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必須提高警惕,日本正式決定對稀土出手!
當中國剛剛取消對日本水產品的禁令,鄰邦卻轉身在深海掀起一場資源風暴。
日本宣布 2026 年啟動 5500 米海底稀土試采,號稱要打破 “中國壟斷”。
這項每噸泥漿僅能提取 2 公斤稀土的計劃,為何讓東京不惜投入 8300 萬美元?
當中國掌控全球 92% 的稀土精煉產能,日本的深海豪賭究竟是技術突圍,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
日本 “破局” 之舉:深海鉆探背后的資源
在東京灣的規劃藍圖上,南鳥島周邊海域正成為日本 “資源自立” 的關鍵坐標。
2026 年 1 月,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將動用 “地球號” 鉆探船,深入 5500 米海底抽取含稀土泥漿 —— 這個相當于 550 個大氣壓的極限深度,至今未有任何國家完成工業級開采。
按計劃,35 噸泥漿僅能提煉 70 公斤稀土。
單公斤成本高達 120 萬美元,是國際市場價格的 1200 倍。
即便如此,日本內閣府仍將其定義為 “擺脫進口依賴的戰略突圍”,只因南鳥島周邊 1600 萬噸的稀土儲量,足以讓這個資源貧瘠的島國看到 “分庭抗禮” 的可能。
這場豪賭的技術瓶頸遠超想象。
英國定制的深海吸管設備因材料應力問題延期兩年交付,而 55 兆帕的管道抗壓需求,已超越現有航天級材料的極限。
更棘手的是泥漿處理:含水率超 90% 的礦漿需先進行高耗能脫水。
其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釷更需單獨屏蔽處理,傳統萃取工藝的能耗比陸礦加工高出 17 倍。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內部評估毫不樂觀。
即便項目成功,2030 年前也只能滿足國內 7% 的需求,2 萬億日元的總投入,足夠向中國采購 30 年稀土。
但日本的緊迫感并非空穴來風。
在中國掌控全球 99% 重稀土精煉產能的背景下,東京不得不鋌而走險。
2022 年茨城縣 2500 米海域的試驗性開采,雖驗證了淺層技術可行性,卻讓日本更清楚深海開采的鴻溝。
當三菱集團 2024 年從非洲進口的稀土精礦中,70% 仍需運至中國包頭加工時。
這場深海計劃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態:向美國展示 “去中國化” 的決心,即便每噸泥漿的開采成本,足以購買同等重量的黃金。
中國稀土主導權的技術
在內蒙古包頭的稀土冶煉廠里,一組數據揭示著中國不可撼動的地位。
2024 年全球稀土產量中,中國以 27 萬噸貢獻 69.2%,精煉產能占比更高達 92%,其中重稀土精煉幾乎壟斷全球。
這份優勢的起點,要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徐光憲院士的 “串級萃取理論”。
當國際巨頭還在為分離鐠釹這對 “孿生兄弟” 頭疼時,中國科學家用數學模型破解了世界難題,讓單一稀土產量十年內增長 400%,徹底打破歐美壟斷。
如今,這套技術護城河正被多重防線加固。
2024 年生效的《稀土管理條例》明確:核心分離技術出口需國務院審批,非法泄密最高面臨 10 年刑期。
在 32 家重點稀土企業,“AI 巡檢系統” 實時監控 1.2 萬項技術參數。
2025 年上半年已成功阻斷 17 起境外竊密行為。當日本計劃在深海 “另起爐灶” 時。
中國早已在技術源頭筑起高墻 —— 某稀土集團工程師透露,即便日本獲取泥漿樣本,沒有中國的萃取劑配方,也無法提煉出合格的稀土金屬。
更精妙的反制在于市場調控。
2025 年 6 月日本宣布深海計劃后,中國稀土集團迅速打出 “量價組合拳”。
鏑、鋱等原礦價格下調 12%,直接讓日本豐田的電機磁鐵成本飆升 37%。
與此同時,稀土永磁材料的出口單價卻上漲 20%,形成 “低端控量、高端溢價” 的雙重策略。
這種調控的底氣,源于中國對產業鏈的全鏈條控制 。
從勘探、開采到精煉、深加工,全球 90% 的稀土成品最終都要經過中國工廠的工序,日本試圖繞過中國的設想,本質上是在挑戰一個已經運轉了四十年的產業生態。
借 “稀土牌” 討好美國?
