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一個報道:
在美國不斷升級貿易爭端之際,中國正在大規模儲備一些極其關鍵的戰略礦產,比如鎳、鈷、鋰等。
而這三種金屬,正是三元鋰電池的三種主要正極材料(鎳鈷錳酸鋰或鎳鈷鋁酸鋰),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非常重要。
2024年,中國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超過四分之三,儲能電池市場占有率更是超過80%。由于安全問題,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電池裝機已轉向比亞迪倡導的 磷酸鐵鋰 ,然而三元鋰電池在能量密度上仍然有較大優勢,鎳和 鈷的儲備十分關鍵。
然而,我國鈷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98%。
中國的鈷進口主要來源是剛果(金),這個國家的鈷產量,達到了全世界的70.6%。
然而,目前的剛果(金),正在陷入內外交困之中,對中企的態度也在微妙的改變。
2023年,剛果(金)曾強行沒收中企控股的銅鈷礦,驅逐中方成員。
今年2月,剛果(金)宣布暫停鈷出口四個月,應對“全球鈷市場供應過剩”,短短數日,鈷鹽價格一度上揚50%。而到了六月,剛果(金)再次宣布延長禁令。
今年4月,特朗普派盧比奧訪問剛果(金),6月27日,剛果(金)和盧旺達在美國華盛頓達成和平協議。然而,這個協議背后,很可能涉及剛果(金)和美國的某種交易。
5月底,《金融時報》曾發了一篇報道:
剛果(金)的官員們希望盡快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承諾對該國的關鍵礦產進行投資,同時還將幫助其解決東部地區的叛亂。剛果(金)礦業部長基茲托·帕卡邦自夸,與美國達成協議將有助于“使我們的伙伴關系多樣化”,減少該國在開采其豐富礦產資源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對此,《世界政治評論》刊文指出: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資源地緣政治中,對關鍵礦產而不是石油的控制,決定了各國在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和綠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資源的詛咒
“能源是和平年代的武器,而武器是戰爭年代的能源”。
過去50年,中東戰爭占了全球沖突數量的25%-30%左右,且由于時間長、諸多大國卷入,消耗的全球戰損資源占比更是高達40%以上。所以可以說,中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火藥桶。
像新一輪巴以沖突,自2023年10月持續至今,已超18個月,傷亡規模已經遠超前五次中東戰爭的總和。
為什么中東會成為火藥桶?原因當然很多,比如宗教、地緣、殖民遺產等,但不能否認,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占全球48%的石油儲量。中國人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用現代能源史的話來說就是“能源詛咒”。
戰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70%的石油進口依賴中東,不得不通過軍事存在和代理人戰爭,維持自身利益。1973年,阿拉伯國家通過減產對抗西方國家,第一次將石油“武器化”,導致油價暴漲300%,引發西方國家經濟危機,充分印證了“誰控制石油誰就掌握霸權”。而1971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后,與沙特簽訂協議,將美元與石油綁定,推動了美元的金融霸權。
不過最近一些年,隨著美國頁巖油技術的進展,以及新能源技術的推進,傳統石油霸權,以及由此帶來的戰爭,逐漸趨于消解。
