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些老鄉都說,出門跟進了蒸籠似的。可看天氣預報,數字總沒自個感覺的那么燙人。這可不是氣象部門藏著掖著,里頭有講究呢。
人家測的是標準氣溫,有套嚴格的法子。
得在空地上搭個百葉箱,箱子漆成白的,離地1.5米高。周圍不能有高樓大樹擋著,就像給溫度計找了個敞亮地兒。
這樣測出來的,才是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溫度。咱平時覺得熱,那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大太陽底下曬著,身上直接吸熱,能不更燙?
要是趕上個悶葫蘆天,濕度大,汗水根本蒸發不了。身上黏糊糊的,熱氣全憋在體表,能不難受?
再趕上沒風的時候,熱氣堆在身邊散不出去。就跟待在沒開電扇的屋里似的,越待越悶。
城市里的老鄉感受更深,到處是水泥地、高樓。白天吸熱晚上放熱,熱島效應一疊加,更烤人了。您想啊,柏油路上能煎雞蛋,車曬一會兒能蒸饅頭。
這些地方的溫度,跟標準氣溫當然不一樣。老輩人有經驗,看天看云看體感,土辦法也管用。但咱也得知道,預報溫度是科學測出來的參考。
就像種地看節氣,心里得有個準譜兒。我個人覺得,下地干活別光盯數字,多留意身體反應。要是覺得頭暈乏力,趕緊找陰涼地歇著,別硬扛。
不同地方的老鄉也要注意,山區早晚涼,平原曬得猛。
澆水施肥選早晚,別在大日頭底下忙活。
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屋里得通風,備足綠豆湯。
這會兒趕緊檢查家里的防暑物件,風扇空調擦擦洗。
草帽水壺備齊當,出門干活別嫌麻煩。天氣再熱,咱也得把身子骨顧好,才有勁忙農活兒。
您要是還有啥防暑的好法子,也歡迎在底下說說。記住了,天熱別慌,科學應對,咱就能順當熬過這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