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這是一個80多年前就成立的特別劇團。
它前后只存在了5年左右的時間,但卻一路輾轉先后在上海、江蘇、河南、湖北、重慶等多地積極活動;它的成員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孩子,但卻不停地排演話劇、舞劇宣傳抗日……它就是“孩子劇團”。
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撥到兩天前。7月6日,由成都市歷史學會、重慶史研究會等共同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文化抗戰的歷史貢獻與作用學術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近百名專家學者現場熱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文化抗戰中的群體敘事。
學者們關注到,不僅知識分子以文化堅守助力抗戰,兒童、婦女等也紛紛覺醒。孩子劇團的街頭演出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孩子劇團的‘精、氣、神’不能被忘記!”與會嘉賓、當年“孩子劇團”的成員之一丁靜的兒子丁衛星7月8日接受上游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丁衛星表示,近年來,有關“孩子劇團”的歷史一直陸續有相關的圖書出版——2021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國攝影出版社推出了《孩子劇團 :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就在上個月,作家徐魯歷時4年創作的長篇兒童小說《孩子劇團》也在上海面市。丁衛星說,“如今,孩子劇團尚健在的老團員已經不多了,宣傳和紀念孩子劇團,是很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歷史意義的。”
“劇團的歷史幾乎就是我母親的童年記憶……”丁衛星說,自己的母親本名叫丁莉莉,就是孩子劇團給她改名叫丁靜的。
據介紹,1937年,日軍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的“八一三事變”發生后,許多無家可歸的孩童進了難民收容所。在這里,孩子們自發組織起來開展文化學習并進行抗日救亡宣傳,走上街頭用稚嫩的聲音和歌聲來宣傳抗日。在臨青中學19歲教師、共產黨員吳新稼同志帶領下,孩子劇團于1937年9月誕生。這群孩子年齡最小的8歲,最大的也不過十幾歲。
上海淪陷后,組織安排孩子劇團撤離上海,開始了他們抗日救亡宣傳的長征之路。江蘇、河南,湖北武漢,湖南長沙、衡山、衡陽,廣西桂林,貴州貴陽,四川重慶等地都留下了他們做抗日宣傳的足跡。
“我的母親就是在重慶加入的劇團。”丁衛星說,她和母親、哥哥等是1939年1月下旬來到重慶的。“母親跟我回憶說,到的第二天,她就在母親朋友的介紹下,和15歲的哥哥到十八梯的回水溝參加了孩子劇團。”
隨后,孩子劇團先后在重慶的石板坡75號、十八梯回水溝3號、巴縣土主場、全家院子、賴家橋陳家壩等地都駐扎過。根據安排,團員們分成了兩個小隊,一隊分別去了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縣、云陽、合川、武勝、南充、蓬安、南部、蒼溪等地;二隊則去了江津、白沙、赤水、瀘州、江安等地,內江、成都、新津、彭山、樂山、夾江等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
“他們的抗日救亡宣傳方式很多,有街頭演講、歌詠、活報劇、街頭劇,公演話劇、舉行兒童露天歌詠大會等等,揭露日寇侵略的兇殘,喚醒民眾抗戰的勇氣和決心。”丁衛星說,已經96歲高齡的母親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他們在重慶抗建堂,演出活報歌舞劇《法西斯的喪鐘響了》、抗戰兒童劇《樂園進行曲》等劇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劇團還首次在重慶完整演唱了《黃河大合唱》。
這些內容既在當年的《新華日報》等報刊上有所展現,同時也被當年的團員們記錄到了日記中,還被收錄到了《孩子劇團 :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書中。
少年兒童出版社新出版的長篇兒童小說《孩子劇團》
而上個月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孩子劇團》則同樣聚焦劇團成員們從上海輾轉到武漢等地進行抗日宣傳的故事。書中第一主人公是19歲的孩子劇團團長吳新稼,此外還有阿祖、壯壯、妮妮等小團員。作者徐魯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希望讀者能從這些少年奮斗者身上,感受到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氣神。
丁衛星表示,上世紀50年代離開重慶后,母親就再沒回到過自己曾經演出的地方。“再回重慶看看,也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希望晚些時候可以成行……”
“在存在的短短5年時間中,孩子劇團先后有100多位人員加入其中。”丁衛星說,雖然每個人在團的時間長短不一,個人的經歷也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敬重、學習和懷念的先輩。”丁衛星說,包括自己的母親在內,目前孩子劇團成員還有5人健在。“作為他們的后代,我覺得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段歷史講述好、宣傳好。孩子劇團的‘精、氣、神’不能被忘記!”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