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熱得讓人懷疑人生,太陽像個大火球狠狠地炙烤著大地,走在路上感覺鞋底都要被融化了一樣。
于是人們在空調房里避暑,在冷飲中尋找慰藉。
正因如此,當山姆會員的2公斤裝食用冰以22.8元的價格闖入公眾視野時,才會被網友冠上“冰塊刺客”的名號,迅速登上熱搜。
有人說這是智商稅結晶體,也有人說貴得值。在爭議之下,一場關于消費認知、場景定價、品牌操盤的現實實驗正悄然展開。
22.8元的兩極風暴
把水凍成冰塊,價格翻了近三倍,這不是段子而是山姆超市貨架上真切存在的商品。
這款“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在山姆APP和門店的統一售價為22.8元。
●圖源:小紅書@卷卷
換算一下:凍出2公斤冰,理論上只需要4瓶500ml的農夫山泉瓶裝水(市價約8元),如今賣到22.8元,等同于一瓶水要價5.7元,這可貴太多了。
而在蜜雪冰城,一杯帶蓋冰杯僅售1元還附送紙杯和吸管;麥德龍同類產品3公斤售價22.89元;工業冰批發價更是低到離譜,10公斤只要8元。
因此,價格成了最大的爭議點。
對此山姆和農夫山泉給出了兩個定價邏輯關鍵詞:千島湖水源和24-32小時緩凍工藝。
根據品牌描述,這款食用冰采用的是杭州千島湖深層水,經過多重過濾凈化后,采用24-32小時超低速緩凍技術制成。
與普通流水線制冰不同,這種工藝能讓冰晶結構更致密、通透,官方宣稱在同等環境下融化速度可降低20%。
即便如此,輿論的兩極分化還是讓這款冰塊成了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一邊是“貴得離譜”的溢價感,一邊是“晶瑩剔透”的品質調性。
支持者覺得省事、干凈、體面——適合調酒、冷萃咖啡、露營等講究場景;
反對者則認為定價脫離理性,甚至質疑緩凍工藝的真實性。有第三方實驗指出,所謂的緩凍工藝對融化速度的實際影響不足5%,與宣傳的20%相去甚遠。
當然,還有不少機靈鬼:
在爭議聲中山姆客服的回應依然堅定:定制商品、工藝特殊、定價經協商確定。
毋庸置疑的是,哪怕被罵上熱搜,這袋冰依然在熱銷,甚至在部分山姆門店出現短時斷貨的情況。
這塊看似“看不見”的冰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方式成為一門顯學。
賣冰的邏輯
如前文所屬述,這款定價22.8元的冰塊是由農夫山泉專供給山姆渠道的商品。
在冰品市場上,這個飲料巨頭可不是新兵,反而是隱隱的幕后玩家。
早在2023年,農夫山泉就推出過160克裝的便利店冰杯,單價高達4.4元,換算下來每公斤售價約27.5元,遠高于此次山姆售賣的袋裝冰(11.4元/公斤)。
在進入2025年后,農夫山泉冰杯加速布局便利店渠道,在北京小象超市、羅森、7-11等便利系統實現鋪貨,甚至搞起了“買飲料加1元得冰杯”的搭售活動。
而此次在山姆上線的袋裝冰,是從便利店即飲場景向家庭/戶外品質消費延伸的產品延展。
●圖源:山姆
這種延伸背后,有幾個支點:
一是成本控制更精準。相比瓶裝水,不需要瓶身、瓶蓋和紙箱的袋裝冰在包裝上更節約,最大的支出是冷鏈運輸和緩凍工藝。而通過在山姆渠道走量可以實現邊際成本攤薄,提升利潤空間。
二是復購空間更大。冰塊不像水,有“擰開即喝”的便捷性,家庭用戶往往一次買幾袋,具備一定的復購粘性。
三是場景營銷空間廣闊。和橙汁、咖啡飲品等做組合銷售構成“冰+X”的搭配選項,以此可打開新的流量入口和用戶心智。
●圖源:小紅書
在產品詳情頁里強調了適用于“調酒”“冷萃”“高端咖啡”,這說明農夫山泉在做場景教育,并試圖從實際使用中證明其緩凍工藝的價值所在。
綜合來看,這種包裝下的高附加值不僅是農夫山泉慣用的策略,也正在成為新消費品牌提價的底層邏輯。
而在山姆的用戶畫像中,年消費超萬元的會員占比過半,大部分家庭配有嵌入式制冰冰箱,對于方便、衛生和即用的需求要高于對便宜的執念。
換句話說,這袋冰塊精準卡在了這群人對品質生活感知的空隙里。
賣冰是門小生意?
這看似是一袋冰的紛爭,背后其實是一個體量驚人的潛力市場。
奧緯咨詢數據顯示,未來三年冰品冰飲在即時零售渠道增速將達39%,遠超全渠道8%的增長率。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630億元。
《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揭示了更微觀的熱度:冰杯銷量連續兩年增速超300%,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耗高達48杯,甚至超過了咖啡。
餓了么報告進一步印證了場景爆發:2024年大暑前后,冰杯外賣量同比激增350%,“冰+酒飲”組合增長約300%。
不僅是農夫山泉,就連蜜雪冰城、盒馬、伊利、蒙牛等品牌也都先后入了局。
●圖 源 :小紅書@妖精瑩瑩
蜜雪主打1元冰杯,盒馬強調家庭冰袋;冰淇淋品牌奧雪、唐府也都推出了冰塊新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553家制冰相關企業,其中近180家成立于2019年之后。由此可見,雖然入局門檻不高,但是市場熱度卻是年年高漲。
雖然市場看似熱鬧,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利潤并不厚實。
有行業人士透露,每售出一杯冰杯,毛利可能僅有0.1元甚至更低。
細算下來,成本的最大部分不是水,而是杯體、冷鏈運輸和能耗設備。如果是跨區域銷售,冷鏈物流成本會高達常溫的3-4倍。
就是說,運輸半徑直接決定了企業利潤的天花板。
●圖源:豆包AI
相比之下,農夫山泉這樣的品牌玩家擁有渠道優勢、品牌溢價、終端話語權,因此可以在定價上獲得更高的自由度,在毛利層面也遠優于傳統工廠。
而山姆的角色,則更像是一個精準場景渠道的放大器,它讓產品形成規模敘事,進而占領認知高地。
要知道,冰塊變現的不是水,而是對便利、審美、品質的心理定價。
這也說明在消費升級的時代,任何“可商品化的生活細節”都有可能成為下一波消費趨勢。
高價冰是不是智商稅
冰塊賣22.8元的故事,乍看又像是一場品牌玩弄溢價話術的經典案例,但再細看,它也不只是“天價冰”的商業調侃。
從千島湖水源,到32小時緩凍;從山姆家庭會員,到便利店的即飲冰杯;從蜜雪的1元策略,到盒馬的99%回購率,冰塊正從一塊不起眼的輔料,悄然成為快消品市場的流量擔當。
這不是農夫山泉第一次把水賣出新高度,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22.8元的冰到底值不值,最終答案藏在每一個用戶的消費行為里。
當水被凍結、包裝、賦予故事,它便不再只是H?O的固體形態,而是成了一面棱鏡,所折射出來的是商業創新的銳度、消費升級的虛實,以及這個時代關于“值不值”的無盡辯題。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理人內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