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淄博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結出了碩果。3位新農人憑借自身的高超技術和突出貢獻,成為全市首批榮獲正高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可理解為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正高級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兒?他們在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上有何過人之處?連日來,記者探訪了三位新農人的故事。
張偉:從“門外漢”到“新農人”
盛夏時節,沂源縣南麻街道溝泉村附近的山東中以現代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果園內,一排排蘋果樹長勢旺盛,一顆顆青嫩的小蘋果正沐浴著陽光,在微風中輕輕晃動,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圖景。
“智慧果園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談及果園的發展,山東中以現代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誰能想到,這位如今在農業領域游刃有余的行家,15年前還是個農業“門外漢”。2009年,張偉毅然辭去收費站工作,將目光投向“奧運果”。“2008年,沂源蘋果被北京奧運會認定為唯一指定蘋果,一夜之間聲名遠揚。”正是這份商業敏銳度,讓他看到了其中蘊藏的無限商機。
然而,當時的沂源果業面臨諸多困境。作為全國水果生產大縣,當地果業長期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新技術推廣難、品質管控弱,導致低端水果積壓、優質果品稀缺,傳統種植模式已難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為打破這一局面,2010年,張偉成立合作社,帶領農民開展郁閉園改造、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果園生草等創新舉措。這些努力不僅推動了當地果業轉型升級,更讓果農的收入實現了顯著增長。
隨著農業現代化與數字化浪潮的興起,果樹種植迎來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的變革。2015年,張偉順勢成立山東中以果業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在溝泉村建設了260畝高端蘋果產業園。園區引進以色列先進技術設備,結合當地實際,打造出高標準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
走進園區,科技元素隨處可見: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太陽能板提供綠色能源,攝像頭全方位守護果園。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智能無人機系統,它們在完成巡園任務后,會自動返回機巢充電并傳輸數據,全程無需人工干預。“一臺無人機一天能監測750畝果園,而人工不僅效率低,還難以獲得全面視角。”張偉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新時代的農民,不僅需要勤勞,更需要智慧。為幫助果農掌握新技術,張偉每年都會舉辦多期免費培訓班,還組建了專家顧問團和果樹服務隊。2024年,張偉又借鑒國際成功模式,推出了國際專利葡萄俱樂部模式,構建產業鏈上的利益共同體,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信息不對稱和信任缺失難題。“股份合作,共享果園”等創新模式,更是實實在在地幫助果農增收致富。“果農富了,產業旺了,咱這心里才踏實。”張偉滿臉欣慰。
李勇: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7月的桓臺縣唐山鎮賈莊村,金黃麥浪剛剛化作滿倉新糧,千畝沃野已被嫩綠的玉米苗染成生機的海洋。
記者見到李勇時,這位“新農人”正熟練操控著自走式高桿噴霧機穿梭田間,細密的藥霧均勻灑落,為玉米苗織就防護網。“今年種下1500多畝夏玉米,噴藥車一天能干500畝至800畝,效率比人工翻了10倍。”李勇擦著額頭的汗水笑道。
從傳統農耕的“會種地”到智慧農業的“慧種地”,李勇的轉型之路藏在合作社倉庫里——160余臺無人植保機、北斗導航播種機、進口氣吸式播種機等現代化裝備整齊列陣,如同等待出征的鋼鐵兵團,耕、種、管、收全鏈條服務的科技基因躍然眼前。
在科技賦能土地的同時,李勇更懂得“授人以漁”才是鄉村振興的長效密碼。鑫澤農機專業合作社連續兩年承擔縣級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圍繞無人機操作、農機智能維修等前沿領域開設定制化課程,田間課堂里,學員們跟著技術骨干調試設備、模擬作業,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在土地上深度融合。目前,超1000名技術骨干從這里走出,成為各村鎮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