當中國取消水產品禁令的善意余溫未散,東京卻在稀土領域擺出強硬姿態 。
這場看似矛盾的操作,實則是日本在美日關稅談判中的籌碼算計。
特朗普政府拋出的 90 天關稅暫緩期即將到期,而日本仍未與美國達成協議。
在中方通過稀土管控迫使美國讓步的案例面前,日本試圖復制 “資源牌” 策略。
通過外媒高調炒作深海開采計劃,向特朗普傳遞 “日本能助美擺脫對華依賴” 的信號,以期在關稅談判中換取豁免權。
但這種 “憑空造牌” 的策略暗藏致命漏洞。
即便日本成功開采,每公斤 120 萬美元的稀土價格,遠高于中國市場價的 1200 倍,美國軍工復合體顯然不會為這種 “天價資源” 買單。
更關鍵的是技術鏈條的斷裂,全球 92% 的稀土精煉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
三菱集團 2024 年進口的稀土精礦中,70% 仍需運至包頭加工。日本經濟產業省內部報告直言:“這相當于用挖金礦的成本,開采一堆需要中國提純的石頭。”
G7 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試圖以稀土問題討好美國。
最終遭特朗普 “冷處理”;如今日本重蹈覆轍,面臨的不僅是技術困境,更是外交反噬。
中國已將對日稀土出口配額縮減 15%。
索尼等半導體企業因原料短缺陷入停產危機,不得不向中方申請配額特批。
當東京以為用 “反華牌” 能換取美國青睞時,卻忽視了一個本質矛盾:美國需要的是能實際替代中國的資源供應,而非一場耗資巨大的深海表演。
全球稀土格局的未來博弈與中國對策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資源戰爭中,中國的應對策略正從 “被動反制” 轉向 “主動經略”。
針對美日等國的 “備戰囤積” 企圖,中國將稀土出口量嚴格控制在 “民用維持水平”—— 某部委文件明確要求。
對主要軍事生產國的供應量不得超過其日常運營需求的 110%。
2025 年某爭端期間,中國臨時啟動出口管制,三個月內便消耗掉日本 60% 的稀土庫存,印證了供應鏈管控的威懾力。
除了《稀土管理條例》的法律屏障,中國正通過 “AI 巡檢系統” 實現全產業鏈監控。
在贛州稀土工業園,攝像頭能識別 0.1 毫米的萃取劑滴漏,算法會自動預警異常參數傳輸。
這種 “數字護城河” 讓日本試圖通過間諜活動竊取技術的企圖屢屢碰壁 。
2025 年破獲的某起工業間諜案顯示,境外勢力試圖收買中國工程師獲取 “串級萃取” 優化配方,最終被 AI 系統實時攔截。
日本深海計劃的爭議性,更為中國提供了國際博弈的支點。
5500 米深海開采可能釋放硫化氫毒流,威脅 200 公里內的珊瑚礁生態,多國科學家已聯名向國際海洋組織發出警告。
當東京在環保與資源開發間陷入兩難時。
中國正聯合東盟國家推動《深海采礦環境保護公約》,從規則層面鞏固稀土主導權。
在稀土作為 “工業味精” 和 “戰略武器” 的雙重屬性下,誰掌握了全產業鏈控制力,誰就能在大國競爭中握住關鍵籌碼。
結語
從南鳥島的深海泥漿到中國稀土工廠的萃取車間,這場資源博弈的背后,是技術壁壘、成本邏輯與政治算計的多重較量。
日本的深海豪賭看似野心勃勃,實則暴露了其在全產業鏈缺失下的戰略焦慮。
而中國憑借四十年積累的技術優勢與供應鏈管控能力,正將稀土這張 “工業王牌” 轉化為國家安全的堅固盾牌。
在百年變局的關鍵節點,唯有筑牢自主創新的根基,才能讓 “稀土防線” 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