與此同時,一些可能影響現代航空、消費電子、芯片和儲能電池等高精尖行業的關鍵原料,比如被稱為工業黃金的稀土,還有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產品需要的鋰礦、銅礦,卻越來越有跡象替代石油,成為強國爭奪的新對象。
比如,特朗普上任以后,多次聲稱要霸占格陵蘭島,目的據說是為了島上可能存在的稀土資源,又在俄烏戰爭橫插一杠子,爭奪烏克蘭的稀土開采權,而在世界前兩大經濟巨頭的貿易戰中,稀土也是東大的一張不可或缺的關鍵王牌。
最近兩年,俄烏戰爭、哈以戰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注意到的是,大概與這兩場戰爭爆發的同時,在非洲內陸,也在進行著一場規模僅次于俄烏、哈以的戰爭,這就是自2023年以來,在剛果(金)與盧旺達交界處,持續爆發的,已經導致數千人死亡、上萬人流離失所的一場沖突。
沖突涉及的雙方為剛果(金)政府軍和該國東部的反叛武裝“M23”,以及“M23”背后的支持者,盧旺達的保羅·卡加梅政府。
——卡加梅,我們都知道,是如今盧旺達唯一的執政黨“盧旺達愛國主義陣線”(以下簡稱盧愛陣)的領導者,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正是他領導的軍隊所終結的。他在位至今已有小30年,將一個深陷種族仇恨的國家,發展成了非洲的模范之國,人稱“非洲新加坡”,干凈整潔、秩序井然、法律嚴明。
剛果(金)這場戰爭緣何而起?歸根結底,在于剛果(金)東部的一些礦產,最近一些年愈發受到頭部大國的重視。
剛果(金)是世界最大產鈷國,最大的鉭產國,第二大的銅產國,而東部錫鎢儲量亦非常豐富,另外還有鋰、鈾等關鍵礦產。這些礦產,是電子產品、汽車、芯片、航空航天和核能等產業的重要原料,該國因此也被稱為“世界原料倉庫”。
今年4月份,剛上任的特朗普,派出國務卿盧比奧去剛果(金)協商,6月27日正式簽了一份“用礦產換和平的協議”。
根據該協議,美國企業將獲得全球最大鈷礦床——騰克豐古魯姆礦周邊未開發礦區的獨家勘探權,以及馬農鋰礦的優先開采權。
作為交換,美國需承諾通過無人機與特種部隊打擊 M23 叛軍,并允許美軍使用剛果軍事基地保護礦產運輸線;投入50億美元建設香蕉港深水港及連接礦區的鐵路。
協議還特別強調,要求美企采用本土技術精煉,打破中國對鈷精煉80%產能的壟斷。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公開稱協議目標是 “減少對華依賴”,但強調 “不會損害中企既有權益”。
為了確保協議萬無一失,特朗普的親家、小女兒的老丈人馬薩德·布洛斯,也親自跑了一趟,說的話就更直接了,叫囂“盧旺達必須停止支持M23”。
——盧旺達作為剛果(金)的鄰國,兩國有非常深的歷史糾葛。而現在的盧旺達政府,也通過控股剛果(金)本土礦業公司深度參與了后者東部地區的資源開發,2024年,其礦產出口額創歷史新高,達17.5億美元,其中一些為盧旺達本土礦產,但有相當部分來自剛果(金)。
過去,卡加梅領導下的盧旺達,一直奉行務實主義,與歐盟、美國的關系都不錯——去年,歐盟還承諾向盧旺達援助9.35億美元,以獲取包括錫、鎢和金在內的礦產,去年5月,也有盧旺達公司獲得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的投資,以獲取更多的錫。
但作為生意人的特朗普上臺后,覺得不必通過盧旺達這個“中間商”獲取剛果(金)的礦產資源,所以想繞開它,逼其出局,這才有了他剛一上任就率先在非洲搞的一系列動作。
但是,盧旺達會輕易屈服嗎?目前來看,走務實路線的卡加梅,顯然不會也沒有實力與美國硬剛。不過長遠來看,作為“世界原料倉庫”的剛果(金)的故事恐怕不會因為美國的幾個協議、幾句口頭威脅,就輕易消停。
核心原因在于,旁邊的盧旺達,以及盧旺達的卡加梅,不是一個能輕易打發的主,他與西方,可以說是老對手了。而站在卡加梅背后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工業國,更不會輕易放棄。
《盧旺達飯店》
