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HEALTH SCIENCE —
“腦結冰”是怎么回事?
天氣酷熱,冰鎮冷飲可讓人倍感清涼,但一不小心,可能會誘發“腦結冰”。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女子在酷熱中享用冰激凌解暑,不料幾口下肚后,前額突然爆發一陣劇烈疼痛,持續數分鐘不止,胃部隨之不適,不得不緊急就醫。
看似普通的吃冰行為,為何會引發如此強烈的頭部疼痛反應?大腦真的會“結冰”嗎?今天,合衛小編邀請到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平路院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賀軍,帶我們一起了解。
什么是“腦結冰”?
“腦結冰”并非醫學正式病名,而是對一種特定頭痛現象的俗稱,醫學上稱為“冰激凌頭痛”或“冷刺激頭痛”。
賀主任介紹,當冰冷的食物突然進入溫熱的口腔,會對口腔黏膜和蝶腭神經節造成強烈刺激,使頭部和面部的肌肉、血管急劇收縮,引起通向大腦的動脈痙攣,引發劇烈頭痛。
典型癥狀與高危人群
“腦結冰”的疼痛通常發生在前額中部或太陽穴附近,表現為瞬間劇烈刺痛,疼痛很快達到高峰,這種疼痛可持續幾十秒或更長,一般不超過2~5分鐘,部分患者除頭痛外,還伴有惡心、嘔吐、流淚癥狀,甚至出現短時血壓升高,短暫意識障礙等。
對于一些高風險人群需特別注意:
01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血管遇冷收縮可能導致血管痙攣,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事件,誘發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
02
偏頭痛、鼻竇炎等基礎病患者
原有頭痛史如偏頭痛及緊張性頭痛等,在突發寒冷刺激后更易誘發原有頭痛加重。而原有鼻竇炎、顳動脈炎的病人在這種刺激下更容易誘發疼痛。
03
老年群體
尤其是存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的老人,動脈硬化較重且血管調節能力較差,冷刺激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
04
其它人群
經期女性、胃腸疾病患者、劇烈運動后人群等,享用冷飲也要注意。
如何“科學吃冰”?
01
時機選擇
避免在劇烈運動或勞作后猛吃冷飲,此時頭部出汗、血管擴張,應間隔2小時以上再吃冷飲。而空腹或者剛飽食后也不要吃冷飲,飯后一小時以上更為合適。
02
食用方法
冷飲入口后含5秒左右再下咽,讓食物在口腔內稍加“預熱”。若冷飲中有配料,先吃配料再吃冰,減少寒冷刺激。
03
控制攝入量
冰鎮飲料每次不超過150毫升(約普通礦泉水瓶1/3);雪糕、冰棒每次最多一根;喝冰鎮飲料宜小口慢飲。
發生“腦結冰”怎么辦?
首先要停止食用冷飲,避免冷刺激繼續作用。一旦出現頭痛表現,可以用手輕輕按壓額頭疼痛部位,有助于緩解血管的擴張和收縮。還可以用手捂住口鼻,快速呼吸,以增加進入上顎的熱氣流,或者小口喝些溫水,都能幫助緩解局部的冷刺激。
賀主任提醒,一旦頭痛的癥狀持續不緩解或有加重趨勢,則應警惕腦部疾病,建議盡早專科就診。
據了解,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是安徽省“十四五”臨床醫學重點專科,設腦血管病(含神經介入),帕金森病與睡眠障礙、癲癇,神經免疫多個亞專科,常規開展特色治療技術有:綠色通道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血管內介入再灌注治療;頸動脈、大腦中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基底動脈等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球囊擴張成形及支架置入術;頸動脈、椎動脈、鎖骨下動脈慢性閉塞介入再通治療;基于多導睡眠監測技術對急慢性失眠、卒中后睡眠障礙、癡呆相關性睡眠障礙等疾病的診療;經顱磁刺激技術治療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疾病患者全程管理;吞咽功能障礙的電刺激康復治療;神經免疫性疾病的全程規范化管理。可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專業的診療服務。
專家介紹
賀軍,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平路院區神經內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腦血管介入治療組長,合肥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秘書,安徽省中西結合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安徽省全科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理事,安徽省腦出血專科聯盟委員。近年來,主持安徽省科技廳科研項目一項,獲安徽省科技廳優秀論文三等獎2項。擅長腦血管病,頭暈頭痛,神經重癥等疾病的治療。
咨詢電話:0551-62203731、6296583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