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湖北衛(wèi)視《湖北新聞》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專欄播出
《湯儉民:“泥腿子”專家的“金種子”傳奇》
在孝感市孝南區(qū)的稻田里
67歲的湯儉民四十年如一日
培育出33個水稻新品種
推廣2000余萬畝
這位“泥腿子專家”
用一粒粒金黃的稻谷
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答卷
記者 艾思航:
現(xiàn)在的氣溫是36度高溫預警,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下,在這片綠油油的試驗田里,咱們的湯專家一扎就是扎了將近5個小時。
孝感市孝南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 湯儉民:
水稻它就在中午溫度越高的時候,它就這個時候開花,只有開花我們才能去改良它,把雜交搞完了,你才能回家吃中飯。
烈日炙烤,汗如雨下,湯儉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其實,縣級以下農技部門只有推廣任務,并沒有育種科研任務,但湯儉民卻在育種這條艱辛的道路上堅持了四十年。
孝感市孝南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 湯儉民:
我也是農村孩子,在實踐中也確實看到對于我們的廣大農民,他需要科技,他們渴望得到優(yōu)良的品種,人民需要我們去做,這就是最好的舞臺。
缺資金、缺設備、技術低,想要培育出優(yōu)質品種談何容易,湯儉民將最基礎的科研工具發(fā)揮到極致——那個磨破邊的帆布背包里永遠會裝著記錄本和筆,隨時記錄下育種材料最細微的變化。
孝感市孝南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 湯儉民:
一年是8個本子,大概有50多頁, 6、70頁的也有,記錄著這些育種材料的農藝性狀,正面寫反著寫,寫完。
40年,300多本記錄本
最終匯聚成一座數據“長城”
記者發(fā)現(xiàn),
湯儉民翻閱資料的手指
一直彎曲著
這是有一年,為了不耽誤育種季
他拒絕給受傷的手指上夾板造成的
孝感市孝南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 湯儉民:
我上夾板了那我怎么搞,我一兩個月不能下水,因為我很忙,所以我就沒有管它了,長成了個畸形。
湯儉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最終在廣袤田野里結出了金燦燦的碩果。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培育出兩個榮獲中國農博會銀獎的地方特色品種,新世紀他又6次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認證,讓瀕臨絕跡的孝感香稻重煥生機。
孝感市孝南區(qū)新鋪鎮(zhèn)徐山村村民 張水華:
普通稻打好比賣一塊二,這個稻起碼要賣兩塊到兩塊二的樣子。湯專家在技術上面還給我們指導,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有湯專家在我們肯定放心了。
眼下,湯儉民仍奮戰(zhàn)在育種一線
朝著讓水稻更香
抗性更強
產量更穩(wěn)的目標邁進
PRODUCED掌上孝感
?? 編輯︱揚大
來源︱長江云新聞、孝感廣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