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當大多數國家還在苦苦計算該如何避開美國的下一波關稅大棒時,特朗普已經不客氣地把“關稅信”拍在了14國領導人案頭。
7月7日,美東時間周一,總統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自豪地曬出首批“關稅警告函”,收信人包括日本首相石破茂與韓國總統李在明。與此同時,白宮宣布,他已簽署行政命令,將原定于7月9日生效的“互惠關稅”推遲至8月1日——給談判留出一個月的“最后通牒期”。
日韓當頭一棒,其余國家排隊“挨訓”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手持特朗普致李在明的信
首批信函發出不到兩小時,特朗普接連宣布,又有12個國家收到同類信件,分別是: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南非、緬甸、老撾、突尼斯、波黑、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塞爾維亞、柬埔寨和泰國。共14國“榜上有名”。
信中內容如出一轍,特朗普要求各國:從8月1日起,若不妥協,將面臨25%-40%不等的新關稅;試圖通過“轉口避稅”,將征收更高懲罰性關稅;若敢對美商品反征稅,美將以等比例追加懲罰性關稅;如果在美本土建廠,可豁免新關稅。
至于具體“報價”,特朗普毫不含糊:
-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將被征收25%
- 南非、波黑30%
- 印度尼西亞32%
- 孟加拉、塞爾維亞35%
- 柬埔寨、泰國36%
- 緬甸、老撾40%,登頂“最高懲罰榜”。
你沒看錯,這是“按人頭開價、明碼標罰”的外交施壓新模式。
歐盟“神隱”,背后交易浮出水面
特朗普的這次“大點名”,一個顯眼的缺席者是歐盟。特朗普過去三個月不斷炮轟歐盟的“保護主義”,但這次14封信里,一個歐盟國家都沒有出現。原因呢?媒體普遍認為,背后已經有默契。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回應稱:“我們不會評論未收到的信函。”但據多家媒體爆料,歐盟正在與美國磋商一項臨時協議,將美國對歐盟的關稅鎖定在10%以內,同時尋求豁免某些關鍵商品(如葡萄酒、飛機等)的基準稅率。
葡萄牙財政部長甚至“放話”:雙方已接近達成原則性協議,關稅可能低于10%。
表面上看,歐盟“躲過一劫”;實際上,特朗普是在劃分“談判優先級”。他知道歐盟一體化體量大、談判機制復雜,不易“速戰速決”;而中小經濟體的談判門檻低、對美依賴高,是更好的“殺雞儆猴”對象。
美股“聞函色變”,全球市場戰栗
特朗普信件曝光后,美股三大指數應聲下跌:
- 道瓊斯指數收盤跌422點(0.94%)
- 標普500跌0.79%
- 納斯達克跌0.92%,創下三周來最大單日跌幅。
日系車企慘烈:豐田股價跌4%,日產跌7.16%,本田跌3.86%。背后原因顯而易見:日本汽車是美國進口大戶,新的25%關稅意味著其在美利潤將遭重創。
雖然白宮隨后澄清:“不會疊加征稅”,即新關稅不會再疊加在已有行業關稅之上(例如汽車目前已征收25%行業稅),但市場仍然恐慌。畢竟這場“信函行動”更像是特朗普要價前的敲桌子,而非簡單政策調整。
數據說話,這不是虛張聲勢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美國從上述14國進口商品總額高達4650億美元。其中日本和韓國就占了約60%,合計向美出口約2800億美元的商品。
這14國中,不乏美國高度依賴的品類供應商:
- 馬來西亞:美國第二大半導體進口來源國,年進口額近 180億美元;
- 南非:美國從其進口了全國約一半的鉑金;
- 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尼:服裝制造大國,為美國廉價服裝零售業撐起“底層邏輯”;
- 韓國與日本:不僅是整車供應方,更掌控著先進芯片、機械與藥品供應鏈。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玩“關稅通牒”。
早在今年4月,他就宣布將對部分國家征收10%-40%的“互惠關稅”,但在遭遇強烈外交反彈后暫時擱置,設下7月9日為最后談判期限。如今,他不僅將最后期限延至8月1日,還變本加厲地公布更高稅率,14封信更像是“談判前的板磚”——打出去看誰先服軟。
這場“關稅勒索秀”里,特朗普打得精明:把關稅包裝成“互惠機制”;把施壓轉化為“鼓勵在美建廠”;把談判窗口塑造成“最后機會”。
用大白話講就是:不想被關稅打壓?那就過來和我談。最好把工廠也一塊搬過來。
政治籌碼,還是經濟炸彈?
特朗普的這些操作,不只是經濟政策,更是為2026年中期選舉量身打造的政治籌碼。
面對選情逼近,他急于鞏固“反全球化斗士”的人設,要讓“銹帶州”的藍領選民看到:美國總統依然可以一封信掀起全球市場波瀾,用關稅“教訓”外國,把制造業留在本土。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向言聽計從的日本率先回擊。首相石破茂上周三表態強硬:“我們將竭盡全力維護國家利益。”他強調,日本是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我們重視的是投資,而非關稅”,并暗示日本不會在壓力下輕易讓步。
與此同時,全球市場的也開始了暗中調整。供應鏈轉移正在加速,企業重新評估在美投資的穩定性。面對關稅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開始反彈:成本上升、庫存堆積、訂單流失,正一步步反噬所謂的“美國制造復興”。
所以,這場“關稅戰”到底是談判前的強硬姿態,最終是走向交易桌,還是再次變成輿論場的一場喧囂?接下來的一個月,答案即將揭曉。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