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 1955 年授銜的開國上將中,周士第的經(jīng)歷格外引人注目。27 歲就擔任師長,彼時粟裕只是警衛(wèi)班班長,陳賡也僅是營長,可最終周士第卻僅被授予上將軍銜,這背后有著諸多復雜因素。
周士第年少便展現(xiàn)出不凡志向,1914 年,他考入海南最高學府瓊崖中學,在這里,革命思想的種子悄然種下。1923 年,他奔赴廣州,結識了共產(chǎn)黨人徐成章等人,次年,順利考入黃埔軍校一期,與陳賡、徐向前等成為同窗。
1924 年 11 月,在周恩來的任命下,周士第參與組建了由共產(chǎn)黨直接領導的鐵甲車隊,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力量。同年 12 月,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他在支援省港大罷工、平定商團叛亂等行動中表現(xiàn)出色,迅速升任鐵甲車隊隊長,其威名漸起。
北伐戰(zhàn)爭時期,周士第已成長為成熟的革命戰(zhàn)士。他所在的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一路過關斬將。周士第率部強攻汀泗橋、賀勝橋,率先突破武昌城,在軍中贏得 “北伐先鋒的先鋒” 美譽。到 1927 年南昌起義時,他已是起義軍主力二十五師師長,麾下陳賡、粟裕、林彪、陳毅等日后皆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將帥,那時他們都還只是周士第手下的中低級軍官 。
然而,命運的轉折突如其來。南昌起義后,部隊在三河壩遭遇強敵,損失慘重。周士第在困境中選擇離隊 “尋找中央指示”,這一去便是 6 年。在這 6 年里,他雖心系革命,參與了蔡廷鍇、蔣光鼐等人發(fā)動的抗日反蔣事變,為紅軍與十九路軍牽線搭橋,但脫離黨組織的這段經(jīng)歷,無疑成為他日后授銜時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1934 年,周士第終于回歸隊伍,擔任紅軍大學軍事教員。此后,在抗戰(zhàn)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再展軍事才能,歷任八路軍 120 師參謀長、華北第一兵團副司令、18 兵團司令員等職,參與指揮了陳莊戰(zhàn)斗、黃土嶺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晉中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解放西南等一系列重要戰(zhàn)斗,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從資歷和早期貢獻來看,周士第無疑相當深厚,其入黨時間早于部分元帥,在黃埔軍校和早期革命武裝建設中都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但紅軍時期作為紅二方面軍參謀長,與元帥要求的紅軍時期軍團級干部有差距;抗戰(zhàn)時期作為 120 師參謀長,也未達到八路軍正副師長、政委的標準;建國后任職與元帥的軍委副主席更是不可比。
大將標準方面,盡管周士第參加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達到師長以上,抗戰(zhàn)時期任 120 師參謀長,建國后也擔任野戰(zhàn)軍級副職和兵種司令等,但他脫黨 6 年的經(jīng)歷成為授銜時無法回避的問題。黨內對 “脫黨歷史” 較為敏感,這段經(jīng)歷使得部分干部對他存在看法,即便有周恩來、朱德等人的力挺,最終在綜合評定下,周士第被授予上將軍銜。
面對這一結果,周士第坦然接受,他曾表示能重新被黨接納已心滿意足。他的一生,前期輝煌,中期波折,后期再展雄風,雖未獲更高軍銜,但其為革命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早已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值得后人永遠銘記與敬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