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的長沙街頭,老李頭那口鐵鍋滋啦作響的聲音比鬧鐘還準。這動靜一響,街坊四鄰的饞蟲全給勾出來了。您瞅那隊伍排的,拐了三個彎還帶打結的,不知道的還當是哪個明星來簽售呢!
"老李頭,今兒多給我留十個!我家那口子上夜班回來就好這口!"張大媽扒著窗口直吆喝。老李頭也不抬頭,手里的鐵鏟翻得跟耍雜技似的:"得嘞!給您留著金嘎巴兒的!"這話可不假,他那水煎包底兒煎得金黃酥脆,咬下去能聽見"咔嚓"聲,跟吃薯片似的帶勁。
要說這老李頭的水煎包,那可是長沙城里的獨一份。別人家生煎包要么學上海灌湯,要么仿北方厚皮,就他愣是琢磨出個"南北合璧"的方子。豬肉餡兒是凌晨三點現剁的,大蔥非得用章丘的,面皮發酵得跟嬰兒臉蛋似的蓬松。最絕的是那"三翻九轉"的煎法——先澆油鎖住汁水,再潑水蒸氣燜熟,最后淋面水結嘎巴。一套流程下來,包子在鍋里跳踢踏舞似的,愣是讓路過的小學生蹲著看了半小時。
"您這手藝咋不傳兒子啊?"常來的出租車司機王師傅邊啃包子邊問。老李頭抹了把汗:"那小子在互聯網公司掙大錢呢!說我這買賣不夠'賽道'!"周圍食客全樂了,要論賺錢,老李頭這五個月掙的能頂別人干一年。每天四十鍋,一鍋120個,五毛一個的買賣,算盤珠子撥拉得噼啪響。可人家偏不,十月一過就收攤,扛著釣魚竿往洞庭湖跑,饞得老主顧們天天在微信群發紅包求開張。
有網紅來探店,舉著手機非要拍秘方。老李頭也不攔著,反倒扯著嗓子教學:"看見沒?面水比例是祖傳的,我爺爺那輩在漢口碼頭賣早點就這配方!"結果彈幕炸了鍋——這年頭誰還信祖傳秘方啊?可等那網紅咬下第一口,鏡頭直接懟到臉上拍特寫,酥皮渣子順著嘴角往下掉,觀眾隔著屏幕都聞著香了。
辣椒油是另一絕。長沙人吃包子不蘸辣就跟北京人喝豆汁不配焦圈似的,渾身不得勁。老李頭家的辣子是用貴州燈籠椒配四川二荊條,熱油一潑,香得隔壁茶葉店老板天天來"借"兩勺。有小姑娘怕辣,老李頭就逗她:"妹陀哎,咱這辣子是甜的!"等人家真信了咬下去,辣得直跺腳,他趕緊遞上冰綠豆沙,樂得褶子都堆成了包子皮。
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他的"三不原則":不漲價,不加餡,不連鎖。去年豬肉價格飛漲,熟客都勸他調價,他倒好,把包子縮了半圈:"錢少賺點沒事,老街坊吃順嘴的味兒不能變。"工商局的老陳來檢查,看著排隊的人群直咂嘴:"老李啊,你這規模能申請非遺了!"他嘿嘿一笑:"可別,我還得留著時間去釣翹嘴鲌呢!"
立冬那天,老李頭照例在門口貼告示:"釣魚去也,來年五月見。"急得幾個大學生圍著轉悠:"叔啊,我們畢業論文就寫您這包子呢!"老頭從屋里拎出個保溫箱:"早給你們凍了三十個,實驗室不是有電餅鐺嗎?自己熱去!"您說這老頭,連大學生做實驗要控制變量都門兒清。
洞庭湖的蘆葦蕩里,老李頭的魚漂突然沉了下去。他瞇著眼瞅了瞅西邊的云彩,想起今早微信群里又在刷屏催開張。魚竿猛地一抖,上鉤的鯉魚撲騰出老高的水花。老頭樂了,這勁頭跟煎包子時鍋里蹦油花似的——生意要做,生活也得過出滋味不是?
本文以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當或侵權情況,請通過官方渠道反饋,我們將及時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