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的平壤,薄霧還未散盡。大同江邊,七十八歲的樸成哲已經展開他的折疊凳。魚竿在空中劃出銀弧,鉛墜"咚"地沒入江水。"年輕時在前線打仗,現在跟魚兒斗智斗勇更舒心。"他點燃一支"黎明"牌香煙,煙霧纏繞著霜白的鬢角。水桶里兩條小鯽魚靜靜游動,老人卻望著江對岸新建的科學家大街公寓樓出神:"孫子說以后要住那里,天天給我送鮮魚湯。"
在這個月薪不足五百人民幣的國度,幸福如同江面的晨光,以意想不到的角度折射出生活的詩意。
男人的江湖:煙霧與汗水交織的勛章
平壤第一百貨的煙草柜臺前,排著蜿蜒的隊伍。三十歲的鋼鐵廠工人金哲洙捏著剛發的工資——三張五百朝元紙幣和幾枚硬幣,反復數了三遍。"要兩包'黎明',一包'七星峰'。"他小心翼翼地把找零包進手帕,"加班時抽支好煙,骨頭縫里的累就散了。"
在朝鮮,78%的成年男性是煙民。煙草不僅是消遣,更是男子氣概的圖騰。統一大街的修車鋪里,老師傅用沾滿機油的手接過徒弟敬的煙,師徒情誼便在這縷青煙中流轉。而新婚宴席上,新郎為賓客點煙的儀式,比交杯酒更顯莊重。
當夕陽染紅千里馬煉鋼廠的煙囪,另一種激情在廠區空地迸發。臨時拉起的球網前,哲洙一個魚躍救球,手肘在水泥地上擦出血痕。"接得好!"工友們齊聲喝彩。這支由爐前工、電工、會計組成的排球隊,正為下月的"共和國工礦企業聯賽"備戰。汗水浸透的工裝緊貼脊背,哲洙眼中閃著光:"在這兒,只有扣殺成功的戰士,沒有車間的主任。"
更靜謐的較量在牡丹峰公園的榆樹下演。退休的崔廠長執紅棋,手指懸在"車"上良久,最終卻挪動"兵"過河。"當年在機械廠,我就說過:寧可丟車,不能丟勢!"圍觀的老工友們哄笑起來。棋盤邊的石凳上,磨得發亮的銅煙鍋里,一縷青煙裊裊升起,見證著這群老人四十年的博弈情誼。
她的星辰大海:繡線間游走的山河歲月
夜幕降臨,平壤普通江畔的公寓樓里,十四寸電視熒幕照亮了李英姬的臉龐。屏幕里《甄嬛傳》的宮斗正酣,五名紡織女工擠在沙發上,手中的毛線針卻未停歇。"等了三周才租到這套碟,"英姬輕聲道,"明天要還給音像店了。"當甄嬛在雪地跪拜的畫面出現,房間里響起壓抑的抽泣聲。這些跨越國界的影像,是她們望向世界的窗口。
周末的牡丹峰草坪上,四十三歲的樸善玉隨錄音機歌聲旋轉。桔梗裙旋開成湛藍的花,脖頸間系著的紅絲巾隨風飛揚。"年輕時在萬壽臺藝術團跳《蘋果豐收》,"她喘著氣停下舞步,把刻著笑臉的煮雞蛋分給野餐的鄰居,"現在骨頭硬了,可聽見鼓點腳底板就發癢。"餐盒里,辣白菜擺成花瓣造型,連飯團都捏成小兔模樣——困苦從未磨滅她們創造美的本能。
更宏大的創作在社區活動室進行。七十五歲的金玉順奶奶的繡繃上,一幅《金剛山秋色》漸次顯現。銀針牽引三百二十種絲線游走,針尖在燈下劃出流星般的軌跡。"這棵松樹用了七種綠色,"老人撫過凸起的針腳,"孫女結婚時要掛在新房。"墻上她的《千里江山圖》耗費兩年光陰,群山在絲線里起伏奔騰。當手指撫過那些細密的結,能觸摸到時光沉淀的溫度。