很多人知道盧旺達,是通過電影《盧旺達飯店》,但這部電影不是在盧旺達拍的,而是在南非,是一部由英國、南非、加拿大和美國四國的工作人員合拍的電影,導演兼編劇特瑞·喬治,是個英國人。
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1994年盧旺達爆發大屠殺,國內的最大族群胡圖人(占85%)屠殺圖西人(約占12%),導致該國三個月內死亡近100萬人,占該國當時1/8的人口,而盧旺達飯店的經理保羅·盧斯吉納,卻以一己之力保護了1268位無辜人士(主要是圖西人)免遭殺害。
該片2004年上映后,獲贊無數,豆瓣8.9分,幾乎清一色好評,也曾獲奧斯卡獎和金球獎多項提名。
電影熱潮的頂峰出現在2005年年底,美國時任總統布什,在白宮授予影片中的酒店經理保羅·盧斯吉納的原型保羅·魯塞薩巴吉納一枚總統自由勛章。
頒獎詞是這樣說的:“他冒著生命危險,解救千余名盧旺達同胞。他代表了人道精神的最高境界。”魯塞薩巴吉納,因此被人稱為“黑皮膚的辛德勒”。
故事,如果止于一步,也算完滿。
然而,魯塞薩巴吉納獲得巨大聲名之后,一切就變了。他開始頻繁地批評保羅·卡加梅政府,而且用詞日益激烈。
比如,他譴責卡加梅鎮壓和殺害胡圖人,掩蓋饑荒真相,甚至把盧愛陣領導人比作舊政權的殺人小集團“阿卡祖”,把卡加梅說成是大屠殺主謀。
他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作為全球反卡加梅各色勢力的大本營。
這就讓人尷尬了。
卡加梅當然也不會慣著,在多次演講和采訪中,嘲笑魯塞薩巴吉納浪得虛名,是“好萊塢制造的英雄”。
他說:“這部電影好在關注大屠殺問題,讓那些不了解盧旺達歷史的人知道此事。但它沒有反映盧旺達的真實歷史。有人躲在千丘賓館(即盧旺達飯店)是事實,但是魯塞薩巴吉納這個人的故事不是事實。”
盧旺達的官方媒體也開動宣傳機器,說電影純屬幻想,魯塞薩巴吉納救人之說是虛構的。
好萊塢的導演,喜歡并擅長按自己的價值觀來塑造英雄,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盧旺達飯店》模仿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名單》的痕跡也相當明顯。
電影,不是歷史記錄,藝術化一點本也無可厚非,只是小布什,根據電影,將主角原型打造成西式人道主義的英雄,這就有點混淆藝術與真相的界限了。
得到小布什頒發的總統自由勛章后,魯塞薩巴吉納明顯膨脹,不斷批評卡加梅政府,遭反駁后,他還譏諷說,卡加梅嫉妒他得獎。
他后來出了一本回憶錄《一個普通人》,在書中,他自詡“本性善良,我幾乎能和所有人坐在一起喝杯白蘭地”。但每當有人問他是否真救過人,或者問他,電影是否夸大其詞?他就閃爍其詞地回答:“我從沒說過救過誰,我幫助別人活下來,最終我們一起活了下來。”
魯塞薩巴吉納和家人,自1996年以來,一直躲在盧旺達的前殖民國比利時布魯塞爾生活,很長時間里不敢回盧旺達。
他在西方很吃得開,是一個非常受尊敬甚至受保護的人,他有個出租車車隊,并在贊比亞投資了一家貨運公司,電影上映后,他周游世界演講,生活富足。
由于他一直攻擊卡加梅,甚至不惜造謠,比如說卡加梅貪了很多錢,報復胡圖人、搞報復性屠殺等。卡加梅政府也就一直沒想放過他。
2010年,盧旺達當局聲稱,掌握了魯塞薩巴吉納資助恐怖組織的證據,還說他參與了一系列據稱是民族解放陣線(FLN)叛軍于2018年在盧旺達南部與布隆迪邊境發動的襲擊。2011年,盧旺達當局又指控他資助盧旺達反對派政黨。
終于,2020年8月30日,在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盧旺達當局通過國際合作,將魯塞薩巴吉納抓獲,并秘密押回盧旺達受審。2021年,盧旺達法院判處他有罪,刑期25年,罪名為資助恐怖主義組織。
但魯塞薩巴吉納的面子確實夠大,2023年,拜登知道他被捕后,居然親自下場干預,盧旺達政府迫于壓力,為他減刑,然后又釋放了他,讓他回到了西方世界。
當然條件是,他承諾“放棄政治活動、余生靜居美國”,并含糊表示后悔“未能確保組織遵守非暴力原則”。
拜登政府堅持認為,魯塞薩巴吉納是像辛德勒一樣的英雄,是西方價值觀的化身,就算干的事與電影有出入,這樣一個人也絕對不能倒,說他資助恐怖主義組織,這不是打西方人的臉嗎?
