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陸家嘴
在上海,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愈發鮮明的城市標識。
7月7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標志著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步入一個嶄新階段。
根據這次全會精神,上海將更加注重以科技創新引領“五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要搶占前沿領域科技制高點,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深化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加強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布局培育。上海提出要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
當今世界,全球科技創新版圖正在進行深度重構,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從人工智能到半導體芯片,從人形機器人到生物醫藥,這些議題不僅是全球科技前沿話題,更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關切。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中國科創版圖中,上海肩負著特殊的時代使命。
202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上海考察指導工作,出席重要活動,對上海發展作出新的戰略擘畫、戰略指引,要求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為上海在新征程上進一步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會場審議中,上海市委委員多次言及“為國擔當、勇為尖兵”,亦表示要“干字當頭、奮力一跳”,以務實行動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會強調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提升創新效率,把握底層邏輯,對上海深化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作了全面系統部署。
上海模速空間。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資料圖
責任使命
上海的科技創新工作,從全國看,始終是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謀劃和部署的。
早在2014年,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五個中心”的總體定位也由此形成。此后,總書記多次來到上海考察,也多次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要求、作部署。
從2014年到2025年,十幾年來,上海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加力,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從“打基礎”到“建框架”再到“強功能”的跨越式發展。
2024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4.4%,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例約11%,大飛機、國產大郵輪等一批國之重器投入運營,一批“卡脖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根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5萬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全市GDP三分之一,助力上海成為全國首個經濟規模步入5萬億元以上的城市。隨著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上海的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已站上新起點。
“作為科技部門,我們要能夠進一步增強干字當頭、奮力一跳的精氣神,以‘小老虎’般的工作狀態,全力把全會精神、路線圖、任務書轉化為實際工作,轉化為實景畫。”上海市委委員、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將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深化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加強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布局培育。
駱大進提到,目前上海正在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并進一步培育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的科技領軍企業。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上海65家企業上榜,位列全國第二。對上海來說,要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當好標桿。
此次全會指出,上海要切實增強為國擔當、勇為尖兵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自覺從落實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的高度謀劃和推進科技創新,更好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效率
如今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許多領域“窗口期”轉瞬即逝。這次上海不僅強調要保持戰略敏捷,堅持長期主義,搶占前沿領域科技制高點,同時還明確提升創新效率。“抓科技創新一定要講效率”,正在成為新的共識。
落到上海16個區,各區資源稟賦、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如果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巴抓”,勢必事倍功半。科技創新要堅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出發,選擇有優勢的賽道重點發力。
上海市委委員、閔行區委書記陸方舟說,最近閔行推出一系列重磅舉措,為腦機接口產業按下“加速鍵”。6月29日,上海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腦智天地”在閔行區正式啟動建設,將推動腦機接口創新資源集聚,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集群。
中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腦智天地”在上海啟動建設,多家企業入駐集聚區。
2025年1月,上海發布《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進一步加速產品研發與臨床試驗。陸方舟稱,目前閔行在半侵入式等賽道已相繼涌現出創新成果和創業企業,借助上海布局建設的相關重點實驗室和公共服務平臺,將進一步打造腦機接口創新策源高地。
近年來,閔行立足“一南一北”發展戰略,以“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為牽引,科學、科技、科創已融入區域血脈。2024年,閔行經濟總量首次突破4000億元邁上新臺階。全區全社會研發投入266.18億元,占GDP比重達8.87%,居上海各區第一。
松江是上海的工業大區和外貿大區。上海市委委員、松江區委書記王華杰表示,松江將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發展集聚區、新質生產力發展先行區。他特別提到,做優做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發軔于上海市松江區,隨著不斷發展躍升,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王華杰說,2025年6月,G60九城市聯席會議首次以輪值承辦形式召開,在杭州成立重大科創平臺聯盟、企業出海服務聯盟、低空經濟協同創新聯盟,取得良好成效。
6月27日,雷克薩斯新能源項目在金山區開工,掀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篇章。上海市委委員、金山區區長袁罡說:“雷克薩斯落戶金山,是一個重要發展契機,將加速金山區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雷克薩斯金山項目預計2026年8月竣工、2027年投產,屆時年產能可達10萬輛。
袁罡說,金山區是全國七大化工產業基地之一,擁有較為完整的化工產業鏈,總產值已達約1700億元。近年來金山區在發展傳統化工業的同時,還在不斷布局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新興產業。
底層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發展科創再次強調了“底層邏輯”的重要性。全會指出,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底層邏輯和內在機理,密切跟蹤技術演進趨勢、技術路線和創新模式變化,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更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科技創新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比如摩爾定律、成本曲線等,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突破再到產業落地,同樣有邏輯可循。上海強調把握科技創新的底層邏輯和內在規律,就是為了看準方向,避免踩空,在科技發展中保持主動。
低碳轉型是全球共識,綠色航運是大勢所趨。目前,上海港正在建設綠色能源加注中心。2025年3月,在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上港集團能源公司旗下甲醇加注船,為韓國“HMM Green”輪加注了約2900噸國產綠色甲醇。這標志著,上海港實現國產綠色甲醇的首次批量加注。
“我們要把握綠色甲醇發展機遇,這對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也有重要意義。”上海市委委員、上港集團總裁宋曉東說,上海港可以通過配置全國的綠色甲醇資源,吸引全球的甲醇燃料船舶選擇上海港進行加注,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航運服務能級。
國產綠色甲醇的批量加注,證明上海港已形成綠色甲醇燃料“儲、輸、供”全鏈條能力。宋曉東認為,隨著綠色甲醇加注業務的增長,上海港須攻克成本、認證、產業鏈體系等難題。“未來全世界最大的綠色甲醇生產企業一定在中國,我們要爭取認證規則的話語權。”
過去,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效率不高是上海科技創新的一個短板,局面正在改觀。上海市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說,華東師范大學2024年成為全國首個實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的高校,科技成果作價形成的股份全部歸科研人員持有,后續企業發展良好情況下向學校支付賦權成果總價的30%,企業經營不善還可專利轉回抵銷債務,減少科研人員創業壓力。
“受此激勵,學校科研人員創業熱情空前高漲。”她說,華東師范大學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金額,由2023年708萬元增至2024年的4.76億元。
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動了多項改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賦予所有權+約定收益”全部所有權賦權模式,僅2025年一季度以來,已有22項科技成果實施全部所有權賦權,轉化金額超過10億元,孵化公司13家,吸引超過6.5億元意向資本投入。
這次全會,上海還明確要大力培養造就創業者隊伍。與會市委委員提到,一方面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養上注重注入創業基因,另一方面要引進創投基金、創業導師,在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同時激發創業熱情,幫助創業者組建創業團隊、搭建對接平臺。
“我們不滿足于做后勤部長,還要做產學研的橋梁紐帶。”王華杰委員說,松江大學城聚集著很多高校,大學科技園將努力成為產學研用協同的“試驗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