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璽勇 魏正陽 哈爾濱日報記者 張大星 文/攝
盛夏的清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延壽縣中和鎮萬畝稻田內,24歲的于洪洋正蹲在田埂上,指尖輕捻稻葉,目光專注。“延軍叔,這是典型的缺鉀啊!”他清亮的嗓音透著堅定,“1份氯化鉀配3份腐熟有機肥混施,養分才均衡。”種植戶時延軍聽后頻頻點頭:“去年沒聽你的,少收1萬多斤稻子。今年,全按你的‘方子’來!”
從精準識別病蟲害到指導無人機變量施肥,從線上“把脈”到地頭“會診”,“00后”于洪洋被鄉親們稱為“稻田郎中”。他用科技與智慧守護著黑土地,在鄉村振興浪潮中舞動青春。
于洪洋(左)查看稻葉狀態。
抉擇
國企“飯碗”與黑土地的召喚
3年前,于洪洋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一邊是月薪5000元、年終獎超10萬元、“五險一金”的國企“鐵飯碗”,一邊是家鄉的召喚。
2021年7月,從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的于洪洋,找到了令同齡人艷羨的工作。然而,僅14個月后,他的一紙辭職信震驚了大家。他選擇回到家鄉延壽縣中和鎮,開了一家小小的農資店。
“輔導員氣得拍桌子,說我‘腦子進水了’。”于洪洋回憶,“父母整宿睡不著,念叨‘國企多好,賣農資能掙幾個錢?’”壓力如山,但他心中早有答案。他說:“大四實習時,那個刺痛我的場景一直揮之不去。”
于洪洋告訴記者,當時,一位鄉親錯把殺蟲劑當成了殺菌劑噴灑,枯萎的秧苗與大爺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形成了強烈反差……“大爺抱頭痛哭的場景,讓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刻,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自從有了大志向,于洪洋便悄悄把自己與家鄉“綁定”。為了圓夢,他連續3年拿到獎學金,所研究的課題被納入學院教材。指導老師評價他:“能把復雜的農業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為他扎根鄉土奠定了基礎。
破局
“小屁孩”贏得“老把式”信任
2023年4月,“振洪農資”的招牌在中和鎮掛起。開業首月,只賣出300畝地的除草劑。“鄉親們看我像孩子,扭頭就走。”于洪洋苦笑著說。
轉機發生在當年5月。中和村種植戶林長山家6000盤稻苗突發病害,絕望中,林長山試著撥通了于洪洋的電話。于洪洋二話沒說趕到現場。40℃的大棚里,他蹲下身仔細診斷,并連夜從哈爾濱主城區調來“特效藥”,手把手教林長山……幾天后,秧苗緩過來了,挽回經濟損失近3萬元,“稻田郎中”的名號從此不脛而走。
自那以后,于洪洋的手機成了鄉親們的“急診熱線”,不僅中和鎮6個行政村的鄉親有事找他,附近慶陽農場和尚志市慶陽鎮的種植戶也來“問診”。
“跟著小于3年,節本增效加一起多賺三四萬元!”在慶陽農場第五作業區,“老把式”延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60畝稻田科學管理,減少了2000元支出,畝增產100多斤,出米率提升了3到5個百分點。
“治療莊稼病講究‘望聞問切’,關鍵得拿捏火候。”于洪洋指著綠油油的稻田說,“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正常年景做到穩產增產不難。”他年輕的臉龐上,汗水閃著光。
藍圖
青苗計劃與“雁陣”愿景
夜幕低垂,“振洪農資”的燈牌依然在鄉野間亮著。電腦前,于洪洋正專注完善著自己的心血之作——已逐漸成形的“標準化稻田管護方案”。
于洪洋告訴記者,他已有清晰的“三年青苗計劃”:第一年,上線微信小程序“掌上農技站”,提供線上問答、視頻指導、遠程診斷,讓科技助農覆蓋面翻番。小程序目前正進行最后調試,預計惠及周邊5個鄉鎮2000多種植戶。第二年,培育50個科技示范戶。每村建立示范點,提供免費技術培訓與支持,打造“以點帶面”的科學種植網絡,讓示范戶成為傳播現代農業技術的“火種”。第三年,推廣無人機精準施藥。減少用藥量,提升效果,為種植戶插上“智慧農業”的翅膀。
更遠的圖景已在于洪洋心中鋪展:創辦青年農創客聯盟,在鎮上建設返鄉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鄉村振興不能‘單打獨斗’。”他眼中光芒閃動,“要形成‘雁陣效應’,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回來、留得下來、干得起來!”
來源:哈爾濱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