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華民眾教育館“七七”獻金收據。
譚利剛供圖
昆華民眾教育館“七七”獻金收據。 譚利剛供圖
從1938年至1945年期間,每年“盧溝橋事變”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以追悼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同時,各地普遍設立“獻金臺”,號召民眾捐資,用于“慰勞及撫恤傷亡將士及其家屬”,該活動通常被稱為“七七”獻金。
云南省博物館藏昆華民眾教育館“七七”獻金收據,系1944年7月云南省立昆華民眾教育館教育廳戲劇巡回教育隊,在第七屆“七七”獻金運動中捐款國幣5100元后所獲得的回執單。
1932年4月,云南省為促進社會教育、提升地方文化水平,以省立博物館及民眾圖書館的原有機構,改組設立省立昆華民眾教育館,承擔啟迪民眾、宣傳抗日救亡的重要職責。1950年4月,昆華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云南人民文化館。1953年,云南省博物館籌備委員會(今云南省博物館前身)接收了原云南人民文化館所藏的文物、書畫及各類標本,“七七”獻金收據亦于此時一并移交云南省博物館入藏。
云南省的“七七”獻金運動由云南全省各界抗敵后援會負責組織實施。據統計,從1938年至1945年,云南省抗敵后援會組織“七七”獻金運動共計8次,獻金總數超3000萬元國幣?!捌咂摺鲍I金的用途主要是慰問抗戰將士。一般情況下云南所募集的“七七”獻金中,1/3上交全國慰勞總會,用于慰問前線作戰的將士;另外1/3用于慰勞駐守在本省、抗擊敵人的部隊;剩下的1/3,則按照規定撥付給各縣,作為慰問出征士兵家屬的基金。此外,獻金中極少部分也用以購置獎品。
“七七”獻金運動作為全民動員勞軍運動之一,在戰時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了一定作用。該運動通過募集專項款項,不僅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激勵和物資支持,還通過發放軍屬撫恤金等措施,緩解了抗戰將士家庭經濟困境。
這件昆華民眾教育館“七七”獻金收據,不僅以直觀的實物形式見證了抗戰期間普通民眾踴躍出資支援抗戰、社會各界團結御侮的愛國行動,更是以微觀視角生動詮釋了全民動員對國家認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強的巨大作用,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歷史見證物。全國抗戰爆發后,利用各種紀念日和節日開展捐獻活動,是當時的一種主要抗日救國募捐形式。每逢“九一八”“八一三”“七七”等重大紀念日,大后方和抗日前線都會開展轟轟烈烈的各種形式的募捐活動,各地群眾愛國熱情高漲,踴躍參與。
(作者單位:云南省博物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