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美國內斗一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當然,此次內斗的不是民主黨與共和黨,而是馬斯克與特朗普。
雖然此前特朗普與馬斯克翻了臉,隔著美國互聯網對罵,但是很快兩人就重歸于好。
結果伴隨著特朗普推出所謂“大而美法案”之后,讓兩人再度翻了臉。
此次馬斯克也不再藏著掖著,宣稱要組建美國第三個黨派。
并將其命名為“美國黨”。
對此,互聯網上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是馬斯克的背后就是特朗普,此舉是為了明年的中期選舉做準備。
另外一種聲音是說馬斯克真的與特朗普翻臉,但是組建“美國黨”之后,不過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足為慮。
今天咱們就詳細聊一下這件事。
第一,馬斯克的背后真的是特朗普嗎?
要知道,此次馬斯克與特朗普再度翻臉的起因就是“大而美法案”。
其中涉及削減對新能源企業的開支。
只不過從馬斯克的字里行間中,我們看到的是此人十分克制、邊界明確,從未觸及特朗普本人的決策動機。
【馬斯克要組建第三黨派,挑戰特朗普】
此舉在坊間部分人看來,這就是小罵大幫忙。
雖然此前特朗普撤回對賈里德·艾薩克曼出任美國NASA局長的提名,貌似沖著馬斯克而去,但是“大而美法案”中可是明確表示,將會給NASA提供近10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用于支持其關鍵項目,特別是人類太空探索任務。
意味著“大而美法案”不僅沒有削減開支,反而大幅提高了開支。
給大家說一個事實,無論誰擔任NASA的局長,最大開支項目都會流入馬斯克麾下的SpaceX之中。
說白了,特朗普當初拒絕提名艾薩克曼擔任NASA的署長,但是并沒有叫停NASA與馬斯克之間的合作。
同時對于NASA的預算不僅沒有削減,反而還大大提高。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特朗普與馬斯克均討厭美國的兩黨。
對,你沒有看錯,特朗普雖然是共和黨的領袖,但是對共和黨沒有任何好感。
特朗普本身就屬于“帶資進組或者借殼上市”。
此前馬斯克宣稱美國“驢象兩黨”其實就是“大豬黨”。
特朗普需要馬斯克重新組建一支新的“黨派”。
這樣一來,馬斯克選擇“自立門戶”,自然不會遭到特朗普的反對,甚至可能是暗中“授意”。
因為特朗普需要為明年的中期選舉提前做準備。
從美國歷史數據來看,所有總統上任之后,都會在首次中期選舉中丟掉國會優勢。
以特朗普目前的支持率來看,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失敗。
如果失去參議院和眾議院多數席位,特朗普與當初的拜登沒有區別,會成為“跛腳鴨”。
為此就需要打開第二條政治戰線,收容那些失意的中產、溫和保守派、技術精英以及兩黨的反對者。
相當于是特朗普的“影子支持者”。
因此,此前特朗普和馬斯克互相“痛罵”對方,很有可能是演戲。
這就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馬斯克或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都知道,這件事的起因就是“大而美法案”,馬斯克一直都反對這份法案。
只不過特朗普手握參議院和眾議院,完全能做到說一不二。
而馬斯克作為特朗普的金主盟友,還是超級富豪,很清楚這份法案對于自己而言只是一個開始。
特朗普可能會有更多的手段來對付自己。
【誰能想到,特馬會走到這一步】
想要自己拯救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自立門戶。
畢竟,在上個月馬斯克就在互聯網上發起一次投票,內容為“是否應該建立一個代表80%中間派的新政黨”?
