能統一指揮、聯合作戰。
因為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單兵種作戰,而是體系對抗、綜合較量。
過去咱們一個步兵團,只有一個汽車連,機動基本靠腳;只有一個炮兵營,火力基本靠輕武器。
而現在一個重裝合成旅,不僅有坦克、步戰車,而且有自行火炮、牽引火炮,還有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甚至根據需要,還要配屬武裝直升機,再加上偵察、電子對抗,旅長就是個“小CEO”,如果只懂一種兵器,就沒法把這些“單打獨斗”的好手捏合成一個拳頭。
過去陸軍院校是“分灶吃飯”的。學坦克的,一門心思研究怎么把坦克開好;學炮兵的,天天琢磨彈道和火力覆蓋;學防空的,眼里只有天上的飛機。專業是精了,但協同時卻各說各話。
陸軍兵種大學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專門培養“多面手”。
比如,在模擬訓練系統上,投資15億打造的“全域合成營指揮訓練系統”,能夠同時模擬50多種武器裝備在復雜地形上的協同作戰,模擬度高達95%以上。
可以讓一個合成營營長,在短短40分鐘內就完成了防空火力、反坦克火力、電子對抗力量交叉部署,形成防御體系。
而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指揮員,往往需要2小時以上才能完成類似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陸軍兵種大學還走到了世界前列。
美軍還未實現聯合培養,還是各玩各的,雖然嘗試改變模式,但受制于體制機制,進展緩慢。
俄羅斯倒是有綜合兵種學院,但側重裝備技術層面,而咱們更注重體系作戰能力的培養,這是本質區別。
再有一點,陸軍兵種大學還專門設立了“無人系統作戰應用”專業,這是俄烏沖突中的新型作戰方式,是咱們與時俱進的回應和改變。
在未來戰場上,要成為陸地霸主,就不能只能是單一兵種的專才,而是掌握體系作戰藝術的通才,要能讓坦克與炮兵一起“跳芭蕾”,讓防空與電子對抗一起“拉二胡”,形成合力,才能重拳出擊。
培養這種全能型指揮官,就是成立陸軍兵種大學的意義。
最后,咱們說說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
這所大學以陸軍勤務學院、陸軍軍事交通學院等為基礎組建,校本部在重慶。
這兩所學院,也是歷史悠久。陸軍勤務學院前身是沈陽后方勤務學院,是個“國字號”,而軍事交通學院則源自1931年,是軍交系統的“大哥大”。
合并后的新大學,培養的是軍事物流、裝備保障、軍事運輸等領域人才,看著這些專業名稱很樸實,但實際上這些人才非常重要。
為什么?因為現代戰爭,其實是一場后勤系統的對決,誰的補給線斷了,誰就輸了。
一架隱身戰機飛一小時,燒掉的錢夠一個普通家庭花好幾年;一個重裝合成旅打一天,消耗的彈藥油料能裝滿幾十節火車皮。這種吞金獸級別的消耗,靠傳統的肩扛手提、倉庫盤點的模式,根本撐不住。
現代戰爭的規模和時間,已經不取決于指揮者的意志,更不取決于武器裝備的等級,而取決于后勤的保障能力。
伊朗和以色列打了12天,美國出動遠程轟炸機后,這事就停了。是不想打了嗎?是后勤不允許打了,兩個人打架還有沒力氣的時候,別說兩個國家戰爭了。他們要繼續打的話,必須換方式了,這種射導彈和遠程轟炸,都耗不起。
未來戰場上后勤保障,需要的是先進的物聯網和大數據系統,是如何確保每一個集裝箱、每一箱彈藥的位置都實時可見,如何規劃出最快最安全的運輸路線。
培養更加專業的“軍事物流師”和“供應鏈專家”,就是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的使命。
這三所學校,一所管“腦”,一所練“拳”,一所保“血”,目標明確,分工清晰,共同構成了支撐未來戰爭的人才培養新格局。
貳
組建三所新軍校,“劍鋒”明確,那就是未來戰爭,就是為“打贏”培養人才。
不過,這里有深層次問題,為何是現在組建?
