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請您關注酩閱
曾經的“牛夫人”低度白酒,現在卻成了各名酒企爭搶的“小甜甜”,白酒巨頭紛紛降度,“低度白酒”是新的寶藏,還是新的陷阱?
文、整理:酩閱團隊
酩閱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xi910209
酩閱ID:mingyue-cn
近日,一股“低度化”浪潮悄悄席卷了白酒行業:
■ 五糧液推出29°的新品“一見傾心”,時隔20年重新做起了29°低度產品; ■ 瀘州老窖早已嘗到38°國窖1573甜頭,28°即將投放,甚至一“低”到底,16°、6°的1573也正在測試; ■ 洋河也將對33.8°“微分子”系列進行產品升級,將在9月集中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飲等5-6款新品; ■ 水井坊也表示將聚焦38°以下產品開發。 ……
這個時代,把這些巨頭都給逼成啥樣了…低度白酒、光瓶酒、果酒、演唱會、直播,可勁的在折騰,以前的“大家風范”是顧不上了,架構好的階梯秩序也瀕臨崩壞,但也無可厚非,畢竟時勢難逆,“我們都在用力的活著”。
在講低度白酒風潮的形成原因,及其局限性之前,先說結論:低度酒是如今縮量時代下,死馬當活馬醫的臨時產物,名企下場是為求業績增長而“找方向”,并非戰略攻克,所謂風潮也是偽風潮,底層邏輯立不住,不可能借此翻熱白酒。要做低度化,沒必要加上白酒。
低度化的形成原因
時代下行的無奈產物
一、“低度酒”概念突然興起的背后:媒體同行也得找口飯吃。
迄今為之,并沒有任何一家知名酒企,真正嚴正以待的組建了團隊、制定了戰略要搞“低度酒”的,上訴說的那些低度化新品開發,也都是自身產品迭代的試探性產物,嚴格來講只有38°的1573有成組織架構的在市場投入(38的度數也不在我們今天的低度討論范疇),其他更多還是玩票性質的試水。
所以,其實是媒體擴大了“低度酒”所謂“風潮”的影響力,當然,各名酒企也確實有往低走的想法,但大多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先出產品,再逐步加碼。至少在目前,低度白酒的趨勢也僅是一個概念上的趨勢。
二、“低度化”出現的底層邏輯:與經濟同頻,從高端回落大眾。
這兩天有個新聞,五星級酒店也開始了擺攤,10元的黃花魚,2元的包子,毫無架子相當親民。如今的形勢,幾乎所有行業都在下沉市場,白酒更是同頻,經濟好的時候醬香起,經濟差的時候清香起,再差一點的地方,散裝酒如魚得水、如日中天…
低度酒是高高在上名酒企大眾化的一道“橋梁”。不做低度酒,就很難順理成章的降價親民,畢竟還要一手抓高端消費,一手向下親民保業績,就只能用低度重開品類,再順勢落價,既保全了面子,也有機會開拓里子。
三、50年前就曾有低度酒風潮:國家出手依然被市場淘汰。
低度化的核心是“節約糧食”。1955年,國家要求“白酒酒精度逐步降至60度以下”;1972年輕工部試點“55度白酒工藝”;到了70年代中期,國家再呼吁降度,如張弓酒廠在1974年首創38%vol低度白酒;五糧液于1978年在華羅庚教授“統籌法”和“優選法”的指導下,開發出39度產品。
但后來大家也都看到了,市場化之后,低度酒優勝劣汰,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見其身影,白酒主流度數集中在45~55區間。
低度化的局限性
低度化≠低度白酒
一、什么叫低度白酒?不就是加水嗎。
和濃、醬、清等香型分類不一樣,所謂的“低度化”本質上就是加水稀釋,沒有什么“科學降度”講得那么玄乎,大家自己要想降度,加完水放冰箱里冷藏幾個小時基本就達到了,不像醬香濃香,你自己輕易是釀不出來的。
沒有核心技術支撐,哪有長期發展?連長期保存都成問題,白酒護城河里的保值、面子、收藏等屬性基本無法繼承。更不提“白酒價值核心”的命題,當白酒度數過低,甚至被包裝成“白酒雞尾酒”“低度蒸餾飲品”,這樣稀釋的不是白酒度數,更多會讓白酒的身份被稀釋。
