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海南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跨越國界,共建家園”中外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奔赴海南省萬寧市,開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加納、科摩羅等國家的青年學子,在興隆咖啡產業園的小洋僑咖啡工坊共同體驗手沖咖啡制作,深入探尋咖啡文化底蘊,并與當地歸國華僑親切交流,沉浸式感受僑鄉文化的獨特魅力。
(出發前合影留念)
沉浸式體驗:一杯咖啡里的文化傳承
在小洋僑咖啡工坊,學子們首先走進咖啡種植園,系統了解咖啡從采摘、烘焙到成品的全產業鏈流程。店長肖勁陽身為馬來西亞和越南混血的第三代華僑,向大家講述了華僑群體的奮斗創業歷程,并詳細介紹了興隆咖啡的歷史淵源——作為海南僑鄉的標志性產業,興隆咖啡既傳承了東南亞傳統工藝,又融入了本土特色,承載著幾代華僑的奮斗記憶。
在專業咖啡師的悉心指導下,中外學生分組動手體驗手沖咖啡制作。從研磨咖啡豆到精準滴漏萃取咖啡液,每一個環節都讓同學們沉浸其中。來自加納的李剛Samuel Ofori難掩興奮:“原來一杯咖啡背后藏著這么多學問!中國的興隆咖啡口感醇厚,和以往喝過的成品咖啡風味截然不同。”
(留學生學習手沖咖啡現場)
華僑訪談:“根”與“情”的時代共鳴
活動特別邀請興隆鎮老華僑王金蓮老師分享家族故事。王老師出生于印度尼西亞,母親是印尼人,父親是福建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她隨父母從印尼歸國,在興隆扎根,通過不懈學習成為一名化學老師,丈夫同為馬來西亞華裔,夫妻二人共同為興隆農場的建設貢獻力量。
“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著華僑的心血,”王老師感慨道,“就像這片繁茂的咖啡園,咖啡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是我們聯結故鄉與世界的紐帶。”
留學生們被這段歷史深深觸動。印度尼西亞籍學生林晗提問:“華僑如何保持對祖籍國和居住國的雙重認同?”王老師“只要心懷故土,便能落地生根”的回答,引發全場熱烈掌聲。
(小洋僑咖啡店長肖勁陽(左)與老華僑王金蓮(右)分享興隆第二代和第三代歸僑人士奮斗史)
共建家園:青年力量促進文明互鑒
來自巴基斯坦的宋懷安Shabbir Muhammad Ans在活動結束時感慨:“今天的實踐活動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旅程,更通過這種日常飲品觸摸到人類文明交流的宏大敘事。當中國伙伴為印尼華僑的故事動容,當外國學生贊嘆興隆咖啡的獨特工藝時,我們其實正在共同書寫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就像那杯融合了多國智慧的咖啡,最好的文化交融,既保留著每種成分的個性,又在交融中孕育出新的風味。”
(虞凱惠與老華僑交流)
國際教育學院團委書記虞凱惠指出,此次活動以咖啡為媒介搭建中外青年交流橋梁,在推廣興隆咖啡文化與華僑文化中推動文明共融共生;同時通過華僑奮斗史與當代青年創業史的聯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歷史與時代交融的雙重注腳。
合影留念
據悉,這支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還將走訪海南新時代文明村落、生態保護區、萬寧市人民醫院等地,通過文化調研、志愿服務等形式,探索青年在全球化時代的責任與擔當。興隆咖啡的醇厚香氣,僑胞的深情講述,中外學生的積極參與,正化作跨越國界的友誼之橋,連接起更多年輕的心靈。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