相反,在美西方的價值觀念中,卡加梅政府則是一個獨裁的不民主的違反人權的政府。因此,他們不惜以關押魯塞薩巴吉納會影響美盧關系為由,將此人救了出去。
不過,盧政府也很硬,表示釋放此人只是出于“人道主義”的理由,而非取消了他的罪名。
從上面這件事也能看出來,西方跟卡加梅政府的關系,并不算太融洽,至少有些三觀不合。
從歷史上來說,1994年爆發的盧旺達大屠殺,源頭是比利時殖民政府為了便于統治和控制所實施的種族標識制度,將盧旺達的兩類人群圖西人(占12%)胡圖人(85%)強行區隔開來,并一會支持前者,一會又支持后者,造成嚴重的分裂和矛盾。
作為圖西人,卡加梅終結了這場種族大屠殺浩劫,推翻了當時法國、比利時和美國支持的胡圖人極端分子控制的政權。
所以卡加梅執政后,一幫流亡至國外的胡圖人極端分子,包括背后的美西方支持者,一直不服,總想將卡加梅打造成殺人不眨眼的獨裁者,盼著他哪一天露出血腥的獠牙。
另外,從思想上來說,卡加梅也確實更加親近傳統的非洲左翼思想。
1970年代末,他開始在烏干達的難民營鬧革命,跟隨的,正是如今烏干達的左翼執政者約韋里·穆塞韋尼,而穆塞韋尼當年效仿的則是坦桑尼亞的開國總統尼雷爾,此君在坦桑尼亞搞了一出著名的社會主義實驗,叫“烏賈馬社會主義”。所以算下來,卡加梅算是非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三代傳人。
執政后,卡加梅實行一黨制,同時效仿新加坡李光耀家族,在國內推行嚴厲的法制、反腐、安保,乃至每個月例行的大掃除,城市整潔、干凈,犯罪率極低。這種對秩序的嚴苛追求,也與美西方主張的寬松、自由松弛不太搭。
在經濟上,卡加梅也更加仰賴非西方大國,比如中國,模仿中國吸引外資,辦工業園,搞大基建。
——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盧旺達直接投資存量達24.7億美元,約合盧旺達GDP的17.5%,位居外資首位,中國在盧旺達修建的公路超1200公里,占盧旺達全國路網的70%,援建的政府辦公樓、醫院和學校等多達40多個項目。所以你現在去盧旺達,總會有一種很熟悉的“中國風”。
現在盧旺達的辣椒、咖啡大量出口到中國,而華為光纖、阿里的電商、傳音的手機也在盧旺達開花結果,比如,盧旺達現在4G覆蓋率達到95%,手機滲透率99.7%,比周邊的非洲國家高出不是一星半點,傳音手機則占了盧旺達手機市場大約47%的份額。
兩國的合作,當然免不了涉及能源領域,包括共同勘探稀土和鋰礦、參建80兆瓦泥炭發電廠等大型項目。
軍事上,卡加梅更是傾向于模仿中國。其中,有73%的盧旺達軍官接受中國軍事院校培訓,采用中式隊列、口令及戰術,如“三三制進攻隊形”。
裝備方面,盧旺達過去也從中國這邊進口不少,像81-1自動步槍(“八一杠”)曾是盧旺達陸軍主力裝備,占輕武器庫存的40%以上,但隨著戰力升級與地緣政治需要,盧旺達現在轉向多元化采購,土耳其、以色列波蘭或俄羅斯的武器,都有。——卡加梅比較務實,所以有時候也靠采購西方裝備換取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支持,不會輕易地倒向任何一方。
不過無論如何,卡加梅與西方的主流價值觀,始終存有一層隔膜,很難一天兩天彌合。西方不太信任他,他也曾譏諷非洲的某些領導人“盡忙著爭取西方的好感”,而他從不屑于這么干。
黑水泛起
為了對付盧旺達,搶奪剛果(金)的礦產,特朗普除了派出盧比奧、親家這些文官,也動用了武裝力量,不過不是美軍,而是率先啟用了一個久未出現在大眾視野出沒的私人武裝負責人——前黑水公司的創始人埃里克·普林斯。
眾所周知,美國黑水公司,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武裝公司。
普林斯,出生于密歇根州霍蘭市一個右翼基督教富豪家庭。
1980年代,他的姐姐貝齊,嫁給了著名的直銷公司安利的CEO迪克·德沃斯,此人也是美國最古老的右翼保守派家族后代。所以右+右,更右了,大概也是因此,2016年,貝齊被特朗普任命為美國教育部長。
