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晨光熹微,池州市石臺縣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的智能溫室里,數字化控制系統正精準輸送著肥水;興野智林公司的組培實驗室內,半自動灌裝機高效運轉,培育著抗病率提升60%的克隆種苗;皖南野生菌種廠的繁育基地中,與云南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合作的羊肚菌栽培種正茁壯成長……在皖南這片青山綠水間,一場以科技為筆、以創新為墨的農業革命正悄然鋪展。
番茄架下的“數字革命”
走進石臺縣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仿佛踏入一座科技感十足的未來農場。玻璃溫室內,4.56萬平方米的智能化種植空間開闊明亮,立體栽培架上的無土栽培番茄正在無盲區監控系統的全方位監測下茁壯生長。藤蔓沿著牽引繩攀爬,一串串紅如瑪瑙的果實垂掛下來,宛如晶瑩的紅葡萄。
“過去澆水施肥全憑‘土經驗’,現在靠‘云大腦’!”產業園技術主管韓一人輕點電腦,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正驅動著自動控溫儀與水肥一體化測控系統。這套由AI算法賦能的數字化控制系統,能將定制化營養液以毫米級精度輸送至每株番茄根部——當傳感器檢測到某株番茄“缺水”,水肥管線便會像智能輸液管般自動啟動滴灌;若溫室“體溫”超過設定溫度,通風系統立即如空調般調節至最佳區間。
無土栽培番茄。丁長杰攝
這座充滿“科技范兒”的產業園,已建成智慧溫室控制系統、自動化作業等先進技術模塊。通過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不僅帶動了全縣種植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規劃了研學板塊,將成為學生們體驗現代農業的實踐課堂?!?024年,我們園區的銷售額達到了960萬元,番茄畝產超過了傳統大棚的兩倍,試采摘階段日均產量就達到了8—10噸?!表n一人拿起一串番茄,自豪地展示,“這些番茄很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消費者的歡迎,我們的銷售訂單已經排起了‘長隊’?!奔夹g當家,讓小小番茄也能成為市場競相追捧的“香餑餑”。
除了高產的番茄外,園區還在積極培育新品種。“我們又培育了1800畝新品種西瓜,預計7月15日定植,40天左右就能成熟,到時候歡迎大家來吃瓜?!表n一人笑著說。
如今,園區正通過“智能監測-數據調控-精準種植”的模式,讓傳統農業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在這里,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實驗室里的“綠色芯片”
“每小時可生產1200至2500杯培養基,相當于傳統人工10天的工作量。”在石臺縣興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半自動灌裝機生產線正發出規律的運轉聲,總經理陳野牧指著省內唯一這套設備介紹道,透明的培養瓶在傳送帶上有序排列,宛如一條流動的科技生產線。
培養瓶。江雪飛、徐敏可供圖
培養基灌裝完成后,培養瓶需經過40至60分鐘靜置,再進入分苗室進行精細化操作?!懊颗缍加小當底稚矸葑C’,從母本選擇到溫濕度控制全程可追溯?!标愐澳琳f。依托石臺84.68%的森林覆蓋率與富硒土壤優勢,公司將研發中心從合肥遷至此地,讓實驗室里的“科技芯片”既能在精準調控中生長,又能適應自然環境。
步入恒溫恒濕的無菌育苗室,六層高的立體培養架如“垂直森林”般矗立,28萬瓶培育瓶中,鐵皮石斛、九華黃精等中藥材種苗正舒展著翡翠般的新芽?!斑@些是運用組培克隆技術培育的第二代克隆種,與母本遺傳一致性達99.9%?!标愐澳凛p輕拿起一瓶種苗,瓶內兩三公分長的幼苗在人工光源下泛著光澤,“抗病率提升60%,產量能實現翻倍——傳統育種要一兩年才能完成的事,我們在實驗室里就能精準控制。”
如今,“實驗室育苗+基地示范+農戶種植”的模式已在石臺落地生根。公司與國儲林項目、家庭農場簽訂合作協議,為農戶提供脫毒種苗與技術服務,散戶種植成活率顯著提升?!叭ツ陰又苓呣r戶戶均年增收2.3萬元?!标愐澳林钢囵B架上半年后將被運往青陽縣廟前鎮的200萬株九華黃精種苗說,“這批種苗一年后可實現5000畝林下種植,把生態優勢真正變成了產業動能?!?/p>
夕陽透過實驗室玻璃幕墻,給滿架的培育瓶鍍上金邊。這些誕生于無菌環境的“綠色芯片”,正帶著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密碼,奔赴山野林間,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培育的新希望。
菌菇棚里的“科技魔法”
“這些羊肚菌正在進行菌絲培育,培育良好的菌絲可讓羊肚菌畝產提升30%?!倍涨宄浚钅弦吧N廠繁育基地內,技術員董楊正蹲在菌棚里檢查大棚內的溫濕度和營養包吸收情況。一排排黑色菌棚下,羊肚菌栽培種在富硒土壤中萌發出嫩白菌絲,宛如一場靜默的“科技生長秀”。
菌菇棚。丁長杰攝
“我們與云南野生菌保護發展協會合作,正在對石臺本地的野生竹蓀進行菌種分離提純。”董楊指著實驗室培養皿中的菌絲介紹,這套從母種分離到栽培種擴繁的標準化流程,讓野生菌“穿上”科技外衣——通過顯微鏡觀察菌絲活性、恒溫培養箱控制萌發溫度、基因測序儀測定基因序列,原本依賴自然生長的野生菌,如今在實驗室里實現了“基因復刻”。
在生產車間,一條半自動菌棒生產線正高速運轉。木屑、麩皮等原料按精準配比攪拌,經高壓滅菌柜121℃高溫滅菌處理后,由人工完成接種封裝?!斑@套設備每小時可生產2000袋菌棒,相當于20個工人的工作量。”廠長吳果翻開生產日志,數字化管理系統清晰記錄著每批菌棒的生產日期、營養配方和滅菌參數,“就像給菌棒發了‘電子身份證’,全程可追溯。”
橫渡鎮創新推行的“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讓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該鎮璉溪村黨支部書記任福貴站在120畝羊肚菌基地前感慨:“過去冬天是農閑季,現在靠科技輪作種植,去年村里僅羊肚菌就增收240萬元。”黑色菌棚在陽光下泛著微光,菌棚內溫濕度適宜,為菌菇生長創造最優條件。
夕陽西下,這個安徽省內首個野生菌繁育基地仍在演繹科技變革。這些源自大山的野生菌種,正通過組培克隆、智能溫控等技術,完成從“山林珍饈”到“產業明珠”的蛻變,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智慧大棚里的數字化控制系統替代了鋤頭上的汗水,組培實驗室的克隆技術攪動起山林的經濟脈動,野生菌繁育基地的菌棒中孕育著產業升級的種子。這或許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當科技的翅膀翱翔在希望的田野上,綠水青山就能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徐敏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