合作社還將人才培育的觸角伸向校園,與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共建實訓基地。課堂搬進合作社的智能農機倉庫,學生在真實作業場景中掌握設備原理;專家教授定期下鄉指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實踐。這種“學用結合、產教聯動”的新模式,讓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2016年創立至今,占地12000平方米的設施場院、田間培訓教室、12名專業員工與120名社員,構成了合作社服務農業全鏈條的堅實底座。憑借過硬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合作社接連斬獲“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等重磅榮譽,成為齊魯大地上農機社會化服務與人才培育的閃亮名片。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關鍵在智能化,核心在人才化。”李勇深諳此道。他率先引入全市領先的高端智能裝備,2023年更承擔山東省夏玉米播種質量對比試驗,用數據為高性能農機推廣“鋪路”。如今,合作社“機械化+智能化”模式可同時服務5000畝耕地,讓“藏糧于技”的藍圖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面對極端天氣挑戰,他帶領團隊組建應急作業服務隊,以“平戰結合”的模式守護糧食安全,展現新時代農民的責任擔當。
從握鋤頭的普通農民到獲評正高級農藝師,李勇用15年光陰,書寫了“新農人”以科技與人才雙輪驅動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胡治勇:從“莊稼漢”到“田教授”
驕陽炙烤著桓臺縣索鎮街道睦和村的千畝農田,60歲出頭的胡治勇穿梭在剛出苗的玉米地里,黝黑的雙手輕輕撥開嫩綠的玉米苗,仔細查看滴灌帶鋪設情況。
“這滴灌帶就是玉米苗的‘智能飲水機’。”胡治勇笑著向記者解釋,“播種時鋪設,種子一落地就能喝上精準調配的‘營養液’。”這套“種、肥、管”同步的創新模式,讓傳統農忙時間縮短了近一半。如今,他坐在家里,只需按下遙控器,就能完成田間的水肥調控。
打小在土地里摸爬滾打,胡治勇對“腳上泥多,田里不愁”這句老話再熟悉不過。但他心里明白,光靠吃苦出力種不好地。2015年,他毅然流轉1200畝土地,成立桓臺縣瑞豐農民專業合作社,下決心走出一條科技興農之路。
十年磨一劍。如今的瑞豐合作社,已發展成為集農機作業、技術推廣、示范引領于一體的國家級示范社。倉庫里,高性能的播種機、變量施肥機、裝載北斗導航播種機等現代化農機整齊排列;田間地頭,物聯網墑情監測設備實時傳回數據。
胡治勇帶領團隊開展深耕整地、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攻關,糧食產量節節攀升。高產攻關田里,小麥畝產達860.48公斤,玉米畝產1069.2公斤,均位居全省前列;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更是刷新全國高產紀錄,為現代農業發展樹立了新標桿。
作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胡治勇深知“一人富不算富”。他把合作社變成了“田間學校”,農閑時間不定時開展農技培訓,手把手教農戶操作智能農機,講解精量播種、秸稈還田等綠色高效技術。“光自己會不行,得讓鄉親們都嘗到科技的甜頭。”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田小麥、玉米畝均分別增產70公斤和140公斤,化肥農藥用量顯著下降,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最近,胡治勇成了村里的“明星”——他成功獲評正高級職稱,這讓不少鄉親感慨:“沒想到咱莊稼人也能評上高級專家!”他表示:“這份職稱既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更是一種鞭策。政府不僅給予我們榮譽,還提供實打實的技術培訓、專家服務和補貼,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面對榮譽,胡治勇沒有止步。他正謀劃著建設智慧農場,計劃引入無人收割機、AI病蟲害識別系統,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數字農業實驗室。“地還是這片地,但要用科技讓它長出新高度。”采訪結束時,胡治勇望著千畝良田,眼中滿是憧憬。
在淄博希望的田野上,張偉、李勇、胡治勇等新型職業農民以科技為犁,深耕智慧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先鋒力量。他們的成長蛻變,離不開當地創新完善的人才培育體系。如今,農民也擁有了與工程師、教師一樣系統規范的職稱評定通道。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為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農藝師、農民高級農藝師、農民正高級農藝師,一套覆蓋全職業發展周期的晉升體系,正為農業人才的成長精準“量體裁衣”。
2024年,淄博市人社部門在全省率先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范疇,在線上培訓平臺開辟免費課程專欄,截至目前,已助力960名職業農民提升技能。在職稱評審上,當地打破常規,采用面試答辯、業績展示等多元化方式,重點考察種地能力、技術水平與示范帶動效應,讓“田秀才”“土專家”的真才實學獲得權威認可。
截至目前,淄博已完成5批次評審,3人榮獲農民正高級農藝師稱號,70人獲評農民高級農藝師,另有120名農民農藝師、327名農民助理農藝師脫穎而出。這些“持證上崗”的農業“領頭雁”,正帶著新技術、新理念扎根鄉土,讓職稱這塊金字招牌,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