結果顯示有超過530萬人參與投票,81%選擇支持。
從數據上來看,似乎并不錯。
在全球政壇上,“一個人提議創立新黨,當選領導人”的案例并不少。
比如說前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1994年創立意大利力量黨,后來成為意大利第一大黨,貝盧斯科尼本人也擔任了好幾任總理。
再比如說埃爾多安,在2001年創立正義與發展黨,在2002年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一直出任總統至今。
還有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1947年創立法蘭西人民聯盟,后來當選總統。
但是這種模式想要在美國復制,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畢竟,美國如今的兩黨架構是有歷史慣性的。
最初美國也是兩大陣營,一個是聯邦黨,另一個是反聯邦黨。
當時這兩個組織,沒有任何組織性與穩定的理想,而是有點投降派和主戰派的感覺。
一方主張跟著英國混,另一方主張不跟英國混。
在1791年,反聯邦黨逐步組建了民主共和黨,那個時候才是美國政黨真正的雛形階段。
在1801年,民主共和黨內部開始分裂,本質是資本主義與奴隸制之間產生了矛盾,支持奴隸制的民主黨在1828年正式成立,黨旗象征為“驢子”,也就是今天的民主黨。
1854年,共和黨正式成立,黨旗象征為“大象”。
至此美國開始進入“驢象之爭”的階段。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的政治環境一直都是兩黨壟斷。
為了保持這一格局,設立了諸多門檻,比如說選舉人團制。
大多數國家,是由選民直接投票,得票高者獲勝,得票比較少的會退出。
但美國是一個例外,美國選擇選舉人團制,該制度的核心就是,除了個別州之外,其余的州每個州會對應一定數量的選舉人。
如果候選人在這個州取得勝利,整個州選舉人團票,全部會記在候選人名下,也就是所謂贏家通吃。
表面上來看,似乎也公平合理。
比如說在去年的大選之中,哈里斯在加州得票超過特朗普。
直接獲得該州54張選舉人票。
在得州選舉中,特朗普得票超過哈里斯,拿下該州40張選舉人票。
也就是說,無論誰贏下這個州,選舉人票就歸誰。
對于民主黨和共和黨來說,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于第三黨派來說就有點“陪跑”的感覺了。
比如說甲乙丙三個人參加競選,甲代表民主黨,乙代表共和黨,丙屬于第三黨。
如果甲的支持率為40%、乙為39%、丙為19%。
假設有100萬張選票,甲可以獲得40萬張,乙可以獲得39萬張,丙只能獲得19萬張。
意味著丙投入大量廣告費之后,還是無法獲勝。
甚至在選舉人團制度之下,丙幾乎毫無勝算可言。
假設在加州,民主黨得票率為40%,共和黨為39%,第三黨為21%,那么54張選舉人票就歸民主黨所有。
在得州,民主黨得票率為39%,共和黨為45%,第三黨派為15%,那么40張選舉人票就歸共和黨。
這樣一來,第三黨相當于什么都沒有撈著,純純陪跑。
這在美國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
1992年美國大選期間,民主黨候選人為克林頓,共和黨為布什。
還有一個第三黨派的候選人,來自得州的億萬富翁羅斯·佩羅。
【美國兩黨體系,第三黨派毫無存在感】
當時佩羅的想法其實和馬斯克差不多,對兩黨的政策不滿意,自掏腰包組建了“改革黨”。
結果現實給了佩羅一個響亮的巴掌,最終佩羅民選得票為1974萬張,克林頓為4491萬張,布什為3910萬張。
克林頓以43%的得票率獲勝,拿到了370張選舉人票,占總票數的68.77%。
布什得到了168張選舉人票,占據總票數的31.22%。
至于佩羅的票數為零。
這就可以看出美國這一選舉制度的可怕之處,即便佩羅得到近2000萬張的選票,在贏家通吃的政策下,佩羅得不到一張選舉人票。
意味著美國的選舉制度,對于第三黨是極為不利的。
這也是為何如今美國兩黨可以兩家獨大的原因所在。
同時也是美國所謂自由黨、綠黨毫無存在感可言的原因所在。
