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有我——365百姓故事匯】
7月3日,記者走進秦皇島市盧龍縣孤竹小金米合作社,76歲的合作社理事長付建中正對著手機鏡頭侃侃而談,與直播間里網友互動頻頻。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人,65歲考駕照,70歲玩直播,如今又學會用AI寫作,在網絡上銷售孤竹小金米。
1949年生于盧龍縣上梨峪村的付建中,從小聽著伯夷、叔齊的典故長大,爺爺告誡付建中要“守規矩,勤持家,與人為善,樂于助人”,加上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對家鄉土地的熱愛刻進了骨子里。
2004年,付建中從鄉鎮干部崗位退下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幫撫寧一個棉農解決了種植技術難題。這事兒點燃了他的再創業熱情。很快,盧龍縣建中棉花協會掛牌成立。付建中引進轉基因抗蟲棉技術,沒幾年工夫就讓盧龍的棉農收入翻了三番,協會成員增加到1500多人,僅此一項可讓每家棉農增收2500元。
后來隨著市場變化,棉價出現大幅下跌,收益銳減,嚴重影響了棉農的積極性。付建中不得不考慮尋找其他的替代農產品。
經過考察,盧龍的谷子種植歷史悠久,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讓這里成了谷子的黃金種植帶,于是,他三赴張家口,向“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取經,引進高產的張雜谷品種,又聯合省農科院篩選出“眼皮薄”等本地良種。
2010年,孤竹小金米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帶著社員在下梨峪建起千畝有機產品基地,嚴格遵循有機操作規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用農家肥滋養土地,蟲害靠物理防治,還實行輪作倒茬讓土地休養生息。2020年有機產品基地被評為“首批全國有機產品示范基地”。農戶在這里不僅實現脫貧致富,還個個變成了懂科學、會技術的新型農民。
2017年,合作社在張家溝、下興隆莊村建立2100畝綠色產品基地,并成功獲得有機、綠色產品認證。付建中深諳產品營銷中“講故事”的力量,他搶注了“孤竹”“首陽山”商標,設計5款專利包裝,把伯夷、叔齊的典故印上米袋。投資357萬元的加工廠投產后,流水線產出的小金米晶瑩飽滿,連獲國家級名優農產品、國際農交會金獎,成了京津冀伴手禮中的“香餑餑”。
如今,合作社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228人,成員遍布盧龍縣北部三個鄉鎮5個行政村,2024年年底總收入達4200萬元。孤竹小金米合作社榮獲市級、省級、國家級示范社等諸多榮譽,還登上2018年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排行榜300強。付建中本人也先后獲得全國明星合作社理事長、脫貧攻堅奉獻獎、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榮譽。
產業做大了,付建中沒忘鄉親:貧困戶免費領種子、學技術,合作社高價回收;幾千名貧困戶享受分紅,累計發放120多萬元。為培養“新農人”,他和縣職教中心合作搞研學,讓學生下田體驗“粒粒皆辛苦”。
獲得這些成績,離不開家人的支持。老伴雖然經常吐槽他“退休比上班還忙”,卻依然陪伴他到田間地頭忙活。兩個兒子雖然沒跟他一樣從事農業種植,也總是無條件支持父親的事業。
現在,76歲的付建中,依然每天6點起床處理合作社事務,過一兩天就去種植基地查看谷子生長情況,還經常去外地參觀交流,學習新技術新經驗。
談到未來規劃,付建中掏出小本本:開發小米茶沖、煎餅,和高校合作研制含益生菌的小米酸飲品,還要搭上文旅快車。他的夢依然遠大:“我就愛看金燦燦的谷子堆成山——那可是咱盧龍的‘金種子’!我的目標就是讓孤竹文化和小米一起走出去!”
來源:秦皇島日報
責任編輯:高小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