1990年代,美國海外駐軍規模減少,但海外行動卻日益增多,為了彌補兵力,美軍開始雇傭更多私人武裝。
1997年,普林斯賣掉從父親手里繼承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工廠,在北卡羅來納大迪斯莫爾沼澤買下近60000英畝土地,創辦黑水,名字即源于煤黑色的沼澤。
9·11事件后,黑水生意暴增。根據《黑水內幕》一書,2001-2009年,光美國政府合同的金額就達到15億美元,公司也從一家6人小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私人保安公司之一。
鼎盛期,黑水有5000多名雇員部署在全球,另有2萬名雇員隨時待命,72架飛機嚴陣以待,每年可為幾萬名聯邦和地方執法人員以及“友好國家”軍人提供培訓,手上的活做不完。
好景不長,2007年,因被指控在伊拉克射殺14名平民,黑水多名雇員被判一級謀殺罪、終身監禁,公司聲譽受損,2009年被迫更名為Xe Services?,2010年被私募基金收購,再次改名為?Academi?,2014年并入綜合安保集團,黑水兩個字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將公司出售后,普林斯轉向了全球市場。比如,2010年3月底,他在阿聯酋注冊了一家名叫“本能反應”的安保公司。自2014年-2018年,他還擔任香港上市公司?先豐服務集團的CEO,至今還擔任該集團董事會副主席兼執行董事?,為第一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普林斯與特朗普的關系極為親密。前白宮首席顧問班農曾爆料,普林斯不僅捐款給老特的基金會,還為他提供情報和安全事務方面的咨詢。黑水公司原來幾個因伊拉克事件被定罪的雇員,也被老特利用特權豁免了。
2021年國會騷擾事件后,普林斯的姐姐貝齊選擇主動辭職,還在辭職信中把特朗普教訓了一頓,指責他的言辭對國會騷擾事件有影響。
但貝齊對特朗普的批評,應該沒有影響她的弟弟與老特的關系,要不然,今年4月,特朗普也不會再度與普林斯“攜手干事業”——就在美國排除盧旺達、與剛果(金)直接簽訂礦產換和平協議的同時,普林斯旗下的安保公司,與剛果(金)達成了一項礦產安全保護協議。
不過值得注意,普林斯私人安保,可能只是特朗普的過渡方案,因為根據兩國簽署的礦產換和平協議,剛果(金)允許美軍進駐,并建議將香蕉港作為美軍基地的選址,允許美國在此駐軍并建立軍事設施,以保護礦產運輸路線和戰略資源。
盡管截至目前,美軍基地還沒有建成,但美軍特種部隊和軍事顧問已出現在東部沖突地區,以“反恐合作”名義提供訓練和情報支持。
目前,美國在非洲,只有一個永久性軍事基地,這就是扼守紅海位處吉布提的萊蒙尼爾營,駐軍約4000人,配備無人機操作中心、大型跑道(可起降C-130運輸機等),支持反恐、情報收集及人道主義任務。
從地理位置也可以看出,萊蒙尼爾營這個基地,主要還是為了保護傳統的石油利益,但如果剛果(金)的香蕉港軍事基地建立起來,那將意味著,美國的全球資源爭奪發生重大轉向,即從爭奪傳統石油,轉向搶奪稀有礦產。
盧旺達的優勢與劣勢
從土地面積到人口體量,剛果(金)都要大出盧旺達許多,兩國似乎就不在一個量級。
指標剛果(金)盧旺達對比倍數(剛果(金)/盧旺達)國土面積
234.5萬平方公里(非洲第二大)
2.63萬平方公里(非洲最小之一)
≈89倍人口總量
約1.023億(非洲第四人口大國)
約1400萬
≈7.3倍人口密度
44人/平方公里
507–525人/平方公里(非洲最高)
≈1/11農村人口占比
未直接統計(但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為主)
2022年農村人口1133萬(占比超80%)
貧困率
未更新(2023年人均GDP僅660美元)
2013年國家貧困線下人口占比39.1%
可耕地面積
未詳(但農業占比高)
115萬公頃(2015年)
但盧旺達卻表現得非常能打。就以剛剛結束的剛果(金)東部地區的沖突為例,叛軍M23在與剛果(金)政府軍的交手過程中就沒怎么吃過虧,而背后顯然是盧旺達政府。
