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余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6月30日至7月4日,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開展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這里是袁隆平工作的第一站,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求學時,深入大足區投身土改工作,與村民朝夕相處三個多月。
在袁隆平團隊支持下,大足當地已建成重慶隆平五彩田園景區,發展“稻+”產業,形成集農業、休閑觀光、科普研學于一體的農旅文商融合生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據介紹,當地利用現代科技,建成300畝水稻試驗基地和4200畝稻蝦種養基地。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重慶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
“從精準插秧的現代農業技術,到農旅融合的產業創新,每一步都凝結著科技與智慧。”在稻田邊,水稻專家張長偉教授為實踐團同學們現場講解彩色水稻選育、稻田綜合種養等技術要點。
30日下午,實踐團與拾萬鎮政府召開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拾萬鎮副鎮長王地以長虹村與袁隆平先生的深厚淵源為切入點,為大家介紹了長虹村水稻產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他也坦陳了長虹村目前面臨的“稻+蝦”模式瓶頸、五彩稻田部分品種顯色不理想、稻米品質有待提升等難題。
實踐團同學們講述了他們在課堂、實驗室、田間地頭的農科學習實踐,表示將繼續以實際行動傳承袁隆平學的志向,學好農科知識,“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重慶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
7月1日清晨,實踐團成員積極投身生產勞動實踐,與當地村民并肩站在水田間對五彩稻田的晚稻品種進行拔苗移栽工作。他們卷起褲管,赤腳踩入泥水中,邊勞動邊聊天,將國家農業政策轉化為農民聽得懂、用得上的“鄉土話”,講給鄉親們聽。
7月2日下午,實踐團在長虹村“和美小院”開展支教活動,通過德育課堂,向當地兒童講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激發孩子們的農業科技興趣。在長虹村下鄉期間,實踐團還開展了反詐宣傳、鄉村振興走訪調研、鄉村振興人才專訪、非遺參觀體驗等活動。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重慶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