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犀鳥巡護隊員的持續監測,7月3日上午8時58分成功記錄到洪崩河區域第一巢花冠皺盔犀鳥順利出巢。”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盈江管護分局工程師楊祖偉表示,這是繼2024年我國首次成功實現人工招引巢箱繁殖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中國犀鳥谷”再次記錄到該物種利用人工招引巢箱完成育雛并成功出巢。
2025年3月,曾在2024年成功育雛的同一對花冠皺盔犀鳥再次選擇了原人工招引巢箱。雌鳥于3月4日封巢孵化,在長達122天的育雛周期中,雌鳥始終堅守巢穴,雄鳥則負責外出覓食喂養全家。7月3日,隨著幼鳥羽翼漸豐,雌鳥帶領幼鳥成功破巢而出,整個過程被完整記錄。
“中國犀鳥谷”是國內唯一同時有3種犀鳥穩定繁殖的區域,近年來隨著種群數量增加,天然樹洞資源競爭激烈。自2021年起,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在“中國犀鳥谷”啟動人工招引巢箱實驗,通過3年技術優化,于2024年、2025年連續實現花冠皺盔犀鳥人工招引繁殖。“人工招引巢箱有效彌補了天然巢穴不足的問題,為犀鳥種群繁育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這些巢箱也為貓頭鷹等物種提供了棲息之所,對維護和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楊祖偉說道。
犀鳥是熱帶雨林的代表性類群和標志性物種,其繁殖狀況常被視為衡量雨林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連續兩年犀鳥人工招引巢箱野外成功繁殖犀鳥,這一成就在中國的犀鳥保護和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盈江管護分局副局長金銀德介紹,“這不僅標志著我們在野生動物保護技術上的進步和保護成效的體現,也預示著對于瀕危物種恢復策略的有效實施。”
目前,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已擬定《犀鳥就地保護五年行動計劃》,爭取將犀鳥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規劃。未來,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將持續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質蘭公益基金會等組織開展深度合作,不斷改進、完善人工招引巢箱設計制作工藝,擴大布設規模,并同步推進天然巢洞修復工程,確保犀鳥種群持續穩定增長。
據悉,2025年“中國犀鳥谷”入巢繁殖犀鳥28巢,目前已順利出巢17巢,剩余11巢(均為天然巢穴)正處于育雛末期,預計短期內將完成出巢。
開屏新聞記者 馬楠 通訊員 顏秋 楊晶晶 胡永 楊麗春 攝影報道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