在剛果(金)東部戈馬、布卡武等諸多戰役中,政府軍幾乎就未作有效抵抗即撤退了,甚至出現士兵大規模投降或被俘,比如戈馬戰役中數百名士兵被M23俘虜并“再訓練”,
所以沒用多長時間,M23就控制了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人口約200萬)和南基伍省首府布卡武市(人口約100萬),并在兩地建立臨時民政機構,控制了連接戈馬與布滕博的 RN2 公路等關鍵區域,切斷了剛果(金)東部經濟命脈。
M23通過戰爭占領的礦產,也相當可觀,包括剛果(金)第三大錫礦所在地瓦利卡萊、鈳鉭鐵礦重鎮魯巴亞及卡馬尼奧拉等戰略要地,以及剛果(金)東部63%的鈷礦和大量銅礦。這也為M23“以礦養戰”打下了基礎。
目前,沖突已經造成超2900人死亡,基本都是剛果(金)政府軍的戰損。
為什么M23這么能打?戰術、戰備都是次要的,關鍵,是它的來歷和出身比較特別。
話說1994年,盧旺達爆發胡圖人針對圖西人的大屠殺,卡加梅領導的盧愛陣平息了大屠殺,其中大約200萬胡圖人極端分子,在法國的掩護下,流亡到了周邊國家,其中一大部分就來到了剛果(金)東部。
這部分人,后來在法國和當時剛果(金)的獨裁者卡比拉家族的支持,成立了一個叫“盧旺達解放民主力量”的武裝組織,不斷襲擾盧旺達邊境。
為了防止戰火蔓延,卡加梅果斷派出軍隊去打擊這支胡圖人武裝,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剛果戰爭”。
與此同時,這支胡圖人武裝的燒殺搶掠,也引發了剛果(金)東部圖西人和其他種族武裝的反抗,這部分人后來也成立了數支武裝力量,其中一支叫“保衛人民國民大會”(CNDP)。這樣一來,剛果(金)東部的內戰,也就一直持續至今。
2009年,CNDP與剛果(金)征服簽署了和平停戰協議,但其中還有一些更激進的圖西人不愿意妥協,于是以該和平停戰協議當天簽署日期為名,成立了M23運動。
2012年,M23 占領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但不到一年就被剛果(金)政府軍奪回去了,隨后M23曾短暫解散。
不成想,大概自2021年開始,M23再度活躍起來,尤其通過2025年以來的幾場戰爭,迅速地占領了戈馬、布卡武等地。
剛果(金)一直指責盧旺達卡加梅政府,在背后支持M23 ,不過卡加梅政府始終否認這點。而隨著剛果(金)將特朗普政府拉進來,尤其6 月27日,兩國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和平協議,承諾結束沖突,盧旺達卡加梅政府、M23暫時估計也不敢再動了。
從上面的梳理也能看出來,雖然卡加梅政府否認,但M23確實也就是一支得到了盧愛陣真傳的圖西人武裝,所以可以想象,它采取的也多半也是盧愛陣當年的傳統。比如”三三制” 戰術,是一支紀律要求嚴明,并掌握了“軍民魚水情”這項核心技能的部隊。這樣的部隊,其實放在哪,都特別能打。再配合上先進武器,基本無敵。
說起來,其實盧旺達與剛果(金)東部地區,一直就很“有緣”,過去盧旺達王國時代,甚至曾在這宣示過主權。
19世紀,比利時人率先跑到剛果河流域搞殖民,后來引來諸多列強,為了平息列強爭端,1884年,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召集15個列強開會瓜分非洲勢力范圍,結果是,剛果河流域這塊地被分成了兩個國家的勢力范圍,比利時占有的就是今天的剛果(金),法國占有的就是剛果(布)。
上個世紀60年代,非洲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兩個剛果國分別贏得獨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其中剛果(金),1965年落到了政治強人蒙博托的手里,此人為了消除殖民時代的痕跡,1971年曾將國名改成扎伊爾。
