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植物景觀》(節選)。
?植物景觀
目前為止,復原過去植物景觀主要依靠遺址及其周邊地區遺留下來的各類植物遺存的分析。植物遺存主要有植物微體遺存和植物大遺存,前者需要借助顯微鏡等設備才能觀察到,包括孢粉、植硅體和淀粉粒等,后者可以肉眼觀察到,分析中有時需要輔助以顯微分析技術等,包括植物種子、果核、果殼和炭屑等。
目前,植物微體遺存分析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是孢粉分析技術。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總稱,它們分別是苔蘚、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繁殖細胞。孢粉粒具有堅固的外殼,并具有良好的耐酸、耐堿、耐壓性能,因此,在開花季節,孢粉隨風吹揚,最終落在地面上或水中,長期在地層中聚集和保存。不同植物種屬的孢粉粒,在大小、形狀、壁的結構(如萌發孔、壁的分層和紋飾)方面,一般都有所不同,因此根據孢粉的形態可以判斷古代植物的種屬(圖3—4)[1]。
圖3—4 錢山漾遺址土壤中的孢粉
上海閔行馬橋遺址曾經做過多次孢粉分析,以ⅠT1011和05MMT4兩個考古剖面孢粉分析較為典型。ⅠT1011的研究者把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多個地層劃分為一個孢粉帶,經鑒定發現其孢粉組合中草本植物居優勢,占孢粉總數的70%以上,主要為莎草、蒿、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藜科等。木本植物以松、櫟和柳為主,也有少量喜暖的青岡櫟等常綠闊葉樹種。蕨類孢子有里白、鳳尾蕨等,研究者認為這種孢粉組合反映了疏林草原景觀[2]。05MMT4的研究者按照時代把不同時期的孢粉組合進行了仔細分析,馬橋文化時期的孢粉組合以蕨類孢子、藻類占優勢,達69.9%~95.3%,木本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均較少,分別為1.9%~13.9%和1.9%~16.3%。蕨類孢子中,數量較多的是水龍骨科、槐葉萍、蕨屬,還有一些膜蕨屬、紫萁屬、鳳尾蕨屬等,藻類中淡水的環紋藻數量很多,最高可達74.6%。木本植物花粉中,有一定量的常綠櫟類、落葉櫟類和松,偶見木樨、柳屬等花粉。草本植物花粉中數量稍多的有香蒲屬、禾本科,還見一些十字花科、毛茛科、百合科、藜科、蒿屬等 花粉(圖3—5)。由于藻類中環紋藻的數量很高,說明當時的水域面積很大,應該是一種湖沼、河流星羅棋布的地貌單元。此外,根據孢粉組合,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都較少,馬橋遺址附近分布的 應該 是稀疏的常綠闊葉、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并間有小片草地分布[3]。
圖3—5 馬橋遺址05MMT4剖面孢粉圖示
[1]姜立征:《孢粉分析與環境考古》,《生物學通報》1998年第7期。
[2]于世永、朱誠、史威:《上海馬橋地區全新世中晚期環境演變》,《海洋學報》1998年第20卷第1期。
[3]張玉蘭:《上海馬橋遺址先人生活的古地理環境》,《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11期。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夏禹堯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