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搜狐新聞報道,俄軍宣稱完成對盧甘斯克州的“全面控制”,這是自2022年全面沖突爆發以來,俄軍首次宣布完全掌控烏克蘭的一個行政州。消息一出,國際社會迅速將目光聚焦到烏東四州的實際控制態勢上。
2023年4月6日,列昂尼德·帕塞奇尼克在克里姆林宮與普京會面(資料圖)
2022年6月,俄軍在北頓涅茲克戰役后控制盧甘斯克州99%區域,僅剩約250平方公里的零星村落仍由烏軍堅守。這些區域多為丘陵地帶的小型定居點,雖戰略價值有限,但成為雙方拉鋸焦點。2024年初至2025年6月,俄軍投入摩托化步兵部隊,配合炮兵集群展開逐村爭奪,最終以傷亡數千人的代價完成“最后1%”的控制。表面看是全域占領,實則是對既有控制區的戰術性鞏固。
事實上,俄軍對盧甘斯克州的控制始于2014年,至2022年開戰前已掌控31%面積(約8377平方公里)。2022年攻勢中,其通過“波帕斯納口袋”戰役突破烏軍防線,將控制區拓展至99%。此次“全境占領”更像是對長期控制區的正式宣告,軍事上并未打開新的戰略突破口,卻為俄方宣傳“特別軍事行動成果”提供了關鍵支點。
作為烏東戰斗最激烈的區域,頓涅茨克州戰前已有45%面積由親俄武裝控制。2022年以來,俄軍在馬里烏波爾、巴赫穆特等地展開高強度攻堅,三年間僅新增15%控制區,總占比達60%。值得注意的是,州首府頓涅茨克市自2014年起就處于親俄武裝控制下,并非俄軍近期攻占成果。剩余40%區域中,烏軍依托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等城市構建防線,尤其是波克羅夫斯克重鎮,俄軍集結11萬兵力仍久攻不下,成為東線關鍵對峙點。
俄軍控制著扎波羅熱州約80%的領土,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但州首府扎波羅熱市始終由烏軍堅守,成為插入俄方控制區的戰略據點。雙方在第聶伯河支流沿線展開炮戰,俄軍多次嘗試渡河進攻均遭挫敗,形成“控制廣袤鄉村卻難破城市防線”的局面。該州的梅利托波爾市作為俄軍后勤樞紐,頻繁遭遇烏軍遠程打擊,顯示出俄方控制的不穩定性。
2022年俄軍曾短暫控制赫爾松州首府赫爾松市,但在烏軍“南方反攻”中被迫撤退,目前控制該州約50%區域,主要位于第聶伯河左岸。右岸地區由烏軍嚴密防守,雙方隔河對峙,俄軍多次試圖重建渡口均被精準打擊。這種“半控制”狀態使得赫爾松州成為消耗戰典型,雙方每日進行數百輪炮擊,卻難有實質性推進。
澤連斯基現在焦頭爛額(資料圖)
回顧三年戰局,俄軍宣稱“拿下”的盧甘斯克州,其核心城市盧甘斯克市早在2015年就由親俄武裝控制,并非通過大規模攻堅奪取。反觀烏軍,在2022年哈爾科夫反攻中成功收復伊久姆、庫皮揚斯克等重鎮,顯示出更強的戰術反擊能力。俄軍至今未真正攻占過一個2022年后新增的州首府,甚至連2022年短暫控制的赫爾松市、哈爾科夫部分區域也得而復失,暴露其縱深突擊能力的局限。
從面積上看,俄軍控制約20%的烏克蘭領土(含克里米亞),但其中7.15%是2014年已控制區域。2022年以來新增控制區多為人口稀疏的鄉村地帶,而烏軍仍掌握著烏東主要城市、交通樞紐及工業中心。例如,頓涅茨克州60%控制區中,僅30%為人口聚居區,其余為礦區和森林地帶,實際資源掌控力有限。這種“廣域控制但缺乏人口與經濟支撐”的局面,導致俄軍需投入大量兵力維持防線,難以形成戰略機動力量。
烏東地區多為平原與丘陵交錯地帶,適合機械化部隊展開,但也便于防守方建立梯次防線。烏軍依托頓巴斯山脈余脈,在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等地構建“刺猬陣地”,利用城市廢墟和地下工事遲滯俄軍進攻。以巴赫穆特為例,烏軍堅守224天,將俄軍拖入巷戰泥潭,消耗其有生力量,證明即使在開闊地形,依托城鎮據點仍可有效阻擊優勢兵力。
烏軍獲得北約提供的遠程火箭炮(如“海馬斯”)、精確制導導彈及情報支持,能夠精準打擊俄軍后勤樞紐和集結點。2023年以來,烏軍每月對俄軍后方實施超過300次精準打擊,迫使俄軍將補給線后移至距前線150公里以外,嚴重影響進攻節奏。反觀俄軍,雖在兵力數量上保持優勢(如波克羅夫斯克方向部署11萬兵力),但裝備老化、彈藥供應不連續等問題,導致多次攻勢因后勤中斷而夭折。
當前俄軍采取“逐村清剿、鞏固現有控制區”的戰術,不再追求大規模戰役突破。2025年上半年,其在頓涅茨克州僅推進5%控制區,且多為人口不足千人的定居點。這種“蝸牛式推進”反映出俄軍在兵員短缺(累計傷亡超70萬)、裝備產能受限下的無奈,不得不將重點轉向防守現有陣地,伺機發動有限攻勢。
烏軍雖在2022年哈爾科夫、赫爾松反攻中展現機動性,但2023年以來因人員消耗、裝備供應鏈緊張,反攻力度減弱。目前烏軍在扎波羅熱、頓涅茨克方向保持戰術襲擾,試圖尋找俄軍防線薄弱點,但受限于空中力量不足、裝甲部隊規模有限,難以復制大規模突破戰果。雙方陷入“俄軍攻不動、烏軍反不了”的僵持階段,控制區變化將以“平方公里級”小規模爭奪為主。
烏克蘭國防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夫(資料圖)
俄方將“控制盧甘斯克州”作為談判籌碼,試圖通過展示戰場成果施壓烏克蘭接受“現有控制區現狀”。但烏軍明確表示“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國際社會也普遍不承認所謂“新并入領土”。這種政治僵局使得軍事行動成為唯一破局手段,而烏東四州的每一寸土地爭奪,都將成為左右和談進程的關鍵砝碼。
從盧甘斯克州的“全域控制”到整個烏東的拉鋸戰,三年沖突揭示出俄軍在攻堅能力、后勤保障上的局限,也展現烏軍依托地理與國際支持的抵抗韌性。當“拿下第一個州”的宣傳聲浪退去,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場陷入地形與資源雙重絞殺的消耗戰——在這片被戰火反復灼燒的土地上,每一次控制區的微小變動,都承載著無數士兵的鮮血與平民的苦難,而戰爭的最終走向,仍取決于雙方在戰略耐心與綜合國力上的終極比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