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找到了,‘呆瓜’回來‘上班’了!”
7月6日,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會長(“鳥叔”)羅向冰十分激動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記者。
羅向冰口中的“呆瓜”其實是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救助的一只矛紋草鹛,因為腳部有殘疾,救助之后一直不愿離開鳥島,由協會照顧。因為這只矛紋草鹛十分親人,時間一長,它不但和協會的工作人員能夠很好相處,也成了市民朋友,尤其是孩子們到鳥島參觀的時候主動為孩子們當“鳥導”。
然而,7月2日,這只可愛的鳥兒卻失蹤了。
長時間尋找無果,協會通過自身微信公眾號和市融媒體中心“云小雅”平臺發布了懸賞尋鳥啟事。
在尋鳥啟事中,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講述了一定要找到“呆瓜”的原因,一方面,呆瓜自成功救助后主動與游客示好,已經成為雅安觀鳥旅游公共文化產品的一部分,對推廣雅安生態旅游有貢獻;另一方面,“呆瓜”引導別的鳥種與它一起筑巢有科學研究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腳部殘疾的“呆瓜”無法獨立在野外生存。
7月6日,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找到了“呆瓜”。
原來,當日一位市民在協會辦公室附近遇見“呆瓜”時正在下雨,她見“呆瓜”被雨淋濕又腳部殘疾,就將“呆瓜”帶回了家中照顧。
市民將鳥交給了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很快,“呆瓜”安全的回到鳥島快樂生活。
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提醒市民:以后若是再發現受傷鳥類要及時報告林業局和公安,交由專業機構救助。
野外遇落鳥,科學救助指南:這些誤區別再犯!
每年春夏繁殖季節,隨著新生幼鳥離巢學飛,公園、小區甚至人行道上常出現落地的小鳥。今年5月成都暴雨大風后,社交平臺更是涌現大量鳥類墜落求助信息。當我們在野外遇到這些“落難”的小生命,熱情救助雖是善意,但盲目干預反而可能讓它們永遠失去重返自然的機會。
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提醒市民,在野外遇到鳥類,絕大多數情況:請勿隨意撿拾。
當發現地面有幼鳥時,首要原則是克制伸手的沖動。每年5月至7月是鳥類繁殖高峰,幼鳥在此期間會陸續離巢學習飛行和覓食,跌落是正常成長過程的一部分。這些幼鳥可分為三類:
巢期雛鳥:全身裸露或僅覆蓋絨毛,眼睛未睜開。
離巢準備期雛鳥:羽毛基本長出但可見羽管,眼睛完全睜開。
學飛期雛鳥:羽毛完整覆蓋身體,開始出窩活動。
學飛期幼鳥最常被發現,它們雖在地面撲騰,但親鳥通常就在附近覓食或指導。人類一旦將其帶走,反而會造成致命母子分離。研究證實,絕大多數親鳥不靠氣味辨認雛鳥,而是通過鳴叫聲定位,因此短暫觸碰不會導致親鳥棄養。
正確做法應該是觀察狀態,若幼鳥精力充沛、能站立、無外傷血跡,且周圍無流浪貓狗或車輛威脅,應安靜退后3-5米觀察,親鳥通常會在人離開后現身。當幼鳥所處位置危險(如馬路中央),可戴手套或用布料包裹將其轉移到就近的草叢、灌木叢或較高樹枝上,確保遠離視線后等待親鳥尋聲而至;若發現附近有鳥巢,可用樹枝或長桿將雛鳥輕緩送回。
但是當鳥類出現以下狀況時,就需考慮介入救助了。
鳥出現明顯外傷:如翅膀或腿部變形、出血、開放性傷口;無法站立或頭頸歪斜;被困危險環境:如纏在鳥網中、落入深水;親鳥確認死亡(附近發現鳥尸體);涉禽類幼鳥遠離水源。
但是在這些情況下,也不要輕易地用手抓鳥,要用手套或棉布包裹后再拾取,避免直接觸碰,防止疾病傳播或造成鳥類應激;將鳥放入帶透氣孔的紙箱(禁用鳥籠,籠絲易致羽毛折損),箱內固定一根樹枝供棲息,箱底墊毛巾緩沖。加蓋保持黑暗能顯著降低鳥類焦慮;紙箱置于安靜處,避開空調直吹或陽光曝曬,幼鳥體溫需維持在38.5-42℃間,低溫時可用暖寶寶包裹毛巾間接保溫;僅提供少量清水(用棉簽沾滴嘴角),切勿喂食牛奶、面包或人類食物——牛奶會導致鳥類電解質紊亂,面包則缺乏營養且可能引發消化道堵塞。
必需提醒廣大市民的是:
野生動物救護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個人不具備處置資質。根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管理辦法》,公眾發現傷病野生動物應立即聯系專業機構。
市民可以撥打政府熱線:12345轉接當地林業部門,或公安電話:110,市鳥類保護與觀賞協會電話:2351609。
▌來源:云小雅客戶端
▌編輯:彭勇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