青春的裂縫:在像素與代碼間尋找光
平壤地鐵車廂輕微搖晃。大學生李浩宇的"阿里郎2160"手機屏幕上,彩色方塊飛速墜落。突然彈窗閃現金正恩語錄:"青年是強國之盾牌",他立即退出游戲點開電子詞典。這部搭載臺灣聯發科芯片的國產手機,裝著自主開發的"紅星"操作系統,卻是年輕人連接世界的密鑰。
綾羅人民游樂園的街機廳里,十六歲的鄭正雄緊握《平壤賽車》的膠布搖桿。屏幕里凱旋門夜景越來越近,身后圍觀的十個同學屏住呼吸。"通關就能看到主體思想塔放煙花!"他額頭沁滿汗珠。這臺2009年組裝的機器,搖桿纏著醫用膠帶,投幣口焊著鐵皮補丁,卻承載著幾代青少年的英雄夢想。
今年四月,平壤出現一座神秘建筑——"未來科學家大街電子競技館"。三百張電競椅在霓虹燈下閃爍,巨幕播放著《星際爭霸》比賽錄像,唯獨不見電腦主機。"這是培養青少年科技素養的創新工程。"工作人員守口如瓶。而在黑市,U盤里的《俠盜獵車手》偽裝成".jpg"文件流轉。大學生們躲在宿舍,用窗簾遮住屏幕上的自由女神像,在虛擬的洛圣都街頭狂奔。
潮汐之間:國家意志與人間煙火的交響
六月清晨,元山灣碧波輕涌。新建的葛麻海岸旅游區在晨霧中蘇醒。金正恩攜家人乘坐白色游艇視察的照片登上《勞動新聞》頭版:"要讓人民享受社會主義文明生活!"這個歷時十一年建成的"明沙十里",終于向民眾敞開懷抱。
七月的第一個周末,紡織工人崔美善一家首次踏進海景餐廳。服務員端上冰鎮綠豆湯時,十歲的兒子驚呼起來。窗外,形似共享單車的代步車在椰林道穿行,遠方百貨商場的玻璃幕墻映著嬉水的人群。"原來海水這么咸,"美善舔著濺到唇邊的浪花,"和眼淚一個味道。"
變革的漣漪在通信領域擴散。平壤市中心,工程師們正在華為基站上安裝4G模塊。大學生金美蘭用攢了半年的外匯券購買流量套餐:"現在看北京大學的公開課不卡頓了!"雖然全國智能手機普及率僅25%,但190萬用戶數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在科技大學的編程課上,學生們用自主開發的"紅鷹"語言編寫小程序——沉默的土地下,新芽正在破土。
臨行前夜,我又來到大同江畔。樸大爺的水桶依然空空,笑容卻比朝陽燦爛:"今天教會孫女甩竿,比釣十斤魚還歡喜。"幾個少年踩著自制旱冰鞋掠過,輪子摩擦聲驚飛江鷗。對岸傳來少女們的歌聲,她們在為"阿里郎藝術節"排練,白裙在晚風中綻放成百合。
在牡丹峰野餐的家庭將果皮仔細收進布袋;剛下班的工人涌向射擊館,握槍姿勢仍帶著軍營記憶;路燈下,青年用手機光照著俄語教材...這些碎片拼出朝鮮最本真的模樣:
當世界在物欲中競速,他們教會我們幸福不必昂貴——它在排球落地的悶響里,在繡線穿梭的靜謐中,在共享綠豆湯的清涼間。 葛麻海灘上,晨練的老人面對波濤打起太極,動作如海鷗舒展翅膀。浪花周而復始地撫平沙痕,仿佛在訴說:真正的文明,終將回到人最本真的渴求——在陽光與海風之間,確認彼此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