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這幅書法作品,總是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并且,你也會發(fā)現(xiàn),這的書法,最能夠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文化修養(yǎng),是一種精神氣質(zhì),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內(nèi)容。
其實,從諸多方面看,我們更應該學習特質(zhì),謙和,和善,這種特點,筆者認為,在這幅作品上,體現(xiàn)的更加完美,將這種沉實,內(nèi)斂的作風,貫穿其中。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風范。
近日,一張石碑照片在書友間悄然流傳,其上六個綠色大字,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引人駐足,深思其背后的故事與意義。這六個字,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或許只是石碑上的一道風景,但對于深諳書法之道的朋友們來說,它們卻是通往古人心靈的一扇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前兩個字,它們或遒勁有力,或溫婉流暢,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書法大家筆下生花的風采。然而,正如問題所提,第三與第六個字卻如同謎一般,讓不少觀者心生疑惑,卻也更加激發(fā)了探索的熱情。
在書法的世界里,每一個字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筆一劃間透露著書者的情感與心境。這六個字,或許是對歷史的沉思,或許是對自然的贊美,又或許是對人生的感悟。它們以石碑為載體,跨越千年時光,靜靜地等待著有緣人的解讀。
看到這幅書法,想起朋友的問題,
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
寫不好的原因是沒認真練,只要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絕對能寫好。
當然要成大器,成一流的書家,就須勤奮加天才了。
先說王羲之,總共才活了五十八歲,寫《蘭亭序》時才五十歲,(另一說32歲)便奠定了書圣的地位。明代書法家王寵,才活了四十出頭,作品便已不朽。
而當代書家一個比一個長壽,有的甚至近王羲之壽命的兩倍,也沒達到最高境界。所以搞藝藝術要想達到頂峰,絕對講天才的。
何謂天才?
就是學者在某一領域,有獨特的領悟和感受。比如趙佶,其二十左右時,瘦金書的獨特風格便以形成,這就是大天才。有的人學一輩子都形不成自己的風格,這就是悟性不高。比如當今寫歐楷的,到老還是歐楷,根本走不出來,可見天分是多么重要?
就像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一樣,并不是他比別的詩人下功,或是讀的書多,而是沒有他的獨特感悟。
我曾聽過鮑鵬山先生講過孔子,說孔圣人的知識總和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當然不一定準確)。但是他的《論語》成了后世的圭臬。這就說明他的感悟力是多么超前!
所以說勤奮只能達到中端,再加上慧悟才能登峰造極!當然不努力只一味的相信天才,則一事無成!
練不好字,一在方法,二在態(tài)度。方法方面,不善于向行家和老師學習,自以為是,不懂循序漸進,過于急于求成,導致費力不討好。態(tài)度方面,缺少恒心耐心,心思不集中。
不練字但字卻寫得好,可能是在暗中練,做事較低調(diào);也可能天賦高,摹仿能力和審美能力強;也可能以上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有些東西并不是練習就能達到最佳境界的,除了下苦工練習之外。悟性與天性是一種不可求的東西。
必須承認天賦,有些人大腦與小腦配合的十分完美,無論是寫字或者是做其它事情總會有靈巧的和笨拙的分類。人是有天才的,寫字也是有天才的,有些小學生寫的字就比老師還強。
我們認功夫出人才,但也必須承認天賦出人才,有些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寫字亦如詩,有些詩人很小就能寫出佳作,而有些人至死也寫不出一首傳世的詩篇。當年毛主席在重慶寫下了"沁園春、雪"這首驚世駭俗的詩篇時,蔣介石驚怒不已,召集手下的文膽商量寫一首詩回敬,結果手下的人都面面相觀,無人敢接此任務,天才的神力是不可挑戰(zhàn)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