除非是第三黨可以迅速壯大,否則毫無翻身的可能性。
這僅僅是選舉人團制度的壓制,馬斯克還要面臨其他方面的挑戰。
比如說爭取選民,同樣讓馬斯克毫無空間可言。
畢竟,共和黨與民主黨經過上百年的經營,基本盤已經非常牢固了。
甚至因為雙方頻繁拆臺,幾乎沒有中間地帶可言。
在選民基礎上,民主黨的基本盤是中產階級略微偏下層,也有包括硅谷科技精英、好萊塢的明星以及少數族裔的存在。
而共和黨的基本盤是中產之上,但是也有大量農場主。
至于雙方互相拆臺的情況,也不是存在一天兩天了。
在移民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基本上都是民主黨支持,共和黨就會反對。
共和黨支持,民主黨就會反對。
而且馬斯克所謂的“財政保守主義”,反對大規模增加債務,經濟上支持自由市場,主張低關稅、低監管。
這幾點其實與共和黨極為相似。
在社會議題方面,支持環保、支持新能源,這與民主黨又比較接近。
再加上馬斯克還提出所謂科技進步的綱領,強調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資。
重點對AI和太空探索等領域,推動技術革新。
不難看出,所謂“美國黨”的主張并不統一,也許還沒有站穩腳跟就面臨左手打右手的情況。
而且馬斯克的身份也比較尷尬。
【馬斯克要組建新黨派,美國要大亂?】
別看此人是“白人”“英語”“基督教”,但是無法參加競選。
按照美國的相關規定,只有自然出生的公民,才有資格參加競選。
所謂自然出生公民,大概有這么幾種情況。
一,父母都是美國人,自己出生在美國,這就是典型的美國人。
比如說特朗普和拜登。
二,父母一方是美國人,自己在美國出生,也是自然美國人。
比如說奧巴馬,父親是肯尼亞人,母親是美國人,出生在夏威夷。
三,父母都不是美國人,自己出生在美國,出生之后就擁有美國國籍。
比如說魯比奧,父母是古巴公民,自己在美國出生。
四,父母是美國人,在外國出生,也是美國人。
而馬斯克與上述四條完全不符,馬斯克的父親是南非公民,母親是加拿大公民,馬斯克出生在南非。
自然不具備參加競選的資格。
這樣看來,難不成馬斯克就只能任由特朗普欺負自己?
當然不是。
馬斯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錢,畢竟此人可是全球首富。
在特朗普第二次競選總統期間,出人又出錢,為其立下汗馬功勞。
如果馬斯克真的要賭氣,確實能給特朗普帶來一定的影響。
比如說組建“美國黨”之后,憑借“鈔能力”和個人魅力,民選得票很有可能會超過當年的佩羅。
雖然佩羅當時競選失敗,但是成功分流之后,導致布什敗選。
這樣一來,如果馬斯克真的組建“美國黨”,確實能給美國政壇帶來一定的影響。
但是馬斯克想要競選總統是沒戲了,既然沒戲,唯一的作用就是添堵。
關鍵時候挖坑、撂板磚,還是可以辦到的。
這也就是為何要說,馬斯克屬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原因所在。
第三,馬斯克與特朗普唱戲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為特朗普面對美國巨額債務,需要盡快削減開支,沒工夫與馬斯克“唱雙簧”。
更不可能故意讓馬斯克組建所謂“美國黨”。
如今距離中期選舉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在這個時候提前布局,有點為時尚早。
所以,馬斯克此舉很有可能就是單純與特朗普賭氣。
【馬斯克也許不是鬧著玩,動真格了?】
如果特朗普繼續給美國新能源企業發放補貼,也許馬斯克會繼續溜須拍馬。
畢竟,馬斯克很清楚,特朗普眼下手握大權,干掉自己與碾死一只螞蟻沒有區別。
這樣一來,馬斯克與特朗普之間的內斗,反而有可能讓民主黨坐收漁翁之利。
巴不得特朗普與馬斯克斗得越兇越好。
到時候,民主黨出面重整舊山河,在中期選舉中打敗共和黨,豈不是妙哉?
所以你看,這就是美國,這就是所謂的“燈塔”,真的是亂成一鍋粥。
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就算有未來,也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