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庭影院玩家來說,杜比全景聲應該非常了解了,發布13年以來,它顛覆了基于聲道的傳統環繞聲技術,把影院系統帶入了三維空間音效時代。
當然杜比全景聲只是空間音效技術的一個代表,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DTS:X、AURO 3D、以及三星的Eclipsa Audio,我們國產的菁彩聲(Audio Vivid)等。
然而,很多小白還沒把全景聲影院搭建起來,另一種空間音頻技術已經悄然來了,它甚至有可能顛覆現有主流的空間音頻技術,把看電影、玩游戲從“回放”時代,帶入“實時計算與模擬”時代。
它就是蘋果在2025年WWDC上低調發布的ASAF(Apple Spatial Audio Format)格式,與當前主流的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有什么本質區別呢?
1、 ASAF 是什么?不止是“格式”,更是“體系”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核心概念:ASAF 不是一個簡單的文件格式,而是一個由制作格式和交付編解碼器組成的完整技術體系。
ASAF (Apple Spatial Audio Format - 蘋果空間音頻格式): 這是一種制作格式,或者說是“聲音場景的藍圖”。它并非預先混合好的多聲道音頻,而是包含了大量元數據(Metadata)和線性PCM音頻。這些元數據精確描述了每一個音頻對象(Object)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方向、大小、甚至聲學特性。
APAC (Apple Positional Audio Codec - 蘋果位置音頻編解碼器): 這是與之配套的交付編碼格式,是承載 ASAF “藍圖”的卡車。它負責高效地壓縮這些復雜的音頻數據以便傳輸和存儲。值得注意的是,APAC 也可以作為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數據的容器,這顯示了蘋果在過渡時期的兼容策略。
2、技術定位與核心邏輯
ASAF:
制作端格式:并非面向終端用戶的播放格式(如.mp3),而是音頻行業用于創作的“聲學藍圖”。它基于線性PCM + 高精度元數據(描述聲音對象的位置、方向、距離、聲學特性)構建,依賴蘋果的實時渲染引擎動態生成三維聲場。
交互性:聲音對象(如直升機、雨滴)獨立存在,可根據用戶位置、動作(如走動、轉頭)實時計算音效變化(音量衰減、混響、遮擋效應),實現“聲隨人動”
杜比全景聲:
分發與回放格式:兼具制作(如Dolby Atmos Master)與消費端格式(如TrueHD無損、DDP流媒體壓縮)。采用聲道+對象模型,聲音軌跡由創作者預先設定,用戶頭部轉動僅改變聽音角度,不改變聲音本身的運動邏輯。
下表總結了兩種技術的核心差異:
舉個例子來理解這種差異:
在杜比全景聲中,你聽到的直升機是從左上方飛到右后方,這個軌跡是內容創作者預先設定好的。你的頭部轉動,可以改變你“聽”這個軌跡的角度。
在ASAF中,這架直升機是一個獨立的“聲音對象”。你可以站起來,走向它,它的聲音會變大、音色會改變。如果你躲到一堵虛擬的墻后面,你會聽到被遮擋后的沉悶聲音。直升機本身也可以改變航線,而整個聲場會根據它的新位置和你的新位置即時重新計算。
這就是從“回放”到“模擬”的根本飛躍。這對于我們這些癡迷于聲場控制和聲學建模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激動人心的。
3、應用場景與硬件依賴
ASAF:
強綁定Vision Pro:依賴頭顯的頭部追蹤傳感器與空間定位系統,動態調整聲音與虛擬場景的匹配度(如躲到虛擬墻后聲音變悶)。在非Vision Pro設備(如iPhone、AirPods)上僅支持基礎空間渲染,效果大幅削弱。
AR/VR優先:專為虛擬交互場景設計,如游戲物體碰撞聲、環境音效的實時物理模擬。
杜比全景聲:
設備普適性強:支持從高端家庭影院(7.1.4聲道布局才算完整)到耳機(如AirPods Pro的虛擬化)多種場景。通過HDMI eARC、TrueHD編碼實現無損傳輸,兼容各類功放、回音壁。
內容生態成熟:Netflix、Apple TV+等主流平臺均提供Atmos片源,音樂服務(Apple Music)亦支持Atmos曲目。

4、行業生態與推廣路徑
ASAF:
蘋果閉環戰略:意圖構建“制作工具(ASAF)→編解碼器(APAC)→硬件(Vision Pro/iOS)→內容(Apple Studio影片)”的全鏈路控制。例如,蘋果自制電影《F1:狂飆飛車》將強制采用ASAF制作。
兼容性妥協:通過APAC編解碼器封裝杜比全景聲數據,過渡期避免與現有內容沖突。
杜比全景聲:
開放授權體系:技術授權覆蓋硬件廠商(三星、索尼)、流媒體平臺、影院系統,形成行業事實標準。華為Audio Vivid雖以開放生態挑戰,但全球滲透率仍不及杜比。
用戶體驗對比:
體驗維度ASAF杜比全景聲沉浸感
動態聲場匹配虛擬環境(如雨聲隨遮擋變化)
固定聲場,靠影院多聲道物理布局營造包圍感
設備門檻
需Vision Pro發揮完整效果
AirPods+iPhone即可體驗基礎版
內容適配
依賴蘋果生態內容(如visionOS應用)
覆蓋超90%主流影視/音樂平臺
創作成本
需學習游戲引擎式聲學設計,門檻高
成熟制作流程(如Pro Tools插件)
5、會取代杜比全景聲嗎?
目前來看,ASAF 還不是杜比的直接“替代者”。蘋果通過 APAC 兼容杜比格式,是一種聰明的過渡策略,避免了與現有內容生態的直接對抗。
然而,蘋果的長期戰略意圖非常明顯:構建一個從硬件(Vision Pro, iPhone)、操作系統(visionOS)、開發工具(AAX 插件)到內容格式(ASAF/APAC)的垂直整合、閉環生態。
當這個生態成熟時,蘋果將不再依賴任何第三方音頻技術授權,從而掌握絕對的話語權。杜比的挑戰,不在于技術本身被超越,而在于可能被蘋果的“生態護城河”繞開。
總結
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更新迭代飛快的時代,特別是老蝸牛作為一個程序猿,對這種變化的感知會更明顯,三天不學習就跟不上新的軟件開發節奏了。
在家庭影院這個已經非常成熟的行業里,其實同樣每天都在變化,從投影機的燈泡光源進化到三色激光,HD到UHD顯示技術,從基于聲道的傳統環繞聲到全景聲3D空間音頻,再到實時計算的ASAF,也沒有停止進化的腳步。
未來的空間音頻也許會在AI技術的加持下,全面進入“計算時代”,通過實時渲染與傳感器融合實現聲音與空間的動態交互,但就目前來說,在家庭影院音響行業,蘋果ASAF短期內難撼動杜比全景聲的霸主地位。
杜比全景聲勝在生態廣度與兼容性,從家庭影院到移動端全覆蓋,仍是消費級沉浸音頻的“默認選擇”。
前段時間我們在測評芝杜UHD8000這款8K硬盤播放器時候,就發現它已經搭載了AI畫質增強功能,通過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影片場景實時分析計算優化畫面(底層原理來說,類似實時計算HDR映射),當然目前階段這個技術還不算非常成熟。
不管怎么樣,“計算畫面”、“計算音頻”時代都是遲早要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熱愛,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妙影音新體驗。
一些空間音效相關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