1997年,蒙博托被一個來自剛果(金)東部、得到過切·格瓦拉支持的左翼叛軍推翻,這支軍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卡比拉武裝。
1994年,卡加梅打擊剛果(金)東部的胡圖人頑固分子時,就曾借助卡比拉家族的力量,而卡比拉為了推翻蒙博托政權,也曾借助卡加梅的軍事力量。
所以一直到2019年,卡比拉家族政權被反對派推翻之前,盧旺達和剛果(金)兩國關系整體都還不錯,而這也是盧旺達有機會參與到剛果(金)東部金屬礦產的開發和加工的原因。
當然,這期間也有波折,1998年,卡比拉登臺后,突然過河拆橋,下令驅逐所有盧旺達駐軍,指控他們策劃暗殺并掠奪資源。盧旺達隨即策應剛果(金)東部圖西人士兵兵變,成立反政府武裝“剛果民主聯盟”(RCD),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剛果戰爭。
2001年,卡比拉遇刺身亡,他的兒子約瑟夫·卡比拉繼任,為結束戰爭,他與卡加梅在2002年簽署《比勒陀利亞協議》,盧旺達這才撤軍。自此,兩國關系也進入一段蜜月期。
2019年,卡比拉家族政權被推翻,反對派費利克斯·齊塞克迪上臺,盧旺達與剛果(金)的關系就又不好了。所以2021年開始,剛果(金)東部就又打起來了。
有意思的是2025年4月,流亡南非的約瑟夫·卡比拉,曾突然現身M23控制的戈馬市,雙方宣布組建“平行政權”,指責齊塞克迪“獨裁”。
由此可見,盧旺達與剛果(金)東部的武裝勢力的聯系,還是非常深的。這也算是他未來應對最新加入混戰的美國的籌碼之一吧。
當然,除了地緣、軍事上的優勢外,盧旺達自身的劣勢,也不能忽視。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盧旺達至今,還是一個窮國。
截至2024年,盧旺達的人均GDP才1032美元,太低了,甚至低于非洲平均水平(1940美元),是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比埃塞還窮,貧困率仍達38.2%。
雖然相比1994年,其人均GDP已經增長了近10倍,但這也正反映出,盧旺達自身的發展縱深、潛力,似乎很有限。
為什么盧旺達會發展這么慢呢?底子薄是關鍵,30年前還是一個深陷種族沖突的、人口銳減1/8的混亂之邦,如今百姓可以和睦相處、安居樂業,城市能維持安全、干凈整潔,已經很了不起。
另外,相對鄰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盧旺達的資源相對匱乏,同時又沒出海口,只能過度依賴農業(占GDP 35%)和低端服務業,制造業占比不足20%,口糧都還要進口,為迎合國際環保標準,卡加梅政府還限制石化工業發展,導致建材、農資成本高昂,過早地去工業化。
卡加梅想要發展旅游業,可除了一個“非洲新加坡”的標簽,以及境內的大猩猩、基伍湖的風光,其他似乎也乏善可陳,因此很難發展起來。
還有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是盧旺達的人口,在大屠殺結束后,形成了“補償性生育潮”,如今人口總數達到1406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5人,首都基加利更是高達1200人/平方公里(非洲平均45人/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陸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地狹人稠的矛盾愈發凸顯。
這有個原因,是盧旺達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速度沒跟上,農業從業者占92%,非農就業崗位不足倒逼家庭依賴“生育保障”。現在,人均耕地僅0.12公頃,而聯合國饑餓警戒線為0.36公頃。
總之,盧旺達很不錯,尤其很能打,但實事求是講,它自身也很虛,尤其經濟太脆弱。因此,在與剛果(金)的資源爭奪問題上,它能有多有力可靠,要打個問號。