二、沒有人愿意系統性的來做,大多還是試水、過度。
“低度化”只是白酒舵手們所尋路徑的其中之一,光瓶酒、自營電商產品、圈層酒等等玩法,都是層出不窮,都屬于是時代產物,很難形成長期價值。特別是對于知名品牌而言,低度酒做得越好,反而會越損傷品牌的稀缺性、神秘性。
并且,“低度白酒”是一個新式戰場,但如若要做戰略體系化建設,受眾、團隊、思維、營銷方式幾乎得全部重構,前期投入以及沉默成本都無可估量。很多酒企都望而卻步,想有效果再加大投入,但沒有投入又很難出效果,死循環。
三、低度化≠低度白酒。要做低度,不如放棄白酒。
不反對低度化,甚至非常支持,只是不看好“低度白酒”。火熱的“低度化”和尷尬“低度白酒”其實不是一個東西。低度化是果酒、配制酒、雞尾酒甚至黃酒的戰場,低度白酒顯得不倫不類…
中國酒的“低度化”其實很成功,簡明扼要的為大家展示一些數據:
“80%的年輕人偏好中低度酒”;
“瓶子星球(原江小白)低度新酒飲2024逆勢增長30%”;
“日韓市場低度酒品類均有超20%增長”;
“2025年低度酒市場規模將突破740億元,5年前還不到200億,遠超白酒增速”;
“低度酒銷售份額從2022的15%,躍升至2024的25%以上,華東、華北等部分消費市場,低度酒占比已達70%-80%”
低度酒賽道近年來是資本寵兒,上百起融資,2020年以來近百億投資額,都在加速低度化風潮的形成。
但是火熱的“低度化”,卻不是屬于白酒的戰場;就像蛋糕最大的高端餐飲、宴席,也不是果酒、雞尾酒能混進去的,“才”得配位,白酒不能既要又要還要,不能肉吃了,湯也給別人干完。
低度化的背后,是白酒的困境
需要讓市場回到市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事變遷,令人唏噓。
以前的名酒企何曾正眼看過低度酒?搞好品質,銷售就順利了大半,如今卻需要不斷下沉找消費者,以前看不上的低度酒,如今也成了香餑餑。
名酒企還都被套上兩條韁繩,一條是“資本”,一條是“民生”。上市酒企所面臨的冰冷資本,那可是盯著業績的死神;另外如茅臺這樣的,一些承擔了一個地區納稅、就業、經濟樞紐的大型酒企,可不是你說不發展就不發展了的。
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名酒企雖然家境殷實,但有著“必須增長”的緊箍咒,沒辦法收縮戰略縱深,被倒逼著發展,就只能“病急亂投醫”,管他亂不亂搞,先搞了再說。就像詩人都在失意的時候出好詩,萬一被逼出來一個經典呢?
當然,如果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名酒企做低度酒,是有著“廣宣傳播”的效果兜底的,無論如何,品牌熱度有了,比花錢投流做廣告劃算得多,能賣起來更好,賣不了也不虧。
整體總結一下:
“低度白酒”是這個縮量時代,白酒“求存”發展的又一個陷阱。試水可以,做流量可以,真要大力來搞,就像張飛穿大花襖,強扭的瓜不甜。白酒有自己的戰場,不要過度低度化,穩在38度以上可以了,也幾乎滿足了國際化出海的需求。要做更低度數,不如干脆拋棄白酒的限制,還能更加游刃有余。
畢竟,白酒消費人群并沒有結構性改變,如今所謂的“冷”只是相對于中國發展這么多年不正常的“熱”,除了高端消費受創,八千億白酒市場可還穩如泰山。建議名酒企也調整一下心態,降一降增長目標。
不吃草硬跑,身體可是會出問題的…
PREVIOUS ARTICLE
酩見 · 歷史好文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閱與志趣者同行,投稿、約稿、交流請聯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學)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酩閱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進酩閱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