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全球自然指數榜單已正式公布了,我國再一次成為大贏家——共有45家科研機構、高校進入前100強榜單(含中國大陸41家、香港3家、臺灣1家)。
數據表明:中國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已經確立了全球領先的地位,而不是20多年前的無足輕重——不僅科研機構數量多、排名高,而且覆蓋廣泛,從頂尖名校到特色高校、地方強校均有代表。
自然指數榜單,是衡量全球各國、地區基礎研究的重要指標
全球范圍內的自然指數榜單于2014年11月首次發布,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研究型學術期刊——最初是68種,2018年6月增至82種,2023年收錄期刊總數增至145種。
自然指數統計的是這些頂級期刊上發布的論文數量及其權重,被公認為是“能夠衡量各國科研機構、高校在基礎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產出的重要指標”——覆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科學五大學科。
自然指數的統計基于精選的100多種頂級期刊的高質量論文,單篇論文總分固定為1,若作者隸屬多機構,份額再平均分配至各機構。假設在《科學》上發表了某篇論文,是中美兩國兩家科研機構共同完成的。
兩家機構各自得0.5分,同時還采取了“加權算法”,將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論文的權重降為其他學科的1/5,原因是:論文量占比高達50%左右,相當于其他單個學科的5倍。
若不調整權重,若不對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論文進行權重調整,抬升其他學科的權重,這將會導致:自然指數榜單“偏向天文學研究較強的機構或國家”,從而嚴重扭曲基礎學科間的公平性。
榜單顯示,我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2025財年發表了39443篇高質量論文,自然指數得分為34223.39,位居全球各國、地區的榜首。其中,中科院論文數量為9896篇,得分2870.36,在全球前100強科研機構榜單中位居第一名。
前十強中,我國占據8席,排在后面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3)、浙江大學(第4)、北京大學(第5)、中國科學院大學(第6)、清華大學(第7)、上海交通大學(第8)、南京大學(第9)。
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雙非”高校涌現:深圳大學(第55)、北京化工大學(第70)、華東理工大學(第91)、東華大學(第92)等非“985”高校也成功躋身全球百強,顯示了中國科研力量的深度和廣度。
撫州大學(贛東學院)(第87)的上榜尤為引人注目。中國科研機構在自然指數中的“碾壓式領先”,是國家長期投入與資源整合(如“雙一流”建設)的結果。然而,下一步需攻克三大關隘:
從注重基礎研究的高質量,轉為“知識產權的盡快落地”;補足生物醫學短板,推動交叉學科發展;減少對國外頂級期刊指標的依賴,建立涵蓋技術嚴謹、權威、社會影響力強悍的國產多維體系。
美國31家、德國5家、英國4家、日本3家…
前100強榜單中,美國上榜31家。其中,哈佛大學排名第二,但卻是全球排名最高的“大學”。榜上有名的還有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密歇根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多個西歐國家的科研機構排名下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從前些年的第4位降至第10位,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首次跌出前10,降至第12位。英國牛津大學,居然跌出前20強。
按國別來看,中國第1、美國第2、德國第3、英國第4、日本雖守住了第5位的位置,但論文份額較上年減少了9%。進入全球研究機構前100名的日本研究機構僅有東京大學(第24)、京都大學(第66位)、大阪大學(第100)。
前100強科研機構榜單中,新加坡、瑞士、加拿大、韓國均上榜2家,法國、丹麥、西班牙、意大利都上榜1家。
整體而言,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已處在領跑階段,目前的短板是“積累不足”。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眾多頂尖大學,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