尾聲
如今,中國在非洲有很深的利益訴求,在當地的投資越來越多,其中剛果(金)、盧旺達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都是中國。
我們前面說過,剛果(金)供應全球70%的鈷和非洲10%的銅。中企掌控其近一半的鈷礦產能,配套的交通網絡、基礎建設投資也多,累計建成的鐵路和公路就超過2000公里,再有,中國還援建中剛友誼醫院、烈士體育場等23個標志性項目,醫療隊累計服務300萬人次,而中國電建投建的布桑加水電站(240兆瓦),也大大緩解了礦區的電力短缺。
為什么要大力投資剛果(金),原因當然不言而喻,主要就是對那邊的金屬礦產有極其龐大的需求,2024年,中剛雙邊貿易額達259億美元,其中礦產出口就占到80%。
但是,近年來,當地“資源民族主義”抬頭,尤其2019年費利克斯·齊塞克迪上臺后,對中剛兩國2007年簽署的 “資源換基礎設施”協議發起全面審查,導致協議執行受阻并被迫重新談判,一度暫停了中企采礦權,導致基建項目停滯。
比如,2023年,剛果(金)軍警強行接管中企持股80%的TFM銅鈷礦,扣押64萬噸銅礦并驅逐中方員工,試圖將資源收歸國有。
剛方要求將礦產權益金比例從6%提升至12%,并推翻原有免稅政策,導致中企額外損失,比如華剛礦業免稅期延長,年損失65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些年,類似的現象,不唯在剛果(金)發生。
比如,今年3月13日在尼日爾發生的賴賬事件。
2024年,尼日爾軍政府以原油出口為抵押,向中石油借款4億美元,年息7%,用于緩解政變后財政危機,2025年還款期至,眼見無力償還,轉而就以“薪資歧視”、“稅務違規”等理由施壓中方,不僅勒令中方3名高管48小時內離境,還查封煉油廠銀行賬戶,吊銷中資陽光國際酒店執照,并強行控制中石油運營的油田、輸油管道及煉油設施。
又比如,玻利維亞的鋰礦事件。
2023年與玻利維亞國有鋰業公司(YLB)簽約,投資14億美元,計劃在烏尤尼鹽湖建設兩座碳酸鋰工廠,計劃年產能3.5萬噸,并采用直接提鋰技術(DLE)。但2025年5月,項目遭遇原住民訴訟,6月,當地法院裁定項目暫停。玻利維亞憲法,將鋰視為“戰略資源”,開發權歸國家壟斷,所以要求YLB持股51%,外資需接受YLB主導運營。2025年,由于“資源民族主義”煽動,當地政府就曾被指責“出賣國家財富”,而當年軍方也有介入天然氣爭端的歷史,還因此發生武裝沖突,導致多人死亡。
隨著中國作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隨著新能源、光伏、消費電子產品等高端工業制造出口迅猛增長,對于諸多的金屬礦產、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也大。
可以預見,在全球市場中遇到某國政治動蕩、變卦、毀約乃至掠奪的事情,只怕會越來越多。更何況,還有美國這樣的不懷好意的西方國家出來搗亂、煽動。
剛果(金)的毀約、尼日爾的強占、玻利維亞的爭議,其實都只是意味著,在資源需求的巨浪之中,中國這艘日益龐大的制造業航船正駛入一片布滿暗礁的水域。
未來要怎么辦,這是個擺在眼前的非常棘手的問題,學過去西方殖民主義的船堅利炮,肯定不是中國的作風,依賴類似盧旺達這樣的有共同利益和相似價值觀的友好國家的合作,似乎也不太可靠。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中國人更喜歡醫院、大基建與礦井的搭配組合,喜歡公平、不干涉別國內政、以誠相待、互利共贏,而不是赤裸裸的西式的殖民掠奪,搶人家礦藏的同時送上鎖鏈、政權顛覆。
但怕就怕,以誠相待遭遇以怨報德,互利共贏蒙上資源詛咒,所以同樣可以預見,中國這條路不會那么容易走。不過,中國人歷來不信邪的,相信以耐心為礫,以道義為基,共享的發展權最終可以抵抗掠奪的霸權。
作者:左頁,藍鉆故事主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