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獼猴桃林下“掘”金 修文縣探索林下經濟新模式
一畝土地如何“長”出雙重效益
黃小桃
“獼猴桃收完了,剩下的地咋辦?”
“套種中藥材,讓土地‘活’起來!”
初夏時節,貴州省修文縣谷堡鎮平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菁在平寨村柏枝組中藥材育苗基地查看大葉滇黃精生長情況,“作為藥食同源的養生食材,黃精還可以加工成黃精茶、黃精餅干、黃精面等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修文縣是獼猴桃種植大縣,目前種植規模超16萬畝,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其中,平寨村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
修文獼猴桃種植。修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背后蘊含著巨大的資源開發潛力。”劉菁算了筆賬,“按照今年市場行情推算,黃精生長四年的畝均利潤達到7萬元以上。”
當前,平寨村以“1+1”新型集體經濟公司為主體,打造5畝黃精種植標準園區,進行林下種植試點,充分利用獼猴桃枝葉的遮陰優勢和區域供水系統,有效降低種植成本。
為拓寬銷路,平寨村還攜手貴陽藥用植物園,由該園在種苗、技術和銷售方面提供支持。“通過試點帶動,打通上下游流通渠道,讓老百姓看到獼猴桃架下的特色產業前景,實現增收致富。”平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大斌說。
與平寨村林下黃精試點剛剛起步不同,索橋村的林下陽荷種植已步入正軌。
在索橋村村民潘虹的獼猴桃果園中,30畝陽荷植株長勢喜人,清香四溢。
修文獼猴桃套種陽荷。修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每次進到這片果林里,都感覺很涼快;特別是六七月的時候,體感溫度起碼要降3度左右。”潘虹坦言,索橋村地處貓跳河峽谷盆地,常年干旱少雨,把陽荷栽到獼猴桃林下,保持果園土層水分含量的同時,又節約了用水成本,一舉兩得!
據統計,推行獼猴桃林下作物種植后,果園地表濕度平均增加10%,每畝日均節約用水成本1-3元。
近年來,修文結合氣候條件與產業基礎實際,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獼猴桃+藥”“獼猴桃+菌”“獼猴桃+魔芋”等特色套種,盤活獼猴桃林下閑置土地資源。
截至去年,全縣獼猴桃林下種植作物品種8種,種植面積達500畝,實現產值600萬元。據測算,通過勞務合作,套種模式每畝帶動2人以上就業,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在林下種植實現“一畝雙收”的同時,修文縣還將目光投向了林下養殖領域,探索“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立體農業新模式。
在六桶鎮坪山村貴州羅氏果品開發有限公司產業園內,羅興讓捧起一抔獼猴桃樹下的泥土查看土壤情況,兩條深紅色的蚯蚓在其間蠕動爬行。
修文獼猴桃林下蚯蚓養殖。修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只要不清理養殖床,平時澆澆水,一次投苗便可‘終身收益’。”貴州羅氏果品負責人羅興讓表示,林下蚯蚓每隔40多天就能采收一批,銷售給飼料加工廠和藥材公司,供不應求。
去年9月,貴州羅氏果品在5畝獼猴桃林下搭建蚯蚓養殖試驗田,利用當地養殖場的糞污養殖林下蚯蚓。“別看它個頭小,本領大著哩!”
松土、清污、除草、施肥……“每畝每年可將150噸糞污轉化為富含養分的‘蚯蚓肥’,既解決了養殖場糞污處理的‘老大難’,又促進果樹生長、提升果實品質,真是一得兩便!”羅興讓說。
修文縣六桶鎮坪山村林下蚯蚓養殖。修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悉,修文縣作為貴陽市生豬保供基地之一,林下蚯蚓養殖將其產生的大量糞污“變廢為寶”,在養殖業污染治理與獼猴桃產業提質增效之間架起了一座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