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撼聲明:法國正式啟動 “脫約” 程序
當地時間 2025 年 7 月 7 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凡爾賽宮舉行的特別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法國將啟動退出北約的法律程序,并計劃在 2027 年 1 月 1 日前完成所有退出步驟。這一決定如驚雷般炸響國際政壇,不僅震動北約 31 個成員國,更引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連鎖反應。
馬克龍在聲明中指出,北約已淪為 “美國霸權的工具”,其東擴政策和對華強硬立場嚴重損害法國利益。他特別強調,法國將保留北約政治成員國身份,但徹底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包括撤出所有駐北約部隊、關閉境內北約軍事基地,并終止與北約的情報共享協議。這一舉措直接呼應了戴高樂主義的傳統 ——1966 年,法國曾退出北約軍事指揮體系,直到 2009 年才重新加入。
二、歷史回響:戴高樂主義的當代復興
此次 “脫約” 并非突然之舉,而是法國長期戰略自主訴求的集中爆發。馬克龍在聲明中多次援引戴高樂的名言:“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并強調法國將重新確立獨立防務體系,推動歐洲戰略自主。他透露,法國已與德國、意大利等國啟動 “歐洲防務聯盟” 談判,計劃在 2026 年前形成統一的歐洲軍事指揮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此次退出北約的法律程序完全依據憲法第 53 條,即總統擁有決定國際條約存廢的權力。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皮埃爾?勒梅爾表示,該決定已獲得議會多數支持,預計將在 8 月舉行的特別會議上正式通過。
三、全球震蕩:北約裂痕與戰略重組
法國的決定立即引發北約內部的劇烈震蕩。北約秘書長呂特緊急召開成員國視頻會議,稱此舉 “嚴重削弱聯盟團結”,并警告可能觸發 “連鎖反應”。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 “深感遺憾”,但強調 “尊重法國主權”,同時暗示可能在貿易談判中采取反制措施。
歐洲內部反應呈現明顯分化:德國總理朔爾茨呼吁 “保持冷靜”,稱德國將繼續留在北約;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則強烈譴責,認為這將削弱對俄威懾;意大利國防部長克羅塞托甚至公開質疑北約存在的必要性,稱 “歐洲需要新的安全架構”。
對全球格局而言,法國退出北約可能加速北約的 “大西洋化” 與 “歐洲自主化” 分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這是 “歐洲覺醒的標志”;中國外交部則強調 “尊重各國自主選擇”,并期待與歐洲加強合作。
四、戰略博弈:法美交鋒與歐洲再平衡
馬克龍的決定背后,是法美在多重領域的戰略博弈。美國長期要求北約成員國將軍費提高至 GDP 的 5%,而法國堅持 “歐洲優先” 原則,主張將新增軍費投入歐洲本土防務。此次退出北約,法國不僅規避了美國的軍費壓力,更試圖通過推動歐洲防務聯盟,在歐盟內部確立領導地位。
對美國而言,法國的 “脫約” 是繼英國脫歐后的又一重大打擊。五角大樓評估,法國退出將導致北約在歐洲的軍事投射能力下降 30%,尤其是在核威懾、太空戰等關鍵領域。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可能通過強化與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合作,彌補法國退出后的力量真空。
五、未來懸念:歐洲防務的十字路口
法國的 “脫約” 決定將深刻影響歐洲安全架構。馬克龍已提出 “歐洲防務聯盟” 的三大支柱:建立統一的歐洲軍事指揮體系、發展獨立的軍工產業鏈、推動法德核威懾共享。德國智庫 “歐洲安全研究所” 預測,若該計劃成功,歐洲可能在 2030 年前形成獨立于北約的防務能力。
然而,挑戰同樣巨大。歐洲內部在防務預算分攤、指揮權分配等問題上分歧嚴重,且法國退出北約可能引發北約內部的 “多米諾效應”—— 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已暗示可能跟進。此外,美國的壓力和俄羅斯的戰略試探,將進一步考驗歐洲的團結。
結語:從北約到 “歐洲軍” 的歷史轉折
馬克龍的 “脫約” 決定,標志著歐洲戰略自主進入實質性階段。這不僅是法國對美國霸權的一次 “政治反叛”,更是全球化時代多極化趨勢的必然結果。正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崔洪建所言:“當北約淪為單邊主義工具時,歐洲的覺醒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未來兩年,法國的 “脫約” 進程將成為觀察全球地緣政治演變的關鍵窗口。是北約加速衰落,還是歐洲在陣痛中涅槃重生?答案,或許就藏在巴黎的談判桌上,藏在柏林的防務會議里,更藏在每一個追求戰略自主的國家的選擇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