答案有兩層。
其一,我軍的體系作戰能力正在加速形成,咱們的思維必須換代。
這十年,咱們的軍隊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殲-20、運-20、直-20,“20家族”集體亮相,055型萬噸大驅下水如下餃子,電磁彈射的福建艦威風凜凜。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船堅炮利”,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躍升。
過去,一架飛機就是一架飛機,一艘軍艦就是一艘軍艦?,F在,一架殲-20,它不僅是戰斗機,更是一個空中的信息節點和指揮所;一艘055大驅,它不僅是戰艦,更是一個海上的區域防空和信息分發中心。
所有的武器,都被一張看不見的“數據鏈”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作戰網絡。
這就帶來一個致命的問題,聯合人才培養,已經嚴重滯后于裝備發展,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現實。
所以,這三所大學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腦體倒掛”的問題。
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就是要培養能把這張“體系網”建好、用好、護好的人。陸軍兵種大學,就是要培養能熟練使用這張“體系網”的地面“終端用戶”。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就是要培養能保障這張“體系網”不斷電、不斷供的“超級管家”。
其二,這與我軍當前的軍校體系和面臨的問題,息息相關。
2017年的軍改,已經對軍隊院校進行了一次大手術,由79個變成43個(2018年新建海警學院),整個體系建設的很清晰了。
那現在為什么又要動?因為上次改革,主要是搭起了“骨架”,但“血肉”和“經絡”的生長,還需要時間,也遇到了瓶頸。
從歷史原因看,“大陸軍”和“煙囪式”的思想模式,慣性太大了。
“大陸軍”思想是指事事以陸軍為主。舉個例子,90年代,咱們還是7個軍區,結果就有10個步兵指揮學院,重復建設嚴重,并且培養方式雷同。
那時學員肩章通紅一片,又稱“紅牌牌”,他們上午學高等數學,下午研究美軍作戰,下課種菜養豬,晚上體能訓練,幾乎所有步兵指揮學院都是如此。
“煙囪式”思想是指想搞大而全的人才培養體系。
陸軍的學院自成體系,海軍、空軍也一樣。同時,每個院校都像一個獨立的小“煙囪”,從招生到畢業,自成一體。
這種模式培養的軍官,專業技能很扎實,但“軍種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天生就缺少聯合視野。雖然2017年砍掉合并了很多,但這種思想慣性,不是一紙命令就能消除的。
從現實原因看,現有的院校,很難承擔起培養“新質”人才的重任。
比如信息支援部隊,這是一個全新的軍種,它的能力橫跨陸、海、空、天、網所有領域。
你讓哪個軍種的老牌院校來培養它的人才?
讓陸軍的來干,他可能不懂海戰;讓空軍的來干,他可能不懂網絡攻防。誰來干,都會不自覺地帶上自己軍種的烙印。
與其在老樹上嫁接新枝,不如直接種一棵新樹。
成立一所全新的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擺脫所有歷史包袱,這才是最高效、最徹底的辦法。
所以,這次組建三所新軍校,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特區”的思路。
叁
那么,回到我們普通人視角,該如何看待這次調整?
第一,這不是簡單的院校改革,而是戰略布局的關鍵一步。
當今世界,戰爭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戰場已經是信息、火力、機動、保障等多元力量的體系較量。那些認為戰爭還是靠幾個勇士單打獨斗的想法,已經徹底過時了。
單兵再強,沒有信息支援,就是睜眼瞎;火力再猛,沒有體系協同,就是一盤散沙;裝備再先進,沒有完善后勤,就是廢鐵一堆。
這三所軍校的成立,恰恰抓住了未來戰爭的核心命脈。
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掌握“制信息權”,陸軍兵種大學掌握“體系協同”,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掌握“保障鏈條”。三者合一,構成了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鐵三角。
第二,三所新軍校的成立,將成為共和國軍事教育史上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就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實質,直面未來戰場,立足國情軍情,構建現代軍事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因為軍校是軍隊的“種子工廠”,培養什么樣的種子,就會長出什么樣的大樹。
當然,新軍校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肩負著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突破固有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艱巨任務。這需要時間,需要實踐,更需要勇氣。
第三,我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獨特的強軍之路。
三所新軍校的“劍鋒所指”,不僅對準了未來戰場,更指向了強國強軍、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當新一代的學員邁入這三所軍校的大門,他們接過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他們將是未來戰場上的中堅力量,將直接關系到能否立于不敗之地。
這,就是新軍校的“劍鋒所指”——指向科技強國的雄心壯志,指向人民軍隊的血脈傳承,指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向世界和平的堅定守護。
在這條路上,我們從未停步,也永不止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